金钱心理学,揭露那些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消费心理。这一篇让我们谈谈,为什么我们赚的越多反而花的越多呢?

“现在虽然赚得比以前多,但花费其实也变多了,感觉好像没省到什么钱。”M 突然有感而发。

依 M 目前在公司的职位,大约是小主管阶层。虽然薪水变多,生活品质也随之改善,但消费也比以前来得高。那些时不时的应酬啊、请客啊、治装啊等等活动,让 M 感觉自己好像也没有存比较多钱。

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们赚的越多反而花的越多呢?

赚多也花多,原来是“棘轮效应”惹的祸?

经济学家 James Stemble Duesenberry 曾提出“棘轮效应”,并认为人们的消费习性具有“不可逆性”。也就是说,人们没有办法过“品质退后”的生活。试想看看,假如你的经济状况已经能负荷餐厅里最贵的餐点,你还会只在低价位餐点中做选择吗?一般人在消费能力提升的情况下,若有机会体验更高品质的生活,其实很难再回到过去质朴的日子。

James Stemble Duesenberry 认为,人们的消费决策大多数取决于习惯,而习惯又受到诸多层面影响,包含生活模式、价值观、社会动向、家庭与同侪影响等。尤其在达到个人最高收入时所养成的金钱观念,对消费习惯影响最大。

电影《蓝色茉莉》中的女主角茉莉,就是深受棘轮效应影响的例子。即便已经不再富裕,茉莉依旧无法告别过去奢华娇贵的生活方式,住要住最好,吃要吃最贵。而棘轮效应,也可用古人司马光一句着名的话来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因此,人们无法过退后的生活,便成了我们赚的越多反而花的越多的主因。

为什么明明有预算限制,我们却容易超支?

许多人花费剧增的原因,其实也跟总是“超出预算”有关系。由杜克大学心理学与行为经济学教授丹・艾瑞利(Dan Ariely)与杰夫・克莱斯勒(Jeff Kreisler)共同撰写的《金钱心理学》一书就曾提过“心理帐户”概念。

心理帐户,最早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察.塞勒(Richard Thaler)所提出。理察.塞勒认为,就算是同样一笔钱,但人们心中会自动将其分类,把钱分配成不同类别与项目,并主观认为,某些类别值得花费更多钱。而这样的分类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人们很擅长在帐户与帐户之间搬移,欺骗自己并没有超过预算。

例如 A 在本月份为自己设定了:

  • 娱乐帐户 5,000 元
  • 生活费帐户 7,000 元
  • 交通帐户 3,000 元
  • 房租帐户 10,000 元

到了月底,A 发现自己娱乐帐户里的金钱已经快用尽,但最近又有诸多聚会、聚餐活动邀约,因此 A 决定将月底前的聚餐费用算进生活费帐户,而非娱乐帐户,好说服自己“在娱乐消费上,花费并没有超出预算”。

但实际上,A 还是多花了超过 5,000 预算的娱乐费用。心理帐户的转换,会让人们没有发现自己已经超支,造成明明有预算限制,依旧越花越多钱的情况发生。


图片|来源

只要是人,都会有思考谬误

金钱心理学,揭露了那些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消费心理。就算大部分的人可能认为自己是不会乱花钱的“理性消费者”,金钱心理学仍能让我们发现,说不定自己已经陷入思考谬误,只是不自知。

然而,大脑出现思考误区是极为正常的事,让我们一起从此刻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每一个消费行为,因为消费不仅仅跟个人荷包有关系,也跟社会动向息息相关。有需求,有人买,才有人制造东西。记得我们的每一个选择,每一次消费,都在影响世界,都在决定未来发展。

了解金钱,就从了解自己开始,而了解自己,就从心理学开始。

如果你想看更多金钱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