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后害怕与父母同住?但其实,老人家也很担心。他们说,不想跟子女住,因为总是会吵架。


图片|来源

文|原着李那美,翻译王品涵

现在大多数的老人家,都忧虑着不想和子女们一起生活。相较于过去为了与子女分开生活而愤怒、悲伤,现在的老人家面对提议与自己一起住的子女,反而觉得是种压力。

站在子女立场而言,“与老人家一起住”这件事,本身就是种压力。即便是年轻夫妻,也很多人不想将育儿问题托付父母,以免日后会为了爸妈事事干涉而烦恼。

如果是年迈父母必须与成人子女一起生活的情况,也请大家练习如何藉由诚实沟通以明确地划清彼此的界线与立场;尤其是老人家们,即使面对年轻人的不足之处,也该懂得退一步等待,让年轻人在历经不断尝试而后失败的过程中,学习如何扮演好一个成熟大人的角色。

即使做到了上述行为,依然觉得一起生活很辛苦的话,各自搬到能让自己感觉舒适且拥有独立生活空间的地方,或许也是方法之一。

起初,一定会有其中一方较恐惧于独立生活的。无论是老人家或年轻人,自认是弱者的一方,很可能会为了“被抛弃”的想法,而出现愤怒、忧郁的情绪。

所谓的“弱者”指的不一定只是经济能力的弱势,而是精神层面的自我强度。相对不依赖他人且不受他人视线左右,所有事都能独力完成的人,通常比较容易觉得没有非得和子女或父母一起生活的必要性;至于渴望他人肯定、爱、关怀的人,大多会对独自生活感到恐惧、愤怒。

因此,生理或心理的强者,往往会希望能尽快过独立的生活,并在成功独立后,倍感自由与享受平静。相反地,弱者则可能因为独立生活而掉入忧郁、怨恨的漩涡。

万一自己在独立生活后,开始出现各种埋怨和被害意识、体化症时,则须提升有助自己独立生活的自我强度;当对方不断向自己倾诉不满时,站在强者的立场,也该懂得多给弱者一些时间,藉由实际训练帮助他们变得更独立。

置身于百岁时代,尽管父母和子女都已是成年人,也不代表父母一定是较强、较有能力、较成熟的一方。

正如子女们过去可能会因为父母喜欢拿自己与他人人比较,而倍感压力;现代也有不少子女会以“别人的父母留了多少财产给小孩”、“别人的父母一个月补贴小孩多少生活费”等方式抱怨父母。

于是,这些人便开始放大年迈父母的无能,并将自己的问题通通推到他们身上。“成功都是我的功劳,失败都是祖先的不好”虽是旧时代的俗谚,但随着世袭资本主义加剧、贫富差异恶化,被上一代占据工作机会的年轻人,转而埋怨父母的趋势也日渐攀升。

我也曾听闻过不少,自己留了财富给下一代,而下一代却仍走上歪路的案例。这些已经获得父母资源的子女,最终只会不断拿别人的父母和自己爸妈比较,赖着要求父母给予自己更多的资产。

洪博培身为亨茨曼癌症研究中心创办人,曾将自己百分之八十的财产(约二十亿美金左右)捐予慈善机关,并在访谈中表示,希望能在死前花光自己的所有财产。

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或许不是自己能留给下一代多少遗产,或在离开人世前能尽情挥霍到什么程度,而是为了更远大的价值,为了让自我内涵变得更具深度且广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