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西班牙巴斯克,你会观察到这里的老奶奶们,常常结伴而行,在餐馆或酒吧里谈笑、谈心,过着优雅愉快的夜生活。这也将刺激你开始思考高龄乐活的议题。

文|杨丰铭 

我们的社会正在高龄化,根据国家发展委员会“中华民国人口推估(2018 至 2065 年)” (2018)的资料显示,台湾已于 1993 年成为高龄化社会,2018 年转为高龄社会,推估将于 2026 年迈入超高龄社会。2065 年每 10 人中,约有 4 位是 65 岁以上老年人口,而此 4 位中则即有 1 位是 85 岁以上之超高龄老人。高龄化的浪潮来的太快,我们必须学习调适,找出最适合高龄化社会的生活模式。然而,目前台湾关于高龄化社会的想像似乎太过制式,将银发族的生活过度“医疗化”,所讨论的多半是上了年纪的人该如何健康饮食、健康作息。

然而,银发生活真的只能如此吗?笔者去年有机会去了西班牙一趟,在巴斯克地区,看到银发族不同的活跃社交生活样貌,特别是高龄女性所享有的社会空间,开启了笔者关于银发族食疗以外的“乐活”想像。在本文中,笔者希望藉由先前在巴斯克地区所观察到的现象,回应台湾社会面对高龄化的议题,提供不同的关于性别、社会空间、饮食文化与高龄乐活概念的对话。

关于高龄化社会的制式思维

当我们谈到什么是高龄人士健康永续的重要因素时,脑海大概会浮现两个警语(或画面),一是摄取营养食物,例如在大众媒体上常常看到的顺畅高钙奶粉、机能燕麦片或维骨力的广告。二是维持规律作息,譬如早睡早起、晨间体操和散步。这样的乐活概念,偏好以“医疗化”(medicalization)的视野来看待老年人口的日常生活,建议其行为活动最好带有防止生理机能衰退的“保健”(therapy)可能性。简单地来说,在台湾的银发族乐活似乎有种单调刻板的印象,强调饮食和生活上的约束,好像上了年纪的人就是不能涉及到欢愉的领域。

笔者前阵子有个机会,在北西班牙巴斯克地区研究当地的饮食文化。在旅途中,无意间观察到当地银发族与我们不同的生活面貌,因此刺激我开始思考高龄乐活的议题。


在巴斯克地区,傍晚六点开始到深夜,银发族出现在公共场合的场景,像是餐馆,非常普遍。图片|作者提供

西班牙的用餐时间以“晚迟”着名,晚餐通常于晚上八点半到九点才开始。笔者观察到,从傍晚六点开始到深夜,在餐厅聚集的消费者不只是年轻人,也包含许多高龄人口。有次我们一行人去某家很时尚的餐厅用餐,进去时笔者吓了一跳,因为一眼望去都是银发族。当我们晚上十点多用餐完毕,正准备起身离开时,突然闹哄哄地进来一群人,坐满其中一个二十人的大长桌,男女老少、扶老携幼,干杯声、笑语声不断,经过询问,原来是过八十岁生日的老奶奶与家人聚餐。老奶奶精神奕奕,身上斜批着一个类似选美冠军的绶带,大声宣告她是今日的寿星兼最佳女主角。她还开心地与我们这群惊讶的老外打招呼,完全看不出老态。


跟客人侃侃而谈八十岁大寿感受的阿嬷。图片|作者提供

女性受限的社会空间

其中,最引起我注意的现象,除了银发族夜生活的活跃以外,更看到许多高龄女性三三两两结伴而行,在餐馆或酒吧里,伴随着美食与美酒,陪衬着摇曳的烛光谈笑、谈心,过着优雅愉快的夜生活。

在台湾或东亚其他国家,在公共场所饮食作乐的高龄人口已经少之又少,更难见到高龄女性。这有几个可能的原因。首先与我们“男主外、女主内”的文化有关。女性如果在夜间太常外出“寻欢作乐”的话,还更可能被视为是“不守妇道”、行为放荡。另外,男女性之间的经济能力差异,也是造成这个现象的一个可能性。

食疗以外的乐活想像

在高龄社会的饮食文化研究里,我们常用医疗化的视野来思考高龄人口的饮食行为。然而,我们的社会是否过度把“老化”视为是一种“疾病化”的过程,而不是我们都会经历的自然结果?工业化和已开发社会习惯带着负面眼光来分析老年的特征,包含外表的衰老、长期疾病、以及失去独立行动力等。很多人上了年纪之后常出现退缩、消极、不愿互动的心理和行为,其实并非本能或无法避免的过程,而是种文化现象。

老年乐活的关键在于维持其独立性、被社会认同、以及足够的个人资源,能优雅自然地面对生理变化带来的挑战,而不仅是维持生命。在我看到的巴斯克例子里,银发族(特别是女性)如此优雅自在地找朋友喝酒、享受夜生活,似乎带给她们积极正向的幸福感,至少她们在社群中有个定位,能融入社会的生活。

成功老化(successful aging),需要整个社会文化系统的串联、支持、与运作网络。这种视高龄人口为正常人,不刻意保护,并且视娱乐为日常社交情况里的常态,值得我们思考。

【本文经女科技人电子报授权转载,原文请点阿嬷相招喝一杯:巴斯克银发族的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