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自己的房间,常觉得明明整理过,还是浑身不对劲?其实你需要的,不是什么收纳技巧,而是一堂能诚实面对自己的人生整理课。你会开始知道,你所拥有的物品,原来比你早还记录了一切。

“来到你面前的,都是来渡化你的。”可能是一个人、一件事,甚至是一本书。这是我这么多年来跟“整理”打交道最大的心得。

物品从来不只是构成它本身的材质、形体及颜色而已,它们承载了这个宇宙的祕密,幻化成动人的故事,然后藏在一般的物品当中。我们需要一层一层的剥开幻象,每看到多一点,就更认识自己一点。我常常觉得,一个人拥有的物品就是那个人的灵魂碎片,当一片一片被拼凑出来时,就像是在看一场电影,关于这个人的生命旅程。

物品从来不只是物品而已,它们记录(Recording)着许多的回忆、情感与说不出口的话。在我眼里,每一个物品都拥有生命,它们如实的“记录与播放”曾经发生,以及正在发生的故事。


图片|来源

接下来,容许我用一些篇幅介绍自己。如同我之前提到的,这本书是互动且需要我们一起合作的故事,基于这个原因,我想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

在一般填写职业栏的空格,我可能会写上:行销或自由业。若在一般工作场合的说明,我会说:国际市场策略顾问。但我从来不喜欢被定义成目前任何已知的代名词,以上的职称只是符合制式的标准,对我来说是方便及精简的回答;而实际上,这只是我的其中一个面向,就像一个物品可以有多种的使用方式,依据它的多元可以被定义成不同的分类。

让我用一个杯子来举例。若以使用目的区分,可以分成以下几大类型:

1. 制造目的:是提供饮用的器具,归类成厨房用品。

2. 功能目的:因为制造时加入了特殊的材料,让物品有健康功效,归类为健康商品。因为有功能性的原因,可能是透过赠送或收礼而放置在家中。

3. 价值目的:若是高价值的品牌,比起使用,更适合观看或收藏,可能就被归类为摆饰或增值品,而增值品可以想像成贵重物品或钱的替代品。

4. 回忆目的:可能跟某个人、某件事有关,不考虑拿来使用,就变成纪念品;而物品的相关人士若死亡,就变成遗物。

5. 信仰目的:使用于宗教、身心灵仪式,或是曾经被某位高僧等人使用过,成为能量物品,需要特别收纳及清洁。

6. 替代目的:因为手边刚好没有某样物品,就拿别的物品来使用。杯子可能变成笔筒、小费箱,甚至是花盆,这样用品就变成“替代目的”这一类了。

既然一个杯子可以“无限”的使用,那一个人的工作呢?我会把工作定义成一种“能量交换”,不管是脑力、劳力、心力,都是一种付出能量的方式,而交换回来的,可能是金钱、物质、体验。所以,一个人可能是顾问、讲师、作家、义工、女儿,收到的可能是金钱、美食、按摩、流浪动物的抱抱及家人的爱。

不管我自己有多少工作的面向,我就“只是我自己”而已。在此,根据你的使用目的,我则是本书的作者;但更重要的是,我是跟你一起说故事的人。在整理的道路之上,人人平等;真正的整理,只有自己可以帮自己。在整理的旅途当中,我更像是一个导游,为你介绍路上的风景及曾经发生过的故事,让你知道,原来每天的觉察与物品的相逢,都是离神最近的地方。追本溯源,整理从来不只是物品的留下或送出而已,他是一个面对自己的功课,就像是日常生活中的修行;她也是一个看见自己的方法,就像日常点滴中的支持。

整理,从来不仅局限在物品,还有更多在于看不见的心念。


图片|来源

让我们把时间往回推:当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人生整理课”呢?对我来说,完全就像是爱丽丝不小心掉进了兔子洞,是个意外的旅程。我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出来演讲,还因此开始写书;我只是想帮助自己,想让自己变得更好。我其实只是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已。然而,长久以来,我也以为我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大学毕业之后到日本留学,取得专门士资格之后,马上就被挖角到日本的公司,那年我二十五岁。而我二十七岁的时候,已经是日商台湾分公司的社长,以社会普遍的价值观来说,有优渥的薪水及令人称羡的职位,出门有司机接送,吃的是高档餐厅、住的是商务套房,在物质上是很舒适的生活。

但我内心总是觉得,这没有想像中开心,不是一种踏实、真实的开心。我一直不明白,我用努力得来的这一切,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违和感呢?一直到了二○一○年因缘际会踏上身心灵的道路,开始理解有更多的思考方式,回归到自己内在之后,我才明白。

有时候,我们认为的“努力”,其实是在“满足别人的要求”。

一直以来的梦想及努力,是否是你自己想要的?或者,只是接收了家人的期望或集体意识的标准?

我在二○一一年开始接收到“整理可以改变人生”的概念,看着书上的作法,认真的把过去的东西一一舍弃,当时完全体验到环境跟一个人的状态息息相关。而二○一五年在朋友的邀请之下,把我学习到的“整理”分享出去,除了当时学到的整理知识外,也融合了我的经验。在多次进入不同人的生活环境及不断的整理之后,我开始思考一些事情:

  • 我们丢掉的东西到底去了哪里?
  • 有些东西为什么永远会“被丢掉”跟“再次被购买”?
  • 物品的多寡与整齐真的会影响我们吗?
  • 整理的“技巧”真的适合每个人吗?
  • 为什么有些人东西已经很少了,看起来已经很整齐了,但似乎还是有什么困扰着他?为什么环境还是感觉不太舒服?

许许多多的疑问及为什么,在我的内心发酵。在这样的过程中,我做了许多的调整、学习与沉思,然后我发现了“整理之路”──一个超越我的意识所能理解的世界,并融合生活过程及洞察真相的“人生整理”。

案例分享

某次执行居家整理协助业务时,我们正在挑选要留下来的东西,我让住家主人根据自己的需求喜好来分类。他一边挑选,一边说:

“这个留下!”“这个丢掉!”

我在旁边提醒他,记得要好好感谢物品,不是丢掉,而是送它们去旅行。当时,从我的角度看到了伤心的画面,是物品的悲鸣,内心浮出一句话:

“你的‘丢’就像是屠宰场,而环境记录着一切,物品记录了一切。”

没有带着觉察的心,随意丢掉曾经的自己,丢掉那些曾经支持过自己的东西,这样的频率被那个空间记录下来,散发着自私与无情。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空间很整齐干净,但总是那么冰冷,没有温度。

整理不只是方法,也不只是心理层面,更多的是对宇宙万物的理解,永续共生的思维。身为一个活在地球生态环境的人,带着灵性觉察的眼,用符合生命流动的心,活出幸福。这样的整理已经不是什么对物品心动的选择,也不是东西少的极简,更不是整齐而已,而是真实的把自己与万物合一,成为一个观察、觉察的整理心智,能够知晓自身,并进入内在宁静的道路。这就是被称为“人生整理课”的原因。

对我来说,名称是什么并不重要,那只是一个在娑婆世界的代名词。重要的是回归内心,拨开人生的迷雾,整理自己的心,并把力量拉回自己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