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以前不会,现在怎么了”孩子为什么作弊、说谎?心理师给爸妈的处方 3 建议:可能是孩子感受到你“有条件的爱”。

文|Yvonne蔡宜芳心理师

小布被转介来辅导室,导师说他常常说谎,还提醒我要小心不要被他骗了!不仅考试会作弊,有时候犯错被发现,也都死不承认,一句话也不说,除非人赃俱获才肯承认,他也不会全部都立刻承认,当导师透露一些,他才会承认一些,导师觉得他这样很狡猾。

有时候还会故意套导师的话,看导师到底知道多少。但奇怪的是,如果导师真的抓到他犯了什么错,他总能很快的向导师道歉,而且态度谦和有礼,不像有些孩子会“见笑转生气”。导师说,他教了他两年,还是看不透小布,是不是城府太深,不知道他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在谘商室,小布看起来就是个温和有礼貌的孩子,有问有答,关心他生活上有什么困扰吗?他也都说没有。

谈了几次才知道,小布的家庭很传统,爸爸很大男人主义,爸爸负责赚钱养家,一件家事都不肯做,妈妈是家庭主妇。小布是老大,底下还有三个弟弟妹妹。当孩子们做错事、表现不好或成绩考差,爸爸就会数落妈妈“你又没上班,顾个孩子顾成这样?”


图片|来源

因此,除了做家事,妈妈把全部的心力都放在孩子们身上,好像孩子表现好,自己才是个合格的妈妈。妈妈常常对孩子碎碎念,小布和弟弟妹妹承受了妈妈无形之间的压力,感觉到“只有自己表现好/考试成绩好,才值得被爱”、“只有自己乖乖的,妈妈才爱你”。

小布感受到的,是有条件的爱。Carl Rogers 在个人中心治疗中提到三个治疗关系产生疗效的核心条件: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怀、正确同理性的了解。[1]

其中,第二个“无条件积极关怀”是孩子感到全然的被接纳,知道不管我今天犯了什么错,都有一个人是无条件爱我的被包容和安全感。指的是“我将如你所是的接纳你”,而非“当你⋯⋯时,我就接纳你”。若孩子感受到全然的被接纳,感受到不管自己做了什么,爸妈都是爱我的,孩子将会更有安全感,更能接纳自己,也能对自己及他人更加的开放。

“我好像戴着一个面具,只有我做了某些事情,才值得被爱⋯⋯”小布说。

可能因为经济压力,只有爸爸一份薪水要养四个小孩,所以爸妈很难给出无条件的爱,总是期待着小布和弟弟妹妹要表现好,小布开始学会说谎和作弊,因为只要不被拆穿或被发现,爸妈会对自己很满意;若真的被拆穿了,小布也学会马上认错,因为爸妈喜欢这样的孩子。(“老大实在,老二贴心,老么调皮?”阿德勒家庭心理学:你在家中排行,决定你的个性


图片|来源

从另一方面来看,为什么小布不念书,还要透过作弊来得到好成绩呢?

心理学中,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指个体在没有接受外在任何报酬情况下,持续参与在活动中,获得愉悦与满足感;而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指个体参加某个活动是受到外来诱因(如奖励、金钱、名利、地位…等)的影响,当这些外在报酬消失时,个人参与该活动的行为,便会消弱或停止。[2]

我发现,很多孩子念书并不是被国文的诗词感动、念生物或地理也不是赞叹大自然的奥妙(内在动机),而是为了得到好成绩或奖励、被人肯定或考上好学校(外在动机)。

史丹佛大学心理学家 Mark Lepper 于 1978 年进行了一个经典的实验 [3],他们到幼稚园观察在自由时间画画的孩子,然后把孩子们分为 A B C 三组。

A 组的孩子在画画前被告知,只要他们画画,就会得到“优良小画家”的奖状;接着,研究人员只询问 B 组的孩子是否愿意画画,愿意画画的孩子在画完之后也会得到“优良小画家”的奖状;研究人员也问 C 组的孩子是否愿意画画,但孩子画完之后没有得到任何奖励。

两个星期后,研究人员在不被孩子发现的状况下观察孩子们在自由时间的表现,B 组和 C 组的孩子和实验前一样很喜欢画画,但 A 组的孩子因为没有奖励,画画时间比以前少了许多。

延伸阅读:艺术绘画治疗:用“情绪四格”与自我对话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奖励把原本的内在动机变成了外在动机,原本画画是孩子自发性的行为,从画画本身得到了快乐,但因为有了奖励,孩子可能忘记他原本画画是为了快乐,画画反而变成了工作,孩子就不再像从前一样喜欢画画了!


图片|来源

读书也是如此,小布若考前三名,爸爸会给他一千元的奖励,而且爸妈会觉得他是个好孩子,这也让小布感到被爱。原本喜欢读书的小布,开始更愿意读书,忘了自己原本是因为读书很有趣才喜欢读书,之后,他发现用作弊的方式,更容易让自己维持在前三名。当下一次爸爸不再给小布奖励的时候,小布发现自己不想念书了!

爸妈可以怎么做:

  1.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无条件积极关怀”:让孩子感受到不管他怎样,不管表现好或不好,你都爱他。不是因为他考得好,或是他乖乖听话,才值得被爱。
  2. 当孩子考的好,父母可以肯定孩子的努力,以及从学习获得的乐趣(内在动机),而非成绩(外在动机):像是说“妈妈看到你很用心的准备考试,很棒!”、“和妈妈分享一下你读到了什么很有趣?”,而非“你这次考第一名,太棒了!”
  3. 如果父母常常赞美孩子的成绩,那么孩子可能会努力于怎么得到好成绩,而不是学习的快乐。有些孩子甚至宁愿铤而走险用作弊的方式来换取好成绩。那就失去了原本希望孩子享受学习的本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