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多名女性指控某男性政治意见领袖涉及性剥削,其中一名女性使用 PUA(Pick Up Artist,中译:把妹达人)来诠释她面临的困境,也被广泛讨论。作者指出,此种讨论 PUA 的风潮可能引起部分疑虑:当我们将事件简化为 PUA 之恶时,会不会也忽略一些重要讨论呢?

文|梁克丞、吴馨恩

近来,多名女性指控一名男性政治意见领袖涉及性剥削,而其中一名女性使用 PUA(Pick Up Artist,亦有中译:把妹达人)来诠释她面临的困境,后来更被广泛讨论和使用,笔者们对此种风潮有些疑虑,这并不是在说——这些女性不应找到有效的语言使用,而是将此类事件简化为 PUA 之恶时,是否可能对于改善女性处境适得其反呢?


图片|来源

这些性创伤是真实的,也是深刻的,是这些女性生命的不可承受之轻。然而,参与伤害的男性相对人,若只是将其轻描淡写为“渣男”(这有时还是带有风流、多情意涵的戏称)似乎无法将伤口的深度、负担的重量描绘透彻——传统社会结构的影响下,我们习惯为真相擦脂抹粉,盖上一层神秘的薄纱,再来雾里看花、雨中望月,将身心灵与事件本身拉开距离,防止让自己最赤裸脆弱的部分感到刺痛,好比众人更趋于相信偶像剧中上错床的奇遇,而不是在不远处被熟人侵害的社会事件。

延伸阅读:【性别观察】为何我们的社会盛产“熟人性侵”?

因此,使用精确的描摹以及措辞,对于事件中的所有人,才是较为合理的对待。举例来说,当我们使用“寄送不请自来的屌照”(Sending Unsolicited Dick Pic),而非学会善用“网路暴露”(Cyberflashing)描述未经同意传送的私密图影,将无法勾勒出此行为的严重性,反而像是个无伤大雅的玩笑或恶作剧,并且强化了父权社会既存的谴责被害人(Victim Blaming)藉口——她们只是反应过度(Overreact),认为不过是“茶壶中的风暴”(A Storm in a Teacup),只要有幽默感就能迎刃而解——这些残酷的父权文化脉络。

PUA 一词的泛用将对于女性地位带来恶劣的影响。当这些 PUA 在扮演一个狩猎者的权势角色,将女人当作他们悬在墙上的兽皮革的同时,最令人恐惧的是,女人也承认了并接受自己是无主体性、无意识的猎物角色,任由他们宰割。近期分享关于 PUA 手段的人,并非知识水平不高的女性,甚至许多都是女性主义的支持者,她们说会被这些把妹达人的魔爪套牢的女人,多半有自卑倾向或精神、身心并不健康,甚至是教育程度不高等特征,恰好对应着把妹达人的教战守则。这样的言论彻底抹杀了这些女性的主体性,忽视了女性即使作为受害者也仍拥有其情感及欲望的事实,彷佛她们需要被警醒,需要不断地被提点如何识别对方是否为下流 PUA,以避免陷入这样的陷阱。这些“善意”,是女性对自身欲望的疏离和噤声,并加以施压在这些“受骗”的女人身上,这才是真正创伤性的所在--就当她们看见自己在这个你追我不跑,相互苟且的狩猎游戏中的主体性是多么地低下,创伤便随之而来。这与此案的当事人所遭受到的苦难,实际上是相当不同的。

并不是说要责备当事者在女性有限的语言中,找出 PUA 一词来试图让人理解是决然的错误,而是依据性别力所刊载的两位当事者文章内容来思索,或许使用“利用脆弱心灵/处境的性剥削”会更加精确。即便代价可能是缺乏快速传播的方便性,显得相当拗口且充斥知识隔阂,但是,追求精准以及最贴近真实也是在这个资讯爆炸的时代,我们必须守住的底线,对事件中所有的参与人都应该如此。在法庭上,我们不能够将一名性骚扰者以强制性交罪(Crime)定谳,而当事件本身无法诉诸法律管道时,社会舆论将能发挥近似法律制裁的作用--同样是要求被诉者纠正错误、改正自新,不也应该使用正确的名称将其定罪(Sin)吗?

在事件本身的伤害之外,我们也该深思对事情要如何诠释以及精准用词,才能有效改善女性处境与性/别权力关系,这也是笔者们在众人大肆挞伐“加害者”的观察中,认为需要被好好厘清的细节,希望当事者们可以被正确地对待,没有妄加的罪名也没有被逃掉的罪行;没有被忽视的伤痛,也没有被阉割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