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绩单不是只有“100 分”跟“乖”,其实更需要大人的“情感”与“回馈”。发展心理学期刊研究指出,有点叛逆、不守常规的小孩,往往能在长大后得到更好的成就。带你认识,为什么孩子可以“再难搞”一点?

阿嘉父亲,望着眼前情绪低落、生活失去动力、整天吵着要自杀的阿嘉,摇头说:“他从小就超级乖、成绩又好,国中还当了三年的班长,这么棒的孩子怎么会变成现在这样?”阿嘉父亲想破头都不明白⋯⋯

除了乖还有什么?

阿伟的妈妈抓着我的手,激动的说:“自从高中开始,不知道是不是课业压力太大,那时候阿伟就不对劲了,到现在我们都还不知道他怎么了,问他从来不说⋯⋯可是他小时候不是这样的啊!”、“他一出生就很乖,不像她姊姊总是哭闹不休,他读书的时候成绩也很好,参加棋艺比赛得了一堆奖,从来都不让我们担心的好孩子,怎么会变这样?”

这是我在临床工作中,屡见不鲜的对话,事实上,有好大比例的精神复康者都曾经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让父母最想不通的是,乖孩子“应该”要符合期待成龙成凤,怎么都在青春期前后变了样,成为另一种完全没想过的样貌“精神复康者”?

好几次,我试着询问:“除了孩子很乖之外,还记得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孩子生气难过的时候是什么表现?他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呢?”、“知道孩子从小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吗?”、“他在学校人际关系好吗?他如何与同学们相处呢?”、“他有什么兴趣梦想?他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你们过去经常好好聊天交换对生活的想法感受吗?”

不出意料的是,除了对孩子的乖巧赞不绝口,上面的问题总是让爸妈们哑口无言、答不出半句话。

延伸阅读:给新手爸妈:成为父母,你不必失去自我


图片|来源

不乖可能更成功

当你正为着自己孩子乖巧听话而沾沾自喜时,请记得:“乖巧听话的孩子,更容易因此被忽略内在需求而产生情绪问题。”、“乖巧听话的孩子需要内耗相当大的力气去消化心里的不满、愤怒。”

如果我们总期待教养出乖巧听话的孩子,我们可能会否定孩子的负面情绪、批评孩子的脱序行为、忽略孩子心里真实的声音,孩子只有在表现出符合我们期待时才会得到我们足够的肯定回馈,这样“有条件的爱”很容易对孩子造成“童年情感忽视”(CEN) 的创伤。

一个没能从父母身上得到足够情感回应的孩子,未来也很可能在亲密关系中忽视自己与伴侣的需求,并且在世代间,不断复制一样的伤害。

一份发表在“Developmental Psychology”期刊的研究,对卢森堡七百多名学童进行长达 40 年的追踪,从 12 岁到 52 岁。结果发现,排除了父母的 IQ、教育程度、社经地位等变项后,这群 52 岁的人当中,事业最出色、高收入者,居然是当初那些“叛逆、不太遵守常规”的孩子。

延伸阅读:怀孕真的会变笨吗?科学研究:大脑虽然变小,但变得更有用

这几年,常有亲友们担心的问我:“我的孩子好难搞,整天应喙应舌,我有时候还辩不赢他,该怎么教啊?”

我总是笑着回答:“恭喜你!这除了代表孩子的语言能力与认知功能表现良好外,妳的孩子也许正朝着独立思考与自我实现的方向前进着!”

请好好聆听你们家最安静听话的孩子,真实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并积极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