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东西,不只是整理,你可以让大脑过上“少,但更好”的快乐生活!

“不要在家里摆设你觉得‘没用’或‘丑’的东西。
Have nothing in your house that you do not know to be useful, or believe to be beautiful.”─ 威廉.莫里斯 (William Morris)

 说到居家整理,很多人会说“少一点,可以更好”,但或许你也半信半疑,真的是这样吗?

光想到要让东西少一点,可能就让人头痛,所以我们先撇开要起头整理几坪大的空间吧!想像你每天背出门的包包,是怎么被填满的呢?大多数时候,我们希望它是一只轻盈的袋子,里面东西两三样,钱包、手机、钥匙,总之实用就好。


图片|来源

但多数时候,我们摊开包包,里头可不是这么简单。有的人会带着一整个化妆包出门,即使补妆时其实只用到之中一两个化妆品;有的人不带上笔电就不安心,除此之外再包一个充电线袋跟两个行动电源;有的人随身要戴上 2、3 个手帐笔记本,但真正常用的就某一本里的几页。

更有的人,以上三种全都能在同一个包包里找到。


图片|来源

总被我们堆满杂物、收据⋯⋯等胖鼓鼓的钱包、随身包,其实就好像我们的家。我们在各个角落塞满无用之物,所以断舍离变成一件困难的事。仔细回想,家里常用的东西就几件,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物品吗?拥有很多的我们,有更加快乐吗?

少一点东西,多一点快乐


图片|来源

LifeEdited 的创办人 Graham Hill 在 TED 演讲中以一个纸箱比喻人们“舍不得丢又不停得买”的现象。我们可能都有过那“一个(或很多个)纸箱”放在房间里很多年,甚至跟着我们从一个家到下一个家,但不曾被打开过,总堆在不显眼的角落。每一次整理,它没有被丢掉的原因,不外乎是“怕要用时,方恨少。”

Graham Hill 进一步用数字说,当代美国人平均拥有的空间是 50 年前的 3 倍大。我们以为更大的空间,就能摆放多到溢出来的东西了吗?那可能大错特错。

人们拥有比过去更大空间后,物欲也比过去更甚,也因此促成了新兴产业—“个人储物空间”的崛起。在美国,一个占地 22 亿平方英尺的空间,就价值美金 $220 万元;在台湾,根据财政部自助储物空间的营业额统计,2018 年自助仓储的销售额就将近 40 亿元。

我们想停下来问,随着人们开始拥有更大的空间,更多的所有物,我们真的变得更快乐了吗?

Graham Hill 指出,过去五十年的幸福指数毫无起色;由联合国计画的《2019 世界年度幸福指数报告》也显示全球负面情绪上升与幸福不平等。除此之外,丢不掉、买不停,还可能产生负面问题,如:环境污染、负债循环。

整理东西,脑觉得很纾压!

根据报导,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神经科学家的研究,当我们处于太过杂乱环境,专注力和创造力都将产生负面影响。混乱、失序的环境,会让我们的大脑分泌皮质醇(cortisol)这种压力荷尔蒙。

种种数据、演讲、企业,都再再地提醒我们,其实我们的生活,不需要留下这么多东西。丢物、减物,可以让我们的大脑纾压,并拥有同等,甚至超乎想像的快乐值。

你可能也经历过“少”带给我们的喜悦。还记得,大学宿舍里简单的摆设,生活一样怡然自得;还记得,旅行只带上一个手掌大的斜背包,心被填满踏实的快乐;还记得,只背上当天要用的文件就出发工作,效率跟心一样轻盈。

这也是为什么“少,但是更好”渐渐成为提倡趋势,它不仅仅让我们省下更多不必要的花费、为环境带来正面影响。“少”的哲学,让我们的居家空间有余裕,同时,内在空间也更开阔。

只要我们起心动念,就能离快乐近一点。


图片|来源

不只是丢物,更是对大家更好

我们会因为念旧或担心某一天会用到,在居家空间里不断地囤积。回过头来发现,那些物品长年增加,导致我们甚至分不清楚哪些物品需要添购、哪些物品需要减量。

延伸阅读:心理学给“囤积者”的 3 心法:舍不得丢,不是你的错!

家的空间,反映了我们心的视野。秉持着“少,但是更好”的精神,透过整理、丢物、回收,我们发现心变得轻盈。因为,我们不再依赖物品来寄托情感,也不须焦虑有一天会找不到要用的东西。

当我们开始问自己,我真的需要这个物品吗?这个东西是我爱不释手的吗?拥有比没有拥有的我,快乐多少呢?我们渐渐开始懂“少一点东西,多一点快乐”,真的存在。

让我们一起腾出空间,给更美好的事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