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007:恶魔四伏》电影最末递出辞呈的詹姆斯庞德,在最新一集的 007 电影里又一次被召唤回 MI6 执行任务。他的上司面对镜头喊着:“进来,007。”这时,进入观众眼中的,将是一位非裔女性。她是拉沙娜・林区。“这将会是一个‘吓掉爆米花’的时刻,庞德仍然是庞德,但他不再是 007 了。”

在《007:恶魔四伏》电影最末递出辞呈的詹姆斯庞德(James Bond),在最新一集的 007 电影《Bond:25》里又一次被召唤回 MI6 执行任务。他的上司 M 先生面对镜头,喊着:“进来,007。”这时,进入观众眼中的,将是一位非裔女性。

她是拉沙娜・林区(Lashana Lynch)。

“这将会是一个‘吓掉爆米花’的时刻,庞德仍然是庞德,但他不再是 007 了。”各大媒体争相引述着“知情人士”对于007新电影的描述。

如果这个传言成真,这将是史上第一个非男性、非白人的 007 。


图片|来源

“庞德电影应该恰当地对待女性”

自从现任 007 丹尼尔克雷格(Daniel Craig)宣布 25 集将会是他的最后一部 007 电影之后,许多人开始揣度下一任庞德。非裔男星伊卓思艾巴(Idris Alba)呼声极高:“谁说007一定要是白人?”在英国知名长寿影集 Doctor Who 出现女性担任的时间博士之后,也开始有了“007可以是女性”的声音。

对于新 007 的出现,有些人充满期许。

Esquire 以 What Should We Expect from Bond:25’s Female 007? 为题探讨老电影的新尝试。文中特别点出编剧之一菲比沃勒布里奇(Phoebe Waller-Bridge)的影响力。这位编剧兼演员已经以伦敦生活(Fleabag)和杀死伊芙(Killing Eve)两部剧,深入刻画女性心理、处境和女性之间暧昧关系。她会如何为老牌男性电影注入新活力?

沃勒布里奇是庞德电影史上第二位女性编剧,对于庞德电影的当代意义,她这样回答:

很多人在问,庞德系列电影是否适合这个时代,因为他的身份(情报员)和他对待女性的方式。我想这是废话,我认为庞德电影当然适合这个时代。它只是需要成长、需要进化。重点在于,电影要恰当地对待女性,庞德不需要,因为他要忠于这个角色的性格。但电影需要。

“恰当地对待女性”的第一步,是将女性角色还原成真实的人。沃勒布里奇提到,她对自己的期许就是能写下那些对话和剧情,让女演员感受到自己扮演的不是一个功能性的角色、不是花瓶,因此能够激发她们迫不及待开始表演的热情。“在我早期的职涯中我很少有机会因为我的角色感受到热情,现在我的剧本能带给这些女演员这样的热情,这让我感到非常荣幸。”

Esquire 的报导指出,基于“庞德要忠于角色”和“电影要恰当对待女性”这两点,沃勒布里奇的写作策略可能并不是将庞德改写成一个尊重女性、拥有性别意识的人,而是在剧情层面上让拉沙娜扮演的角色 Nomi 成为庞德可敬的对手。因此,观众也许终于可以期待庞德系列电影里要出现一位不为庞德美色所惑,存在的意义不只是佐证庞德的性魅力,而是真正拥有独立人格的女性角色。

何谓 007 ? 从来不是一成不变

然而,面对《Bond:25 》的改变也有人说: 007 本来就是白人男性,这政治正确得也太过了吧。

翻阅 007 的历史,我想问的是:什么叫作“本来”呢?

小说家伊恩佛莱明(Ian Fleming)在 1950 年代以詹姆斯庞德为主角,写了一系列谍报小说。庞德是英国的情报员,代号 007 。007 小说诞生于冷战时期,一开始庞德要对付的对象自然是苏联。随着时代演进,庞德系列电影成为 50 年长盛不衰的卖座电影,剧情也与时俱进。于是,庞德对付过忍者大军、传媒大亨,处理过毒品、走私、核弹危机,应对过中国和北韩政府。现在的庞德就是特务跨越时间和国界的象征,冷战这一个特殊时期已经无法局限他了。

不但主题随时代改变,庞德的人物设定也并非一成不变。丹尼尔克雷格的卸任让人依依不舍,但他初登场时可没有这么好运。第一代庞德史恩康纳莱(Sir Sean Connery)和被誉为最经典庞德的皮尔斯布洛斯南(Pierce Brosnan)都是典型的英国绅士。电影里,他们手握高科技武器,拥着火辣美丽的庞德女郎,风流倜傥地与敌人周旋,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丹尼尔克雷格走的却是硬汉风格,他在自己的第一部庞德电影《皇家夜总会》致敬庞德女郎的芙蓉出水,身着泳裤从水中站起,短而金的发型、棱角分明的脸庞、一身强健的肌肉完全颠覆了庞德形象,让人“吓掉爆米花”。这部电影里的庞德也不再能靠着科技就轻松赢过敌人,开场便是一场拳拳到肉、头破血流的厕所打斗。庞德气喘吁吁与敌人殊死相搏还是头一遭。

从《皇家夜总会》开始,庞德不再是“单元剧”形式:每一集的情人、朋友与恩怨到了下一集就洗牌重来。这一集的女主角不但让向来流连花丛的庞德甘心退出军情六处做个平凡人,为她复仇也成了下一集《量子危机》的主要剧情。

庞德连“风流”的性格都能改写,电影都能从单元剧变成连续剧,还有什么“本来”可言呢?

更何况,拉沙娜林区扮演的可不是詹姆斯庞德,而是新的 007 探员。007 只是情报员代号,就像庞德的上司 M 夫人在《空降危机》死去之后,继任的新长官一样是 M ,只是改由男演员饰演,从 M 夫人变成了 M 先生。

专为庞德提供高科技武器的 Q 先生,每次出场不是指纹辨识枪就是会爆炸的钢笔,为庞德提供强大后援。在《空降危机》里,本是慈眉善目的老人家,一变成为年轻傲娇的小男生。老 Q 小 Q ,一样都用 Q 作为代号。


图片|来源

M 的秘书曼妮潘妮,前三任饰演者都是白人女性,到了《空降危机》直接改了族裔,甚至不用死亡或退休来对观众交代。

军情六处的长官可以是女人,当然也可以是男人;军情六处的军需官可以是老人,也可以是年轻男子;军情六处的处长秘书可以是金发碧眼的白人女性,当然也可能是一位拥有爆炸短卷发的非裔女性。

流行电影里开始展现了性别、年龄、族裔的多元,就像我们所生活的真实世界一样。

不舒服,是思考和反省的开始

经典的情报员象征 007 在族裔和性别上做了明显的改变,固然引来了“政治正确”的疑虑,但它也同样可能是一个契机:一个让我们的大众文化更贴近现实人生的契机。许多的“经典”都诞生在一个太早的时代,早到作者和读者以为英雄就该金发碧眼,公主就该皮肤像雪一样白、嘴唇像血一样红。

时代改变了,创作者将视线从既定印象偏开,看向更丰富的真实世界:非裔美人不一定都在街头唱 rap,而可能是北欧神话里看守神界的天神;亚洲人不一定是校园里只会算数学的怪咖书呆子,也可能是英国侦探最有利的助手;女人不一定只能在灾难来临时惊慌失挫的尖叫,她可能会穿上铠甲与丈夫一同作战,甚至,她根本就是这场战役中最强大的一个。

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面对这些打破既有形象的尝试,有些人会感到怪异、疑惑甚至不舒服。

比如,迪士尼真人版《小美人鱼》选择了非裔女星来饰演动画里白肤红发的艾莉儿。比如,《花木兰》电影里不再大唱“为何这群士兵,都像个姑娘”、“要成为男子汉,不认输”。比如,《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里有一幕是女性复仇者集结,为了护卫惊奇队长传送无限手套远离敌人,绯红女巫、黄蜂女、小辣椒、舒莉、奥科耶、女武神等人都围在她身边帮忙退敌。

很多人都说,艾莉儿在动画里明明就不是黑人,花木兰本来就该唱《男子汉》,女复仇者集结要表达“女力”的政治正确意图太过。

同场加映:不唱歌、没王子,还能做自己吗?看迪士尼真人版《花木兰》背后的童话野心

也许是的,创作者为了突破既定的形象和窠臼做出各种尝试,有时也许用力过猛不够自然(但当然也绝对有很成功的例子),但这些不舒服却能帮助我们去思考和反省许许多多的“本来”。

同场加映:迪士尼为了政治正确选黑人女性?小美人鱼选角结果出炉

为什么小美人鱼的原始设定会是白皮肤?这可能牵涉到童话原型和绘师所处时代对“人”该是什么样子的想像。《男子汉》确实旋律好听、歌词应景,但军队里长期以来崇尚阳刚贱斥阴柔的传统也许到了不必再复制和宣扬的时机。我必须承认女性复仇者集结那一幕有点刻意,但藉此可以追问的是:复仇者系列直到《复仇者联盟》 才出现第一个女英雄黑寡妇(钢铁人2 的黑寡妇还是走传统美丽火辣女特务路线暂且不计),直到《雷神索尔 3 诸神黄昏》才出现第一个女反派,那么基本上所有的正邪对决都是男性对决,战斗画面里大多全为男性,为什么我们从来不觉得“不自然”?“太刻意”?

《Bond:25》 的女性 007 是一个新尝试,如果她延续了庞德的人物设定,一个女情报员能不能一样流连花丛、每部戏换一个情人呢?如果可以,观众的感受会是什么?又或者,庞德曾经多次为了任务色诱女性,电影往往将这种情节当作庞德男性魅力的佐证,那么女 007 可不可以也色诱男性呢?如果她也很享受、很得意,观众会有什么感受?

也许,在这些碰撞和冲突之下,看电影不再只是舒舒服服的享受,而有了更多刺激和思考。而这些反思终究能回馈到我们的真实生活,还给每个人一个更自由、更没有框架和拘束的人生。

当代的流行电影创作者没有放过自己,也没想放过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