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 170 就是全残、不懂健身就是肥宅,男性当然也有身材焦虑。今日我们往往认为超级英雄:身材高大、宽肩膀、倒三角身材,棱角分明的脸孔,是典型的理想男性外表。不过曾有报导比对不同年代的“超级英雄”,发觉现这种英雄,实际上出现才 30 年。

没有 170 就是全残、不懂健身就是肥宅,作为男性,当然也有身材焦虑。今日我们往往认为超级英雄的形象:身高很高、宽肩膀、倒三角形身材,棱角分明的脸孔,是种典型的理想男性外表。

不过,其实也是相对晚近才出现的。曾有报导比对不同年代“超级英雄”的外表改变,发觉现这种英雄外表,实际上出现才不到 30 年。

“高与帅”:男性的身材焦虑体现

一位(穿上鞋子,身高有 170 公分)的男性朋友,跟我说到自己过去的感情烦恼:

大学觉得我一个同学有够美,是女神级,大概 170 左右,但一直保持距离、或不敢变熟,无形之中我也觉得大概不可能,所以都只有君子之交。但我有时候想,就如果我身高 175,搞不好当初会去试。

因为身高不达标准,而感觉到自己不够好,没有自信。与此同时,流行时尚、电影电视、杂志网路,也都不断告诉男孩,如果你的身高“不够高”,你可能会被当成没有吸引力的男性。

除了身高,还有体格。打开交友软体,你会讶异关注身材的不只有女性。许多男性的个人档案上,放眼望去无数人都写着兴趣是健身(workout),自拍照则是重训留着汗水,或者是厕所自拍露出隐约线条。只是,这样的“理想男性”外表标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如果我是不想追求理想外表的男性,又该怎么办?


图片|来源

“阳刚特质”男体全球化:童话王子,超级英雄,从哪里来?

麦克·汤普森与丹·金德伦所着《该隐的封印》提到,“阳刚特质”(mascunality)长久以来,塑造何谓一个正常的男性标准。相对于“阴柔特质”,阳刚特质包含心理与生理层面,泛指男性被期待要勇猛阳刚,威武不屈,并与彼此竞争获胜。它一方面鼓励竞争,另一方面,也贬低软弱。[1]

而在外表上,阳刚特质则会随着不同的文化情境,确立怎样是“理想的男性外表”。阳刚特质并非是一套固定不变的系统,它会随着不同文化情境,而有不同的样貌。例如,某些文化中会崇尚男性的高大身材、要有肌肉与线条。而在某些文化中,则可能认为长发白肤、忧郁眼神的男性更有吸引力。不过,它们仍然在提醒的是,只要你不是依照这些理想男性标准,你都有可能“不受欢迎”。

不过,这多种不同样貌、风格的文化背后,仍然是在肯定并强调:作为一个男性,你应该要依循自己所在的文化处境,依照这些外貌规则走,否则就有可能是“不受欢迎的”。


图片|来源

今日我们往往会认为,超级英雄的形象:身高很高、宽肩膀、倒三角形身材,棱角分明的脸孔,是种典型的理想男性外表。不过,其实这种形象,也是相对晚近才出现的。Atlantic 一篇报导比对不同年代的“超级英雄”在外表上的改变,发觉今日这种英雄的外表,实际上出现才不到 30 年。

例如,1948 年由寇克・艾林(Kirk Alyn)饰演的超人,体格看起来只像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男生。亚当・威司特(Adam West)1966 年所饰演的蝙蝠侠,也是类似状态。


图片|来源

事实上,第一个真正拥有我们今日所谓“强壮”外表的超级英雄,很可能是 1983 年开始克里斯多福·李维(Christopher Reeve)的超人系列。而在班艾佛列克 (Ben Affleck) 的蝙蝠侠系列,这种审美观几乎达到巅峰:他有 193 公分高。漫威系列的美国队长、钢铁人、鹰眼、黑豹等人物中,我们也能看到这些电影对男性英雄的身材标准,大致上仍遵照着这套标准。

美国主流文化所带起的理想男性外表,透过这些大众文化,传递给受众,告诉他们,怎样的男性体态,是更受欢迎的。性别研究学者拉伊文·康奈尔(Raewyn Connell)便将其称为一种“男体全球化”(globalization of the male body)的现象。[2]

崇尚高大、崇尚肌肉,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许多台湾男性都曾被嘲笑“没有 175 公分,就是半残,没有 170 公分,就是全残。”尽管有趣的是,台湾男性平均身高只有 173 公分。换言之,几乎有将近一半的台湾男性,都是“半残”。

男人每天受到各种男子气概图像的“轰炸”程度,其实并不亚于女性。主流电影、杂志、广告、都在试着告诉你,彷佛“金钱”、“事业”奠定了你的内在,而“外表”够不够阳刚,则奠定了你的外在。

小只男孩的烦恼:身高不够高,就活该被骂半残吗?

台湾男性时尚风潮,大约从 90 年代末,随着男性时尚杂志进入台湾。1996 年,《潇洒GQ》在台湾正式发行,1997年,台湾第一本男性时尚杂志《men's uno》创刊,2000年,《FHM男人帮》台湾版创刊。特别的是,台湾也受到日本文化影响,更有一度出现的流行时尚是“长发、忧郁眼神、嘴唇微微开启”的日本男性时尚。[3][5]

杂志虽然提供了男性穿搭建议、保养法则。不过,传播学者袁支翔、萧苹(2010)却认为,这些男性的时尚文本,仅仅是回应“男性在面对消费社会的结构性转变所产生的焦虑”,但在纾解性别关系的紧张层面上却没有太多助益,因为他们仍然缺乏更多性与亲密关系的内容。[3]

一位男性朋友曾跟我说,自己因为身高“不够高”,曾被指导教授开玩笑:

他说:“这学期保障助教的身心障碍者名额,如果身心障碍学生不够,学生助教的数量就有一定限制。然后老师就开玩笑,叫我赶快去申请身心障碍手册,这样系所的助教才不会缺人,哈哈哈干。”

我很震惊,于是问了他怎么回答。

人在屋檐下唉!而且我还没口试,只好说,“老师不会啦,我身高没问题,智能比较需要申请唉!哈哈哈哈!干但老师本来就幽默啦。”

他说自己经历过许多次这种“玩笑”,习惯就好。听起来很悲伤,却是许多男孩的真实生命经验。要当个理想的男人,那条路其实非常狭窄:必须要长相正确,坐姿正确,笑声正确,身高正确,只能看某些电影,听某些音乐。(延伸阅读:专访城男旧事心驿站主任黄重仁:不论男孩女孩,“使自己成为自己”最重要

而真正恶意的是,这些对于“外表不够理想的男性”所做的歧视、玩笑,都不是学了多少时尚穿搭、努力迎合眼光,就能改变的。

《该隐的封印》写道:“所有的男孩都有感觉。但是别人对待他们的样子,却常常像是他们没有感觉。”这样的教育过程,也让男性渐渐远离自己的感受。如果我是不符合框架的男人,我被嘲笑了,只能自嘲应对。觉得受伤了,也不能说出口。久而久之,也养成了压抑的性格,不善于表达情绪。[4]

那位朋友后来告诉我:“我有时候会特别记得一些身高跟我相近的成功人士。你知道 Thom Yorke 也才 168 吗?”是的,还有汤姆·克鲁斯(170)、丹尼尔·雷德克里夫(165)、詹姆斯·麦艾维(170)、达斯汀·霍夫曼(166)。我们希望有一天,认为自己身高“太矮”的男性,有一天可以不需要记得谁跟我一样矮,但“很成功”。

性别力过去曾专访城男旧事主任黄重仁,他说:“男性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下,往往只被鼓励追求成功,而非追求成为自己。”

女人迷的墙上,有一段话,叫做一个人能使自己成为自己,是最重要的。我觉得这是非常棒的一句话。对男生、女生,都很重要。

放下杂志,电影,动画,连续剧,我们知道,作为男性,你很难说出自己的焦虑与不安。但是我们很希望,有一天你能够理解,光你是你自己,就已经足够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