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只教孩子光明与黑暗》:那天孩子跌到了,大人以为怪地板坏坏,能安慰孩子。但其实孩子知道:“是我跑太快才跌倒的。”若要养成不归咎、不责怪,以及在面对挫折时逃脱受害者心理,带你看哪些小细节,你可能在成长中忽略。

孩子难以逃脱的受害者心理

发生霸凌事件时,大家会出现什么反应?怒骂暴力行为通常是第一反应,接着就会在网路平台上转发新闻,顺便咒骂一下加害者父母不会教养、埋怨学校冷漠无作为、同情受害者及其家人。但我总觉得,除了霸凌之外,还有一些值得父母关心的事⋯⋯。

延伸阅读:让孩子安心上学:“微排挤”,接下来就是霸凌事件

比如说,孩子难以逃脱的受害者心理。

受害者心理是怎么形成的?

双胞胎是家族中第一对双胞胎,又是婆婆唯二的两个孙子,所以婆婆疼爱有加。双宝三岁左右的某一天,太阳在楼下中庭玩时不小心摔倒,小家伙立刻抬起头来确认有没有人在注意他。婆婆一对到他的玫瑰“童”铃眼,太阳立刻放声大哭,声音大到足以让长城倾倒。再小的孩子都明白这个道理:受伤能够得到大人额外的关爱。

婆婆抱起太阳说:“都是地板不好,让太阳跌倒了。地板坏坏,阿妈打地板,唉唉。”小家伙看到婆婆夸张的举动,发出咯咯的笑声,似乎得到抚慰,马上用手抹掉眼泪,挣脱婆婆的怀抱,又一溜烟跑去玩了。

我牵着女儿去关心儿子。“太阳,脚还痛吗?”

“有一点痛痛的。”太阳用哭腔回答。

“太阳是怎么摔倒的呢?”我边问边轻抚他受伤的部位。

“地板坏坏,让太阳跌倒了!”太阳的声音更委屈了。

“一样的地板,为什么馒头和妈咪走在上面没跌倒呢?”我问。

“妈咪,我慢慢走!我上次跑太快了,所以嘴巴被石椅割伤,缝了好几针,现在不敢了!”感谢女儿把她的经验说出来,太阳听了一脸若有所思。

“真的是地板让太阳跌倒的吗?”我又问。

“是我跑太快才跌倒的。”太阳低下头说。

这么小的孩子勇敢承认自己的错误很不容易,我把太阳抱坐在腿上,赞美他的行为:“哇!你能发现真正的原因真不容易,下次玩的时候如果再小心一点就更棒了!”说完啾了一下他饱满发亮的额头。

孩子如果在小时候就学会把自己做的错事归咎给其他人事物,会让他更加在心理上确认自己是受害者。这种不自觉处在受害者的位置以得到好处(例如大人的关心与安慰)的举动,最终会成为一种伴随孩子成长的行为模式,让他永远学不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教养就是藏在这样不起眼的生活细节里。

但也不必因此对长辈或另一半进行道德指摘。当你说出“都是你把孩子宠坏的”,会让自己不小心也落入受害者的心态里。所有的教养从自己出发即可。


图片|来源

其实不只是孩子,仔细留意不难发现,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大人:

上班只会摸鱼打混,却抱怨怀才不遇,怪罪老板不给自己升职加薪。

埋怨孩子不听话、不懂事,让自己每天焦虑、操心。

婚姻关系不美满,却从来不检讨自己,认为都是猪队友一手造成的。

好像全天下人都对不起自己,所有的过错都是别人造成的。这种过度依附的态度,会让所有人都想逃离。

受害者心理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那么,抱持受害者心理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呢?

婷婷是个长相秀丽的小女生,加上成绩好,又会跳舞,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就被老师选为班长,班上的小朋友不论男女都争着和她做朋友。很快地,小朋友发现婷婷很爱去老师那里告状,班上所有人的一举一动都遭受威胁,大家都觉得婷婷是双面人,在老师面前说话轻声细语,在小朋友面前就出言不逊,狗眼看人低。婷婷的人缘瞬间掉到谷底,没有人想和告密者当朋友,就算有人想和婷婷交朋友,也会遭到大家的排斥。

不只如此,婷婷还开始被小朋友欺负,尤其是班上的男生,因为每次男生做坏事的时候总被婷婷抓到,一状告到老师那里,害他们被处罚。男生把婷婷视为眼中钉,恨她恨得牙痒痒,一有机会就捉弄她,不是故意把她的作业本藏起来,就是抓她的长头发,每次都要弄得婷婷大哭大叫才肯罢手。

某天,一个男生又在抓婷婷的长头发,婷婷受不了大喊:“你们为什么一直欺负我?我又没做错什么事!”

“因为你每次都去老师那里告状,害我们被处罚。”那个男生开门见山地说。

“这全都要怪你们,如果你们不做坏事,就什么都不会发生了!”婷婷低声啜泣。

婷婷的哭声引起老师的注意,那个欺负她的男生当然也遭到老师的处罚了。但这种事情层出不穷,周而复始,连老师也开始觉得婷婷太爱告状了,多次提醒她事情要分轻重,不是什么事情都一定要跟老师报告。

婷婷好生气、好委屈,明明是老师交代她去做的事,怎么变成是自己的错呢?她那么努力满足老师的需求,去做她不喜欢的事情(告密),怎么大家都怪她?老师怪她,同学也怪她!“明明都是他们不好,我是个听话的乖小孩,我是好班长,我没有错!”

婷婷不知道,正因为她长期以来一直勉强自己做不喜欢的事情,造成里外不一致,她心里已经分不清自己的需要是什么,也不太敢把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乖孩子受的委屈最大,也最容易把自己推上受害者的角色而不自觉。


图片|来源

所幸,婷婷上中年级的时候换了一位导师。老师一接手这个班级,就立刻撤换婷婷“万年班长”的职位,让她回归正常的位置,也细心跟婷婷及班上的小男生持续双向沟通、辅导,要婷婷学会低调和自嘲,改变爱告状的个性,把她从受害者的心态解救出来。在那之后,霸凌的状况再也没有发生了。

受害者与加害者往往只有一线之隔

我深深佩服那位老师的智慧,如果不是他注意到婷婷难以逃脱的受害者心理,也许她终其一生都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其实不管事情大小,只要出现伤害,就一定有加害者和受害者,而我们的社会文化通常是指责加害者,很少会去思考受害者是否也有责任。

延伸阅读:让我们成长的不是被霸凌的过程,而是自己的坚定

这个文化导致的后果是什么呢?只要一发生霸凌事件,大家想到的都是先帮孩子撇清被视为加害者的嫌疑;如果撇清不了,下一步就是把孩子推上受害者的位置,甚至不顾孩子的反对。因为没有人有勇气站出来检讨受害者,孩子也许因此逃过责任的归属问题,但也错失了为自己行为负起责任的机会。

如果不幸发生伤害事件,第一时间当然是要帮助受害者处理伤害,接着就要及时疏导加害者和受害者的情绪。孩子的情绪掌控力不如经过长久社会化的大人,容易被一时的愤怒和恐惧控制,陷在情绪地狱而不自觉。加害者会因做错事的恐惧转变为受害者,受害者也会因伤害产生愤怒而化身加害者,加害者与受害者往往只有一线之隔。

大人的处理方式会形塑孩子的心理。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单纯处罚一方,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负面情绪,例如怨恨、比较和报复。原本孩子能从冲突中学会人际相处的模式,学会距离、边界、强弱力量的转换,却因为大人的误判和干预产生化学变化,身为大人的我们必须时时警惕自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