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上、生活上,我们经常收到他人给予的回馈,但你真的有听懂并吸收吗?你对自己接收回馈的能力又有多少了解?让《完美练习》与你分享接受回馈对于进步而言有多重要!

有效利用回馈,及时改进

人们时刻都会接收到回馈意见,小联盟球队中的孩子们会得到回馈意见,你的直属下属也会得到。换句话说,他们多少都在练习如何“接受”回馈意见,可能学着点头的同时多了眼神接触,或是让自身语气听起来少些防备辩护,甚至练习做笔记。接收的一方可能会表示自己对于回馈意见认真看重,但这并不意味就会采纳执行,善用回馈的能力也未必会随着时间增强;不仅如此,还可能产生反效果,有时候人面对回馈意见甚至会练习如何“光收不练。”

我们三人都使用过这种作法,开会时假装忙着写下其他同事的回馈意见,这么做好似自己很看重回馈,然后最后再加上一声谢谢并诚挚地点个头,但是自己却心知肚明,一旦踏出了会议室就会全抛诸脑后;也有可能虽然有心采用,却因为马上又被待办事项缠得团团转而忘得一干二净;又或是回馈意见执行上困难棘手,努力的同时若没人在一旁鞭策,我们就会自我安慰地想着其实已经进步不少或认为这些意见根本不管用。就这样,人又回到自己的舒适圈。

以上的运作现象其实处处可见,练习运用回馈的人少之又少,更别求善用了。时间一久,人的确越来越懂得如何忽略意见或绕路而行,因为我们往往就在练习表达:“嗯,这么做有困难”“谢谢,我以前尝试过了”“谢谢你分享好方法”(然后毫无行动)。

善用回馈和练习息息相关,要有所进步就必须大量且有效地练习,同时学会如何采纳他人意见并“融入自我风格”,例如:是要同时着重于两、三个项目,或是先从较困难的部分开始着手。

推荐阅读:“还没”的力量:我们不是不够好,而是慢慢变好

学会善用回馈、变得“受教”,却是一种影响深远的技能。

人若是运用回馈并有所进步,看见自己在原本没把握能习得的项目上进展向前,便会对于练习和采用回馈深信不疑。这种正面循环的进展因素还有另一项,《记忆人人 hold 得住》的作者乔许.佛尔在书中提到,人常常会走到“OK 高原”的阶段,也就是尽管依然经常进行某事却不再进步。书中写道:“想要在技能上有所精进,就必须在练习时运用意识掌控”“强迫自己关掉自动模式”。刻意执行回馈意见就因为有助于人加强练习时的意识,所以能产生更长足的进步。

研究显示,学校面临的一大挑战在于:教师不太喜欢专业训练,而且认为助益有限,这种观感恐怕不仅限于教育界。这种因果是双向的—训练帮助不大是因为当事者缺乏信任,但是人之所以缺乏信任也是因为帮助不大。改变这种循环其实没有想像中难,一位名为保罗.班布列克.圣陶友的同事就表示,学校若是烦恼该如何让教师信服以求顺利进行训练,其实都倒果为因了;如果训练有成效,并让当事者感到自我进步,自然会因此信服而用心参与。


图片|BEAST《我要去工作了》MV 截图

若希望鼓励当事者除了“接收”回馈意见还能善加运用,关键之一便是建立起心照不宣的责任文化,以期许和诱因作为动力,激发当事者采用回馈。若是你之前才提供了某位员工回馈意见,就不要问他想法如何或是否有帮助,直接问是否奏效、何时尝试了,又或试了几次,也可以设法让他公开表示将运用回馈意见。

我们几年前就在工作坊面临过类似的挑战,通常学员会在角色扮演时必须模拟教学,对象则是围坐桌前的小组同侪。我们会从每个小组中指定一名“教师”,其他组员则扮演“学生”。这名“教师”会以刚学会的几种技巧进行短暂教学,为了增加成功机率,一开始先进行两、三分钟。这两、三分钟结束时,其他组员则会针对教师表现提供回馈。

我们从这一系列活动发现了两件出乎意料的事:第一,头一轮的示范往往无法展现出技巧的熟习,这点理所当然,毕竟学员怎么可能才练习过一轮就熟习复杂技能呢?我们因此察觉到投资时间重复练习的重要,让当事者透过练习去摸索挣扎、得到回馈,然后再试一次。就此有所调整之后,却又浮现了第二个问题,即许多当事者丝毫不知同组成员的回馈意见极有助益,还一派不知不觉的安然。

这些人在摸索和备受挑战时得到了同侪的意见,往往都是简单可行却助益良多的建议,但是这些“教师”却只微笑点头就止住,宝贵的真知灼见往往就如此随风而去。

推荐阅读:拿多少薪水做多少事?给新鲜人的思维:拉高格局,才能出众

我们渐渐察觉,有必要指派成员担任第二个角色,也就是“教练”这个新角色。

教练的职责在于观察出一个强项和一个特项,前者指的是教师表现出色到值得多进行的某件事,后者则是有待加强的部分或教师应该尝试的其他作法。我们的调整方式是在角色扮演进行了两分钟时暂停活动,请教练提供回馈,其他人若有需要澄清的疑问也只能简短提出,确定理解无误后便重新进行角色扮演,教师从头开始的同时,也应该立刻尽量运用刚刚得到的回馈。

如此安排的好处之一在于:透过无形的责任让教师难以忽略回馈意见。

在这样六到八个人都亲耳听见的公开场合,教师被清楚要求在短短一分钟后就试着运用回馈,若完全都不尝试几乎可说是自找难堪。第二项好处是教练发言之后,角色扮演又从头开始,等于是同样情境完全重播,既然并非直接继续也就没有可改可不改的模糊地带,如此可确保回馈意见必定有所应用。第三项优点则是教练可以立即了解自己提出的回馈是否有帮助,这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受训学员的专业都在指导或教学,所以提供的回馈意见必须有所成效。

经过以上调整,大家都万分惊奇于这般小的改变竟然有如此事半功倍的亮眼成效。例如:某位教练可能表示提问时要面带笑容或发言时将双手置于背后。无论当事者同意与否还是姑且一试,结果往往正和原本预期的相反—十分奏效。教师的角色对其立竿见影的效果更是立即体会,虽然尝试时心中有些怀疑或认为琐碎到不值得尝试,但是自己却的确因此成功,所以也开始深信回馈意见的角色。

这样稍微强迫的作法让他们了解到,再微小的改变也可能成就极大的不同。尽管这些学员来自对练习多半怀疑的教育界,却因此开始相信练习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