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定型心态”的人,还是“成长心态”的人?面对挑战时,不管你会如何做选择,我们都需要对自己说一声 not yet,带你认识“还没”的力量!

文|朵瑞斯

最近跟一位刚大学毕业的年轻女孩 C 聊天,她提到自己考上了台大医学院相关科系的研究所,从私立大学毕业的她担心自己的程度比不上班上的同学,这令她在还没入学前就在担心着自己能不能毕业。

这让我想起史丹佛大学的心理学系教授 Carol Dweck 研究的 mindset 概念,她把心态分成定型心态(the fixed mindset)和成长心态(the growth mindset)两类,定型心态者害怕面对挑战,急着跟他人比较以证明自己,尽量避免失败的可能; 而成长心态的人能够将困难与挑战视为学习的机会,并享受在挑战以及跳出舒适圈的过程里,并相信自己可以透过努力,以及吸取新知来帮助自己面对困难。

资质聪明或驽钝?

在 mindset 概念的概念里,认为定型心态者及成长心态者看待困难的角度不同:

定型心态

认为自己的资质是无法由后天努力而有所改变或成长的,定型心态者会记录着自己的智慧才能,试图留下证明自己“很好很棒”的印记,花较多时间在希望自己可以看起来聪明,害怕自己在他人眼中是愚钝的,因此花力气于避免失败,而较少尝试开发自己的才能。遇到挫折时,放弃速度快,立即想去寻找下个可能成功的事情做,并认为只有天生资质杰出的人才能获得成功。

延伸阅读:职场该有的改变心态:你不是不行,只是还没学会

成长心态

持成长心态的人,相信自己的潜能会随着时间、经历、后天尝试的过程中而有所成长,相信自己可以透过坚持、努力和学习来变聪明,且认为每一个人都可以透过学习与尝试越来越好。

小鸭症候群(Duck Syndrome)

鸭子在水面上滑行的时候,在水面上看起来的样子是平静的,但却看不到水面下拼命奋力滑行的脚,正努力让自己可以维持优雅。小鸭症候群并不是一个正式的诊断名称,但往往在谘商现场看到,这以很多忧郁、躁郁、焦虑的形式呈现着。

在我们的文化里,我们很容易被训练成只能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优点的样子,因此也尽量挑“我觉得可以完成的、做好的”事情来做,回避失误的可能。故我们往往“报喜不报忧”,尽力地找出在自己身上可以被奖励与称赞的事迹,隐藏那些不能浮上台面的错误,这让我们不能活在没有奖励的世界,因为当奖励与称赞消失时,我们心中就又会油然而生“我这样够好吗?”的自我怀疑。


图片|来源

“我们家人非常瞧不起我读的大学,甚至还在所有人面前说我念流氓学校,我当天回到家还跟我爸道歉说,对不起,让你很没面子”、“我的家人自从我念私校后段大学,整个大家庭没人会跟我说话,直到我考上台大,所有人就开始靠近我,甚至还会关心我。”-女孩 C

在我们的文化里,很容易信奉着单一的智能标准,推崇以学业成绩与未来成就地位,来决定一个人的价值。相信藉由比较,我们就会被激励,我们就会进步,但在谘商现场,往往看到这很容易只是反其道而行,或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也许,有些人因此得到更高的学历地位,比如女孩 C,因为被激到,所以大学努力的念书,考取好的研究所,但仍然对自己没有自信,时时担心着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辛苦而努力的滑行着,深怕自己还是会再掉下去。

世代的伤,彼此的坎

也许我们所接受到长辈们的那些指责、揶揄嘲笑和讽刺也是他们自己的限制,可能也是他们在这个文化系统底下的成长过程中,过不去的坎,无法允许自己变成一个怎样怎样的人,所以对自己也有许多的“应该”、“必须”,担心成为一个“没有价值的人”,所以也很努力的让自己变好,当看到我们不如他们所预期的“够好”时,投射了焦虑到我们的身上,因为这都是他们不能接受的自己,所以不一定是你的错,也不是任何人的错。因为在这些攻击底下,其实都是不安。

袒露限制,反而更有力量

比起被称赞,我更希望有一个可以接纳我缺点的人。

“因为家庭背景的因素,加上大学系上老师们给的期望很高,自大一成为学霸开始,大一下懵懂的被一位教授说服加入他的研究室,这位教授也非常在意成绩,我就因此从大一撑到大四学业成绩没有掉过两名之外,想起这个过程真的很崩溃。

当我们处在所有人为我们设下的标准时,我们会很害怕犯错、献丑,甚至担心自己的这些行为举止在别人眼中留下不好的印象,因此我们会不断的掩饰自己的缺点,刻意包装自己的种种。但是,台面上的我们真的如别人想像中的完美吗?而我们真的愿意这样疲累的度过每一天吗?其实不然。

我最近一直在尝试改变自己,转换心态,让自己能够放下所谓的光环限制。

上周,一位背景不凡的老师传来一则小简讯给我,内容是和我分享莫内睡莲系列的画作,当时的我不自觉地想要完美分享自己的看法来回应这位老师,确实,我真的这么做了。而后,老师的回应是称赞我的文笔很好,跟我的成绩一样优秀。


图片|来源

当时,我看了觉得有点难过,因为我不想被认为我是完美的,我很渴望有一位真正可以接纳我的缺点,容许我犯错的教师。因此我决定直接跟这位深得信任的老师暴露我的缺点,告诉他我的不足,这也算是大学毕业前圆了自己一个小梦,我想让老师知道我不是那种喜欢活在光环下的人类。”-女孩 C

我们用各种“成就结果”来盖住不安的黑洞,而无法肯定并享受“过程”当中的起伏,总是想要“控制”着自己的生活和一切的尝试,不至于摔落跌跤。但回头看,发现我们失去的太多,错过了一些机会,逃避了一些可能。

从避免犯错到承认限制,渐渐的把自己认回来,从追求完美到认回完整的自己,知道自己有所长、有所限,放下无谓的坚持,不需时刻优雅。

表达自己的限制,并不会让你变糟,反而有可能是成长的开始。就像影片中一开始提到的“还没”,不拿一时的成败定义自己,我们需要认知到决定成功与否除了努力之外,还有运气、条件、环境的允许,我们需要对自己说一声“还没”,练习等待,给自己多一点的耐心,我们不是不够好,而是正走在慢慢变好的路上。

延伸阅读:【灵魂想说的是】奥修禅卡:抽离当下,转变心态就能改变心情

引用我最爱的电影‘三个傻瓜’里的台词:

追求卓越,成功自会跟随 Chase excellence, success will fol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