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创伤经验,将产生可怕的“毒性压力”;压力并非坏事,但毒性压力足以损坏你的大脑。

历经童年创伤的孩子,是可以复原的。只不过,他们并不会自动痊愈,而需要有用心陪伴在侧。


图片|来源

曾经一段时间,在食安风暴影响下,大家闻“塑化剂”色变,我们现在都知道塑化剂有多毒。然而有一种毒,对我们影响深远却始终没被重视,这种毒叫“童年创伤”。

四十来岁的茜,曾是我服务的精神复康者。身形肥胖的她常穿着宽松的运动服,带着粗框眼镜与一脸不变的愁容。每次见她时,茜总是焦虑的问:“心理师,我每天都有幻觉,好痛苦,是不是因为小时候经常被我阿爸打的关系?”、“可是我照过脑,医师说没问题…”

多年来,不论见到任何工作员,她都这么重覆问着,这一直是她心中最苦痛、解不开的结。茜对幻觉的描述其实更像是一种解离反应:“一种麻木、脱离自我的不真实感觉,彷佛自己是旁观者正静静看着这个世界。”在她一次次分享过往的生命故事后,长年的困惑似乎找到了答案…

茜生长在充满暴力的家庭,爸爸从小在子女面前揍妈妈,生来不太聪明的茜,也成为爸爸家暴的对象。茜的童年就在“妈妈被打、哭泣、害怕、尖叫、自己被揍、被抓去抡墙、兄弟时而求情时而躲起来自保”的回忆中长大。长大后,茜被赶出家庭、弟弟多年前自杀、妈妈罹患癌症,一家人形同陌路…

我试着向茜解释,她的解离反应、忧郁痛苦从何而来:“妳的状况可能与儿童时期长年的家暴经验有关,虽然妳的脑袋没有直接被爸爸打到脑伤,但在这样充满恐惧不安的负面环境中成长,已经对大脑、身心造成严重伤害且影响深远。”其实,除了解离状态外,茜痛苦时会在外人看不到的四肢部位自伤…

童年的创伤经验,会产生可怕的“毒性压力”,而这可怕的毒性压力,对我们一生的负面影响深远。

美国一位内科医师 Felitti 三十几年前在减肥门诊中,发生了一件惊人的事:来看他的肥胖病人中,有相当高的比例童年曾有受虐经验。于是他与另一位流行病学家合作,开始研究童年创伤经验(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s)与成年后健康状况的关联。该研究访问了一万七千多名的对象,问卷中包含了十种童年逆境:

1. 照顾者的羞辱咒骂

2. 照顾者暴力对待

3. 照顾者性骚扰/性侵害

4. 情绪疏忽

5. 生理上疏忽照顾

6. 父母离异或遭弃养

7. 母亲遭受他人暴力对待

8. 照顾者药酒瘾

9. 照顾者有严重心理/精神疾患或曾试图自杀

10. 家人曾入狱

研究发现有将近 2/3 的人,童年曾经历一种(或以上)创伤;而有 1/8 的受试者经历过四种(或以上)的创伤。ACEs 的分数愈高(儿童期经历愈多种创伤)的人,成年后罹患身体或心理疾病的机率增加,如:癌症、忧郁症、心血管疾病、药酒瘾、自杀倾向、肥胖、寿命减短…等。(注一

压力并非坏事,但毒性压力足以损坏你的大脑!

幼年若遭受创伤反应/强大压力经验,就算只有短短数分钟,都可能永久改变压力系统,导致压力系统的过敏化。

白话说就是,曾遭逢创伤经历的孩子,担心再遭遇伤害,因此需要时时对周围保持警戒,观察是否有危害安全的人事物,这些压力让孩子经常处于“战或逃或冻结”的警戒状态,称之为“毒性压力”(toxic stress)。压力系统的失衡对脑部仍在发育的孩子影响甚剧,除了孩子的思考、理解事情的方式、情绪反应及行为表征...外,长期下来更会身心耗竭。

有些受伤的孩子在学校会出现疑似注意力不集中、过动冲动或对立反抗的行为,成为老师眼中的“头痛人物”,但这些问题行为可能与孩子遭遇创伤后产生的“解离”与“过度警觉反应”有关,解离的孩子上课时像在做白日梦或神游,他们已经暂时抽离现实世界了,所以注意力当然不集中;过度警觉的孩子则会关注老师的语调、同学的肢体动作多过上课内容,而且易对微小的刺激做负面解读并产生强烈反应。(注二

受伤的孩子可以复原吗?

答案是肯定的!但孩子不会自动痊愈,需要用心陪伴。

若您是教育工作者,请从“创伤知情照护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当孩子下次又闯祸时,试着想想:“这孩子发生了什么事?”而不只是问:“这孩子有什么问题?”若孩子能感到环境安全、被理解接纳,他们便能静下心学习。(注三)

若您是孩子的照顾者,“提供绝对足够的安全感与陪伴”是最重要的,孩子能拥有令他们安心、熟悉与有能力的照顾者,就会比较容易复原,通常也较不会受到创伤事件长期的影响。

在此提供三个照护创伤儿童的技巧:

  1. 【情绪安抚】:当孩子有激烈情绪时,除了语言的回应外,若孩子愿意,可以试着轻柔的拥抱摇晃孩子,许多遭到虐待与疏忽照顾的儿童需要身体的刺激,这么做可以有效调节孩子的压力反应系统。
  2. 【事先告知】:环境中的任何变动都可能让孩子感到不安焦虑,变动前,请事先告知孩子提高他对环境的可预测、可控制性。
  3. 【耐心等待】:关于创伤事件,切勿急着与孩子讨论,在孩子未准备好前恐再次伤害他。尊重孩子想说的时间与方式,孩子若得到足够的理解与回应,就比较能以具弹性(flexibility)的方式重新看待过往创伤。

提供友善的成长环境与正向人际经验,是每个人的责任!关怀互动愈多,哪怕只是点个头或眼神接触,都能够提高创伤孩子的复原力(resilience),帮助他们让从伤痛中成长。

我们一起,用爱守护下一代。

#如孩子有明显的身心状况请至专业医疗机构寻求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