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工作也不愿出门,心理师看日本茧居族问题,会不会,家庭从来就冷落了他?

看着新闻播报日本前高官,担心茧居多年的中年长子犯罪,而杀害儿子的案件,看了很难过。

日本茧居问题在这几年不断被报导,也成了社会隐形忧患。

在《茧居青春》一书中,探讨从拒学到社会退缩的现象与治疗,却发现“社会退缩”的案例,男性占大多数,特别容易是第一个儿子,虽然也有女性的案例,但通常症状不会持续的向男性久。

他们往往来自于,父亲热爱工作,对孩子教养漠不关心,母亲又过分敏感,稍嫌管教太多。这样的组合在社会退缩的案例中特别多,且多数社会阶级中层以上,若身边存在着许多优秀勤奋的亲友,常常家中当事者的心理负担。

看着这段描述,发现日本前高官的案例:男性、长子、父母的组合有很大可能性是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社会地位高、以及曾是高官的父亲,根本一个个打中。虽然媒体中并没有播报太太的说法,全数由先生一肩扛起。


图片|来源

在《茧居青春》的说法里,社会退缩需要从三面向考量:

1. 个人病理:例如可能有对人恐惧症、强迫症、被害妄想症、或强烈自卑情结等,但最稳定的依旧是社会退缩的症状。

2. 家庭因素:即使成年没工作,家人也会继续供养的文化、家人间关系的不稳定性(说教、斥责、沟通越来越糟,以及过度依赖)。

3. 社会脉络:过度在意他人眼光的民族性,总是希望表现完美,而隐藏家中的问题,难以求助,共同巩固茧居的问题。(这也是媒体为什么报导邻居都不知道他们有个住在家里的儿子)

因此在心理学上去探究茧居现象,更容易从亲子共生的角度去观察,也就是“茧居”的行为在家族系统中有其“功能”。家人在照顾成年子女与被依赖的过程中,得到被需要的感受,或者依赖照顾者或父职、母职的角色认同,而让成年子女无法生出独立自主的能力。

有非常多人会愤愤不平的认为,为什么不直接把孩子丢出去就好?但说这话的同时,其实并没有考量到当事者身上承受多少无法看见的压力。简单来说,直接丢孩子出去,一点都无法帮到这家人,有得只有伤害而已。

而孩子的父母可能一方面忧心孩子无法生存,而不停提供照顾;一方面也纠结着自己可能难以与孩子分离。家人一味的包容,伤害性也非常大,这代表的有效沟通理解彼此并没有在关系中运作,更可能代表着“太爱孩子”而产生的封闭关系。努力安抚孩子却被孩子的要求与状态牵着走,而演变成孩子出现“暴君”般的退化行为,不再能成熟与人互动,而是要不到就捣蛋的状态。亲子关系不稳定,也使得人际互动更退缩。

他们都在不断努力运用有限却错误的方式,维持病态的关系运作,这些错综复杂的心理状态需要被理解外,他们也需要被帮助。

尤其当状况已经持续数年,是不可能期望他会自然好转;若没有家人细心保护与专家治疗,是无法重新振作的。也就是,对长期茧居族来说,光靠当事人的努力与家人的斥责鼓励,是不可能康复的。若此现象还在半年以内,或许还有机会。

亲爱的,在台湾茧居族的现象并不似在日本多,相信在日本有相当的文化脉络造就此现象。又或者是“茧居”的议题在各国用不同的形式展现,在台湾“啃老”,在法国可能就是路边流浪汉,因为法国多数父母不会供养孩子。而不论在台湾或日本,都在少子化的环境变迁下,发现孩子拒学的问题反而增加。出生率的下降,并没有带来更健康与亲密的亲子关系,而此现象也反映社会病理现象。虽然拒学的问题并不一定导致茧居,但是拒学时程拉长,则有很高的比例演变成茧居的现象。

成鸟不离巢与成年后的议题,已经越来越多着作在讨论,包括王浩威医师的《晚熟世代》(2013)、李维榕家族治疗师的《孩子不离家》(2018)、玛丽.路薏丝荣格心理治疗师《永恒少年:从荣格观点探讨拒绝长大》,以及我其中一本着作《不愿放手的父母,过度涉入的你》(2019)。而当中广泛讨论孩子与母亲的关系,更讲述了亲子关系重于夫妻关系的家庭文化,养出许多权力坐大却难以承担人生责任的孩子。或者另一层面,无法对父母放心的孩子,因为有太多父母的夫妻纷争,需要孩子帮忙解决,而用生病的方式待在家庭里。

生病的孩子,特别是精神相关疾病,往往意味着生病的家庭互动关系。可惜的是,家丑不外扬的文化依旧存在,求助心理资源的污名化也依旧尚未消除,而让环绕着“家”的困扰无法真正被协助,也使得“家是避风港”的核心价值难以被彰显,反而家是个充满压力却只能继续待下去的地方。

而当你意识到你的家人可能有这个现象,请一定要帮自己与他寻求专业协助。你可能会觉得于心不忍,但当你真正养不动他的那一刻,你才惊醒时可能一切都为时已晚。记住,你有机会避免真正的悲剧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