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歧视在日常生活中上演,逐渐转变为对对方能力、价值观的质疑,例如“前面那个停车停那么慢,一定是个女的”“女生就是要学会打扮,男生才会喜欢”“生小孩是女性的天职,女性天生就是比较会照顾小孩”⋯⋯我们又该如何逃脱这套性别剧本?

受社会局之邀,到台北市妇女馆讲授性别平等的剧本讲座,试着将“性别平等”的概念,用各样的方式传播出去,除了法条、宣导、教育上的落实、法条上的修正,用戏剧的方式,则是更柔性的展现不同意见的双方立场,用“展现弱势者生命状态”的方式,引人有更多的思考。

从叶永鋕事件后,追求性别气质的差异认同,花了十九年的时间,依旧无法止息这类的霸凌事件在校园发生;台湾同志运动之父祁家威,更是花了三十年的时间去推动同志婚姻的平等权益,直到今日的立院表决案通过,才终于露出曙光。

性别平等是个过于广大的议题,当性别气质、性向聚焦成为一个可被攻防的议题时,还有多少漫布在我们生活周遭的性别待遇落差在不知不觉地上演。这个课程中分成几个阶段“日常生活中那些跟性别相关的,事”“不同时代的性别问题”“题材分析”“现今我们要面对的议题”“剧本主题的聚焦与发展”

日常生活中那些跟性别相关的,事

我们会遇到怎么样的性别问题,肯定跟我们自身的性别、状态、年龄有关,而我本身是位女性/母亲/剧场编导,自然辐射出我所遭遇或关心的面向。但我鼓励学员,告诉我们以他/她所在的性别/社会位置,所观察到的视角。以下的几个案例会显现,性别歧视不见得是件大喇喇摆在台面上的事,有时它会转换成对对方“能力”或“价值观”的质疑,取代他们骨子里对性别的歧视。

推荐阅读:女人就该“小鸟胃”?饮食男女的性别歧视

例一:前面那个停车停那么慢,一定是个女的。

例二:顾客走进办公室说要找主管,却不相信眼前这位女性就是主管。

例三:生小孩是女性的天职,女性天生就是比较会照顾小孩。

例四:如果女性去上班赚的就是比较少,不如在家好好带小孩。

例五:这么重的东西,妳们女生搬不动。

例六:女生就是要学会打扮,男生才会喜欢。

这里面所存在的某种“偏见”,或许来自以往的“大数据”,觉得女性柔弱,擅长文法商,对理工、机械不擅长,力气也比较小。重点是,总觉得女性头上的职场天花板比较低。“小看女性能力”这件事,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流露出偏见。甚而觉得女性的“美”,是种在讨好男性,令自己增值的手段。而我也举了几个例子,发生在不同性别及年龄(代)的例子。

例一:以前重男轻女,女生常以“招弟”为名,但某友人的妹妹叫“宁玉”,“宁”其实意味着“零”,也就是不要再生女生的意思。

例二:五岁的儿子留着长发,常被误认为女生,并被长辈告诫,上了学就要剪掉,不然在学校一定会被欺负。

例三:同志朋友去租屋,房东说明一定要有固定伴侣,有家庭更佳,同志朋友回答肯定,甚至花了大笔银两装修房子。后来被房东发现他的伴侣是同性,竟就被要求搬家,不然要告他非法转租。

例四:老公偶尔会推着娃娃车带儿子上班,总要面对很多疑问的目光,你老婆在干嘛?

性别问题散布在每一个人,每一种性别身上,并非女性即是弱势或男性即是强势如此非黑即白,我们偶尔也会成为造成对他人性别压迫的加害者。戏剧当中个角色的各自表述,有助于将每一种性别及性倾向的人们,还原成一个“人”来看。就如莎士比亚的名言“玫瑰不叫玫瑰,气味依旧芬芳”

不同时代的性别问题

其实相对于古代,整个世界的性别运动是一直在前进的,只是收割了这些运动的成果后,我们总视为理所当然,而忘却这些成果也有其战斗的曾经。例如:

从宋朝开始流传的“裹小脚”,不仅对女性的生体造成极大的残害,只为了小布行走时摇曳的姿态,对男性增基性的吸引力,也让女性只能待在家中,无法出外从事较需劳动力的工作。台湾是在 1915 年 4 月台湾总督府在官民吁求下,透过保甲制度,正式以公权力全面推动放足断发运动,并随着接受教育、增长智识后,在社会上的活动与角色也日趋多元。

“亚洲女子高等教育权”则是在 106 年前的 8 月 16 日,日本东北大学批准三名女学生入校,从那一刻开始,女性教育权才开始逐渐获得重视。

“女性投票权”1893 年,纽西兰通过公民普选权,是第一个让成年妇女拥有投票权的区域,当时纽西兰仍是隶属于英国的一个殖民地。

“男女雇用均等法”台湾则是在1986年通过“男女雇用均等法”后,企业也开始为女性生涯规划,并在工作调配上调整为男女协力,提高对女性员工依存度,并彻底实施同工同酬,加盖女性单身宿舍,给予一年育儿留职停薪假。

“同志婚婚合法”2019年5月17日,立法院三读通过“同婚专法”,台湾成为亚洲第一个同性婚姻合法的国家。规定年满18岁的同性伴侣可成立同性婚姻关系,并准用民法规定可继承财产与收养有血缘的子女。

虽然许多权利我们已经得到,反而更要提醒自己,现在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不见得是事物最好的面貌,面对不理想的现况,还是有继续挑战更寻求改变的可能性。妥协,并非是生处于现代社会最良善的一种选择。

题材分析

我举了古今中外四个国家的女性案例,分别是 《关键少数》(Hidden Figures)发生于 1960 年代美苏太空竞赛年代,三位就职于太空总署的非裔女性,突破性别与种族双重偏见,最终贡献己力,成就第一位美国太空人上太空的故事。 《花木兰》发生于中国北魏年间,面对与异族柔然的战争,一位智勇双全的孝顺女子,代父从军,最终得胜归来与父母团圆的美好的故事。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由女性作家林亦含书写,书中影射其被诱奸最后得了精神疾病的真实故事。却在作家自杀后,依旧无法法办这位补教淫师,任其逍遥法外。 《张紫妍》2009年因无法再忍受非人的性招待、性朝贡,并在演员李美淑的设局下,选择自杀的南韩女星张紫妍。因牵涉的加害者人数庞大及政商勾结难以撼动,在逝世十年后,依旧无法将这些人绳之以法,让潜规则众多的南韩演艺圈,至今噤若寒蝉。

推荐阅读:性别快讯|韩国 #Metoo 事件簿:张紫妍事件,从未真正落幕


图片|电影《关键少数》剧照

前两个例子,在性别的战争中得到胜利,我与学员分析,剧中女性的胜利,靠的并不是大声疾呼平权,而是在现实的局势当中,她们怀抱着更大的梦想—为国效力、孝顺父亲。因着更大的动机,让她们在如此现实的景况下,依旧有着大步往前的动机,也就是因着这样的动机,加上她们的努力不懈,她们的聪明才智终究突破了人们对“性别”的第一印象,而成为善用精力、自他共荣的典范。

无奈接下来两个例子,女主人公的聪明美丽却为她们引来杀机,为何属于女性的这些美好特质,在男性眼中变成了玩物且加以蹂躏。本应美好的人生却成为性暴力的牺牲品,位高权重的恶者,将善恶颠倒,捂住了良知的嘴。而这样罪恶的发生,却是重重父权与职场威权紧密相生,加上旁观者纵容、社会氛围总是检讨被害者的连锁产物,得是多大的社会运动转型正义,才能让往者沉冤得雪。

现今我们要面对的议题

回到我们自身,不管大与小,都有自己要面对的“性别平等”问题,因着我们感受到不舒服,感受到被不平等对待,每一个“为什么这样!?”就成为我们捍卫的议题的起点。于是我邀请在座的学员,提出现今她们所关注的性别平等议题,而后得到粗略得到几大类的关注点。

同性婚姻及性别气质教育 家庭内的性别分工 女性兼顾职场与育儿的难处 如何落实职场中的性别平等

学员们提到,很多女性在生儿育女后,离职场就越来越远,一方面是夫家的体恤,认为一边带小孩一边工作太辛苦,于是就在人生的职涯大转弯。但等到孩子都以上学的年纪,要重返职场却成了另外一个大问题,不仅学职本能没有增加,年纪以及跟上潮流科技的步伐也已追不上年轻人的脚步,性别加上年纪,成了职场上的双重弱势。

但在此时就有学员提出:当我们在追求“权利”时是否同时考虑的“义务”,如果放了一年的育婴假,工作都是同仁在分摊,当再次返回职场时,感受不到当年离开时同等的对待与氛围,或是工作机会已被替换,放眼到整个依职部段向前运作生产的工作场域,一个有产能者的缺席,不可能不造成重新的平衡关系。我们除了在此时,宣告我们所感受到的“不公平”时,要用什么来平衡“职场/家庭”“自我/他人”,或许我们不能只看失去的,与其被动地等待公权力的介入,更要积极正面的看我们有什么,我们还能做什么?让自己的育儿经验也成为职场上的祝福。一如最近走红的国际美人钟明轩,用的就是“做自己的勇气”去疗愈了自己因性别气质被霸凌的过往,更鼓舞了很多因各种原因被歧视霸凌的人们,勇于活出真实的面貌。

剧本主题的聚焦与发展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从议题聚焦到落成剧本,其实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是我列了以下几个阶段,让学员可以循着关心的议题,找出几个可发展成剧本的关键点,最难发想的点,竟然落在“可能的拉力与推力”是什么?因为每个人的议题不同,想要发展的剧本形式与时间长度以及用途,一定也不尽相同。于是我引导大家用“力”来思考这整出戏,为了具体剧本里的正反方角色与攻防过程,我邀请一位学员上台,挡在我的前面,因着我有想要去的地方,于是他成为我的“阻力”,但是我邀请了愿意帮助我的人上台,四五位的自愿者,变成了帮助我突破困难的“助力”,这一切都因着目标对我产生的“拉力”,以及美好未来对所有人所产生的“吸引力”。所有情节及桥段的设计,都可以用这样的“力学”原理去设计,最后在各种力量的折冲下,得到一个平衡的结果。

妳/你想探讨及突破的议题? 阻力是什么?请举出具体事件及关系人 可能的拉力跟推力是那些? 攻防关键点 其中令人反思的片段 妳/你所期待的未来

综观古今中外的例子“歧视与不平等,无法藉由等待或期望而自行改变,它是一场需要付出代价的战斗。”这是最后我给学员的一句话。

而戏剧是展现剧作家关怀社会的一种方式,不管世界会不会因此我们的期待而改变,都要从自己做起,我们可以将剧本当作是自己的政策白皮书,并在其中展示不同立场的人的角度与生活,尤其是让“弱势者”去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现自己的生活,体现其价值,虽非当前最主流的,以“力”以“利”为衡量,却有可能让人反思,身而为“人”,更普世的共同价值与自然更迭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