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有些事情明明“想做”,却迟迟没有动作?如果你想要让自己从“想”到“做”,用这些方法试试看吧!

在生活中实践“现在能做的事”

容易受左右的人常这么说:

“只是去山上采蘑菇,结果却害我食物中毒⋯⋯我再也不去采蘑菇了。”

“待在海边都能被水母螫到?我这辈子再也不要去海边游泳了。”

像这样限制自身行动的想法,换到职场上就有可能造成人际关系或工作问题。

如果无论如何都想吃蘑菇,大可仔细调查资料,弄清楚“吃哪些蘑菇才安全”,就算受人邀请一起去采蘑菇,也可以选择不食用。

如果热爱大海,现在就想到海边玩,只要查清楚哪一带有水母出没就好,如果喜欢游泳,也可以选择去游泳池,而不是放弃游泳。

推荐你看:写下你的恐惧清单!承认恐惧让你更加成长

自我设限会让自己的选择范围越来越狭隘,反而限制了真正的自由。

请别再“担忧未来、悲叹过去”,应该试着去感受“此时此刻”,思考身在此地的自己是什么样的状态:“我现在想做什么?”、“我现在能做什么?”

我有一阵子也相当烦恼,像我这样曾经遭到霸凌、因忧郁症入院的人,真的能成为临床心理师吗?我想是过去的记忆留在心中,成为我的弱点。但最后我还是成为了临床心理师。那么,现在的我会因为过往经验而对别人造成负面影响吗?也许这反而是正面影响也不一定。既然现在的我能活得如此坦然,现在的你一定也能做到许多事情。

有些人一旦经历过“陷入忧郁状态的自己”,总会担心“万一又恶化了怎么办”、“我是不是没把工作做好”、“是不是又像以前一样白忙一场”。

但是,现在的你每天都能待在公司,回覆他人的提问,也能完成自己能力所及的工作量。每个当下,都存在着唯有你能做出的贡献。如果老是忽视自己已经完成的贡献,就算能做到的事也会变得做不到。

同时,为了自己的脆弱、敏感、不安而慌张惊慌失措,也完全没有必要,只要认清自己现在的状态,做好能力所及的事就可以了。

从“想做”到实际行动

是不是有些事情明明“想做”,却迟迟没有动作?

如果想做,就不要只是想而已,先决定自己到底“要做”还是“不做”。决定了这一点,你就能实际感受到自己的变化。

先从做到下列三个步骤开始:

1. 想完成的目标是什么?
2. 现在是否有能力办到?
3. 如果想做也有能力办到,实际上该如何执行?

遇到“想做”的事,许多人只停留在烦恼这一步,不过只要遵循下列三个步骤,你也能把“想做”的事变成“实际能做到”的事。

“想做却没有行动”其实跟下定决心不要改变是一样的,也就是不想耗费任何心力的意思。而在要做或不做之间,还有一个“现在暂时不做”的选项,也就是犹豫不前的人,几乎都属于这种状态。

如果明确知道自己为什么会选择“现在暂时不做”,虽然难免会因为“自己没有采取行动”而产生罪恶感,但也不是问题。

只要确定现在不想做,可以把它分类在“现在不做,未来可能会做”的类别,或在“做与不做”之外再多分出一个“不知道”的选项也没关系。但若决定要做,至少要试着做一件让自己更接近目标的事情,无论多么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好。

看看更多:别让“做自己”成为逃避改变的盾牌


决定“要做”就要采取行动,即使是一小步也好|时报文化提供

想考证照,那就开始念书准备考试。如果要求自己念书有点困难,那就去报名函授课程,或者光是告诉某人“我想考取证照”也可以。

无论什么事情都好,一旦缴了学费,不认真准备就太浪费了,就算只是让朋友知道这件事,不认真读书的自己不就成了说话不算话的人吗?实际采取行动、截断自己的退路,对于增加学习动力也有帮助。至于实际行动后能否成功,还得靠一点运气,所以无论成功也好、失败也罢,都别太过在意。

总而言之,先决定自己要做还是不做,决定之后,就能把“想做”的事变成“动手做”的事,至少也能着手进行相关准备。不如就从这一步开始吧!

转移焦点是好方法

如果发生了令你耿耿于怀的事,刻意转移焦点也是个好方法。

“对向车道走来认识的人,虽然我挥了挥手,对方却什么反应也没有。”

只看这一瞬间,也许你会觉得对方故意装作不认识。如果试着观察对方的整体状况又会如何呢?


凭着对方的行为、表情,也许可以推测:“他好像身体状况不太好,是不是没有余力注意周遭状况?”、“可能只是单纯没看到我而已?”|时报文化提供

另外,也可以试着把焦点转移到自己身上:“平常完全不会在意这种小事,今天可能是我太累了。”换个角度观察环境则会发现,可能是自己刚好站在阴暗处,对方看不清楚脸的缘故。尝试反覆转移焦点有助于刺激想像力,也能注意到其他可能性。

事情真如自己所想吗?或者纯粹是自己想太多才产生不愉快?只要培养良好的判断能力,就能轻易摆脱“我被讨厌了”、“他故意忽视我”的猜想,不被自己虚构的不安情绪操弄。

不开心的经验也很有帮助

如果发生了不开心的事,请好好看清楚后续事态的发展。

过去我在处理危机事故压力的工作中,接触到许多受害者,他们分别遭遇过笔墨难以形容的痛苦经验。随着看待自己过去、未来的角度不同,他们的发展也大不相同。

其中有人全家都被地震引发的海啸卷走,获救后唯有孩子不知去向,最后只找回遗体,并为孩子举办了葬礼,心里想必悲恸万分,难过得无法承受;但他还是为了复兴灾区费尽心力,只为帮助别人坚强地活下去。藉由正向面对失去孩子的悲痛,坚定地将此化为力量,用以帮助他人。

在相处过程中,这群背负痛苦经历的人们教会我,必须正视自己的遭遇,并且充分意识到自己“尽管如此也要活下去”的重要性。除了能够认清自我之外,对于生命也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

“当时周遭的状况都差不多,我也无能为力。那现在的我能做些什么?”

许多人抱持这种想法,决定成为震灾经验的传述者,将自己见证的一切流传后世。“虽然非常难过,不知道该怎么活下去,但是我不想就这样等死,而是希望能为别人做点什么。”这就是他们找到的答案。

“为了长长久久地把经验传述下去,必须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有些人抱持着这个理念,在灾民当中推广健康体操运动。

“为了讲述当时的事件经过、告诉大家往后该注意哪些事情,我们要好好活在当下。”这是他们的一致结论。

不要一味想着“如果没发生那种事该有多好”,而是换个角度思考:“正是因为当时发生了那种事⋯⋯”透过这种方式逐渐厘清现在自己能力所及,并且找到答案:“我想以这种方式活下去,决定要这么做。”

完全无法预见未来的发展、猝不及防的事情总是令人惧怕。如果能拼凑出自己的故事,了解到“现在的自己是由过往经历堆叠而成”,未来也会朦朦胧胧地浮现出来。

受到重大打击后要面对未来,就像是独自身处一片黑暗、脑中浮现“说不定旁边就是悬崖,一旦踩空便会跌落谷底”的想法,实在很难迈步前进。

但如果一路走来都没什么问题,只是走到这里时才突然陷入一片漆黑,你还是能想像前方,也能推测未来可能发生什么状况。只要正视过去,就能重新认知到前方“有路可行”,也能重拾面对未来的信心。

延伸阅读:【人类图气象报告】过去已经过去,每个当下你都可以重新选择

建立信心之后,我们再来思考自己能从中学到什么,之后会想做些什么。尽管过往曾经非常晦涩,但此时此刻,你仍然好好活着。意识到这件事后,心中对于未来也会有个底。

万一为此深受打击、无法振作,那就抱着膝盖坐在原地也无妨,甚至手忙脚乱地向人求救也没有关系。但是只凭着一句“没问题”就不再思考、带着空泛的期待往前走,反而有可能跌进坑洞里。

看不见前路的时候,必须伸手探索,尝试触摸眼前的地面,再决定自己要不要往前走。有时候不安或难受的记忆也能帮你一把,请把这件事情牢记在心。

彻底了解事件的全貌

我个人非常排斥恐怖片,绝对不会主动观看,不过家人在看的时候难免会不小心瞄到几眼。

偏偏就是会在这种时候瞄到特别骇人或惹人反感的片段,如果立刻移开目光,骇人的印象便会变得特别鲜明,印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但是恐怖片的惊悚场面也只占部分,电影本身一样有故事、有主旨,也有作者想表达的核心理念。试着深入了解故事背后希望传达的讯息,便能冲淡心中对于电影本身的恐惧。所以若不小心看到恐怖的片段,我会尽量把全片看完。

举例来说,看到野狼啃食兔子的场景当然会觉得很血腥,但是如果前面的故事是这样呢?

“因为受伤而濒临死亡的兔子,看见一匹饥饿难耐的野狼缓缓走来。知道自己寿命将尽的兔子决定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为世界做出一点贡献,于是要求野狼吃了自己。野狼听了这番话后,决定迅速了结兔子的生命,不让它受到太多痛苦,最终带着敬意吃下兔子。”

这是不是和一开始的印象完全不同?

“野狼啃食兔子”的场景十分血腥,但也不要一被吓到就关电视,说不定看到最后就会发现野狼遇见兔子后是如何学会爱与慈悲,也能理解作者的创作初衷。无论如何,不被片段的资讯误导、能够在了解事件全貌之后从中学习,并且活用经验,才是值得推荐的做法。


看见事情的全貌,了解片段的涵义|时报文化提供

处理儿时创伤也是同样的道理,若把讨厌的记忆封闭在心里,痛苦就会像被急速冷冻一样锁在原处,持续产生负面影响。

国小时受到伤害的经验也曾让我痛苦不已,也是透过心理谘商的协助,我才能正视这段经历。虽然面对伤痛时非常难熬,但正因如此,我才能学到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相关知识,并且走上心理谘商这条路,开始了解加害者与被害者的心理。回顾一路走来的历程,对我来说,伤痛经验最终带来了皆大欢喜的圆满结局。

若是以恐怖片来譬喻,就像看完电影后,说不定你会注意到导演天马行空的创造力和独特观点,也可能发现“原来这部电影是在控诉环境问题”啊。不要只看到一部分资讯就吓坏自己。试着看清事情的全貌,从中解读那个片段代表的涵义,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