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共居社群起步得早,源自于社会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透过共享资源,让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都能更亲密起来。

新型态村落、强大的社会凝力

是否要融入社群,最终的选择权还是在我们自己手上。

我居住的村庄有读书会和合唱团、缝纫的小圈子和电影之夜,还有小店,社交机会相当充分。所以如果我经常独自一人,绝对是出于自己的选择,而非环境使然。话虽如此,社群并不是自然而然地诞生,而是众人一齐打造而成。在当地,这是居民的责任,不过该地区的实体规划也很重要。建筑师和都市规划师透过设计住房、道路、设施和开放空间,就可以达到促进或妨碍社群互动的效果。

二十世纪后期,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市与近郊发展比较重视汽车,而不是人。人人都爱自己的车,加上二十世纪后半拥有汽车的人口飙涨,汽车优先的思维催生出无数被道路分隔的无名房地产,由于道路交通实在太过繁忙,各个住宅区之间完全分离,每一户的前门花园都成了车道,导致住户只能待在室内。缺乏人性和功能性的空间规划,使得社会疏离日益严重。

新世纪到来之时,观念开始转变,政策制定者也开始回首街道不只是通行处、而是社群互动场所的时代。在任何与住家和都市发展相关的领域,“共享空间”(Shared space)与“地方营造”(placemaking)成了时下最流行的新词汇。

值得庆幸的是,这股趋势是全球现象(从英国、加拿大到阿姆斯特丹及瑞典,都可以看到有大量人行道与社区花园的示范社区),而丹麦早已位在领先潮流的位置。

这样的结果并不令人意外,毕竟丹麦拥有以人为本的设计、追求平等的愿景,以及我认为十分关键的要素:注重 HYGGE 的文化。

1967年,全球首个共同住宅计画(Bofaellesskaber,字面意义是“生活社群”)在哥本哈根近郊诞生。苏德姆社区(Sættedammen)共住有五十户家庭,他们受到一篇名为〈孩子应该有一百位家长〉(Children should have 100 Parents)的报导启发,决定打造新型态的村落。在报导中,记者波蒂尔.葛拉雷(Bodil Graae)阐述更加共享的形式生活有何好处:共有托儿服务、共有家务服务(两者皆是新一代身兼职业妇女的母亲眼前最迫切的问题),以及更强大的社会凝聚力。苏德姆社区包含私人住宅、公共庭园和可供用餐及开会的社区大楼。由于成果斐然,这种新概念开始传遍整个丹麦,甚至流行到北欧其他国家与美国。

美国的共同住宅创办人是两位建筑师凯瑟琳.麦卡曼(KathrynMcCamant)及查尔斯.达雷特(Charles Durrett),两人都是在丹麦取得建筑学位。

HYGGE 领先潮流,共享空间、地方营造、共同住宅已成世界趋势

十年之后,建筑事务所“Vandkunsten”在住宅部门(Ministry ofHousing)大赛获得优胜,负责为城镇赫福尔格(Herfølge)打造全新的住宅计画。丁格登(Tinggården)社区由一区 12 到 17 栋的公寓组成,公共空间宽敞且环境适合步行,设计理念比较接近共同住宅,而不是现代风格建筑。相较于高楼大厦所创造的无名空间,丁格登显得小巧且亲密,随即成为丹麦住宅建筑的范本,至今影响力不减。

例如位于哥本哈根的东方(Orient)公共住宅计画,即将于 2018 年完工,便同样注重宽敞且人性化,建筑搭配大量开放空间与绿色庭园,专为促进社区互动而设计。

这类以社群为主的设计方式渐渐从住宅计画延伸至公共领域,1962 年,哥本哈根成为全球首个禁止汽车进入市中心街道(Strøget)的都市。而在以人为中心的都市设计领域,最先驱的建筑师正是一位将事务所总部设在哥本哈根的丹麦人扬.盖尔(Jan Gehl)。

他的理念是:所有都市发展都应该以居民使用空间的方式为起点,而设计良好的公共空间则是社会成功的基础;其 1971 年出版的《建筑之间:公共空间生活》已经是必读的教科书,而且再版多次。

扬.盖尔曾说:“在稳定迈向私有化的社会中,有越来越多私人住宅、汽车、电脑、办公室和购物商场,而我们生活中的公共空间却渐渐消失。让都市变得平易近人是当务之急,如此一来,我们才能与共同生活的邻居面对面交流,并直接经由感官体验。”

哥本哈根的“海港浴场”(Harbour Baths)可以说是上述理念的代表作,这项计画于 2002 年完工,原本污染严重且对大众健康造成危害的港口,摇身一变成为都市海滩与免费使用的露天水上公园。园区内有 5 座游泳池和 3 处潜水区,宽敞程度足以一次容纳 600 人以上。设计与空间规划师韦恩.海明威(Wayne Hemingway)更将海港浴场形容为“全世界独一无二、最出色的共享与智慧设计典范”。每当哥本哈根迎来夏季,这里就是全城最热门的景点,可以与众人一起徜徉在 HYGGE 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