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没有什么捷径与神奇的方法,也说不上命中注定,最重要的是或许那份愿意珍惜彼此的心,让两人都尝试着用更好的姿态彼此携手前行,无比的靠近与亲密就此实现。

文|茉莉

我和男友交往将近十年了,最常听到的莫过于“哇!你们好厉害”、“怎么办到的~~”、“什么时候可以喝喜酒?”、“你们一定很适合彼此吧!”。从 16 岁相遇的那一天,到现在将近 26 岁的年纪,时而感受到时间一眨眼的就过了、时而感受到时间其实像是细水般慢慢流过而已,对于身边这个人的存在,有时感到感激、有时感到不可思议,但若要说是什么让我们坚定的走到现在,我不会说是因为天作之合、或是命中注定,因为我知道,对我来说的每一刻,都比表面上来得更不容易。

在我与男友度过的这十年之间,我们经历了 16 岁最单纯、懵懂的年纪,那个只要能够一起翘课出去念书、期中考前不去念书反而去看电影的小小叛逆感、每天早上约好现在已经不可能达到的起床时间去吃早餐、共同因为玩社团而成绩考烂、共同抗争大人的世界而义愤填膺;经历了高中至大学的转换,20 初头的兴奋之情,感受成年的全能感以及有能力掌控与打造自己生活圈的新奇,带领我们经历了严重的磨合,学习叠合生活圈、学习彼此的界线、学习找到自己生活与彼此生活的平衡点;迎向大学毕业、进入社会的年纪,爱情包含了生涯抉择、家庭价值,这个年纪让我感到最迷茫的,是同时在面对着自己未来的不确定性,却同时需要在关系中感受到稳定,这时候的爱情并不如小时候般的纯粹,已经升华成为另一个成人的样子,但却容纳了更多我们走过的故事。


图片|pixta 图库

在每一年、每一个时刻,我并不是总是能够稳定地、一致地相信我们之间的关系,有时我也感受到疏离,即便我们就这么及肩坐着;有时我感受到我们无比的靠近,即便当时是远距离且两个月才能够见一次面的关系。

Most marriage partners don't even know they expected something until they realize that they're not getting it (Gordon, 2016). 

大多数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在关系中期待什么,直到发现我们并没有得到。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经验,即便伴侣在你有需要、有情绪时,怎么安抚你、或是讨好你,对你来说都不是你想要的方式,但你很难明说自己想要怎么样;甚至到伴侣觉得因为无法安抚你而沮丧、灰心时,你更觉得委屈,为什么反倒变成是我要来安慰你呢?当在情感上你越觉得总是你在配合对方,而对方未能够使用你想要的方式回应,那种感觉像是,在这个星球上,期待着有人能够如此的理解与贴近你,但备受期待的那个人却不行,你很气恼,但同时也意识到自己在关系中越来越感到孤单而恐慌不已。

也推荐你:认识内在原型|夥伴:渴望被理解,又怕受伤害

两人之间的关系,像是一面镜子,你会在与对方互动的每一个瞬间,更了解与看见自己的样态、自己的互动方式、自己的不堪、甚至是羞于承认的脆弱感。而这些部分只能够透过与伴侣互动的每个瞬间,慢慢地被意识与觉察。

像是我发现,在我们两人之间的关系中,我是比较讨好的那一方。吃饭的时候我会先下意识的询问对方想吃什么再决定、假日时决定要去哪里的时候我会先听对方的想法、对方想达成的愿望与渴望做的事情,即便我因为工作或是课业而感到疲惫,我仍会把这个疲惫的感觉收好,勉强自己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因此好长一段时间,我是感觉到被掏空的,你很想怪罪给对方怎么不替自己着想一些,但心底更虚无的部分是,你知道这一切是来自于自己的讨好,并不能够怪罪于谁。而在这样的发现之前,我一直以为我是关系中更为强势、主动的那一个。

你需要做的事情是,鼓起勇气,和伴侣促膝长谈

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在我们交往的早期,我很难将心中所思所想让对方知道,并不是说我想吃什么、我喜欢什么难以开口,而是更深一层的、当牵扯到一些对亲密关系的想像和现实有所落差的部分,令人 freaking out 的是你不知道对方是不是会因为你的坦承而变得不喜欢自己。像是你总期待自己是个电视剧中的女主角,并不 care 对方和谁出去、能够帅气又洒脱、对自己有无比的自信,如果你的伴侣对不起你就剪掉他的下面,你一直以为自己就是能够如此轻松、用不费一点力气的优雅,在弹指间就能够帅气地掌控全场;但却在遇到真实状况时,发现并非如此,自己的接受度甚至是比预期的更敏感,有些事情血淋淋地摊在眼前时才会意识到原来自己是这样,并非那么大器、经验到嫉妒、那些过去你总会笑看他人的一些反应,在自己身上如实呈现出来,除了需要面对对自己的诧异与失望之外,更难开口的是如何让伴侣知道原来真实的自己有这一面?

They can't talk without blaming, so they stop listening (Gordon, 2016). 

由于无法用不责怪的方式说,所以选择停止倾听。

促膝长谈并非总是和平落幕,可能换来对方的不理解、对方的诧异反应,也撩起了自己的一些情绪,很有可能是剑拔弩张的收场。但若双方希望能够继续携手前行,这会是必经的过程。这十年之间,因为这样的沟通所流下的眼泪并不少,甚至想起某些时刻还是会令人难以平复,我也曾经只会用尖锐、不讨喜的方式展现我的不舒服,但却更换来对方的不知所措。如果没有这个历程,我知道我们彼此之间的距离,会在我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就变得遥远,我可能也会因为自以为的委曲求全,而让我不断地埋怨而不满意。

面对自己的黑暗面,那些不安全感是来自何处?

Every time we have an experience in the present we also are experiencing it in the past (Gordon, 2016).

有时候我们以为当下经验到的情绪,其实是来自于过去。

约在大学时期,当我们彼此正在摸索如何建立个人的生活以及两人之间的生活时,我感受到从以往无时无刻黏在一起的关系,突然间必须要分开,对我来说是一种像是被抛弃的过程。而这也引发了我的焦虑与不安全感,反覆地在关系中想要测试、考验对方是否爱我,在这样激烈却又耗能的关系拉锯战之下,我感到疲惫又挫折,我到底想要证明些什么?

更多精彩内容:寻找相爱的证据《法兰黛》:最好的,不必证明

有时候,担心对方会离开、认为对方如果出现哪些迹象就是不够爱自己,可能也代表着其实自己并不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而这可能来自于我过去的经验、早期的经验。我们时常听到一句老套的话:在爱人之前,你要先好好的爱自己,不过那到底是什么意思?如同上面提到的,两人的关系就像是一面镜子,在如此靠近与赤裸的关系中,有时候会突然地感受到害怕,害怕这个幸福是假的、害怕突然失去,每一个害怕都反映着内心自我的状态,难以相信自己能够被这么深刻与长久的爱着。

因为不相信,所以不管验证多少次、有多少证据摆在眼前,都很难说服自己,你会感受到自己渐渐地拉开彼此的距离,即便你说你不是有意要这样、即便你说你很爱他,但是重点是,你不够爱自己,你没有办法让自己相信这一点,因此再怎么稳定的关系,最后终究会被自己给推开。

爱情中的亲密感并非只是双人舞,你也要有能力独舞

个人感受到安全感、有能力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或人际关系,心理学的依附理论已经有所解答。Bowlby 的依附理论告诉我们,婴孩在出生之后,会与身边主要照顾者建立紧密的关系,如主要照顾者能够给予适时且情感性的回应、在婴孩有需求时敏感地觉察,能够给予婴孩认知到自己的需求是被重视、被爱、能够被回应的,进而建立安全感。而个人在关系中的安全感与否,除了和主要照顾者的照顾方式有关,也和个人天生的气质、成长的历程中有关,并非单一因素能够决定。这也带领我们重新思考,若在我们的早期经验中,我们未能够得到一个适合自己、能够被自身接收到的抚慰,在长大成人后的现在,我们是否能够学习由自己来安抚自己?由自己给予自身安全感?

特别在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时,容易重复早期依附的型态与模式,和一个人如此紧密与赤裸的分享自我,是令人感到幸福但同时也脆弱的时刻。在亲密关系中,那些被某些情境、某些互动模式给引发的情绪,都是在关系中可能让彼此更靠近的讯息、又或者是另一场战争的导火线。即便和一个人住在一起、每天睡在一起,也不见得能够感受到亲密。“同床异梦”是再适合不过的形容,生理上如此靠近的两个人,但却彼此感到孤独。因为,亲密感和生理距离并无直接关系,而是个人的内在中,是否有能力去感受与愿意建立这么靠近的心理关系。

除了慢慢地尝试将关系中脆弱的、不安的自己也坦白、真实地让伴侣知道,但是当然不是用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方式表达,而是与伴侣沟通当自己沮丧、难过时,希望对方可以怎么陪伴;意识到可能什么样的情境会让自己感受到不舒服,而明确地让伴侣知道,也听听伴侣的想法与感受。


图片|来源

在要求伴侣理解自己之前,我们也要有能力先理解自己、照顾自己、与安抚自己。在被某些时刻促发或是引起的情绪,我们也需要细腻地关照它,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能力为自己的情绪、情感负责的个体,并非一瞬间地将这些东西爆炸性的丢出,要求对方为你处理。比较困难的是,如何接受原来自己也有这一面,像是对理想化的自己破灭的时刻,但是我也渐渐的明白,讨好并不会让对方更难以离开,若我也忽略、甚至是压抑自己的想要与需求,那么我也难以避免的持续感受到空虚、无价值感与被掏空。只有当我能够在心中询问:“我想要的是什么?我的需求是什么?在关系中我要的是什么?”时,我才重新赋予与自己靠近、亲密的能力与权利,也尝试用更珍惜、善待自己的方式面对内在的自己。

延伸阅读:陈雪专栏|恋人之间的亲密,学会示弱很重要

At the heart of intimacy, then, is empathy, understanding, and compassion (Gordon, 2016).

亲密感的核心,在于同理、理解以及共感。

重点是让伴侣与自己彼此的需求都能够符合,也不让伴侣有被责怪的感受,清楚地知道彼此本身就是不同的个体,随着年纪的增长,那些对爱情的幻想与浪漫化也该慢慢地被放回现实,并非有两个完全相同、像是拼图般契合的两个人,而是在不断地沟通理解、彼此尊重与愿意承诺的共识中,慢慢地找到彼此能够舒适相处与自在做自己的形状。

因此,与男友在一起的每一个瞬间,我也都在更认识自己,在这长达十年的过程中,我学习到更善待自己、更爱自己;并没有什么捷径与神奇的方法让我们走到现在,而是我们相遇,然后一直一直、都尝试着用彼此更好的姿态携手前行,这愿意珍贵彼此的心,带领我们无比的靠近与亲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