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访数个北欧国家,访谈不同职业的居民,作者时时问到:“有想要的东西吗”,但却很少人答“东西”,反而是家人的健康,或身边的人开心快乐。

近日鲜有地看“心灵励志”的书籍,作者笔触风趣幽默,不呵护读者的弱小心灵,句句入骨,当中一句,翻译过来,大概是这样的:“我们都是在选择,选择怎样去看待事情。因此,对人生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我们都有责任。”


《北欧式的自由生活提案(Less is More)》

因为这样,当我看到日本企业董事本田直之的《北欧式的自由生活提案(Less is More)》时,便由衷地感到十分欣慰。大多书籍文章,叫我们移民、要政府借镜,绝少是从自身出发。偷换一下概念,“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改变不了外在,也移不了民,也不一定只要自怨自艾。《北欧式的自由生活提案(Less is More)》是提出了一种可能性,或许我们喜欢的“北欧风格”,也可在香港实行。

你的理想生活,不需要“东西”

若此刻问:“你最想要的是甚么?”不知你的回答会是甚么?

比起只是分享生活体验,《北欧式的自由生活提案(Less is More)》的笔触是比较理性的,总是分析。笔者觉得当理想太“理想”,谈数据也好。所以,不出十个章节,已有“用物质来感受幸福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一章,指出时代不同,房子难以负担;但时代不同,单单是安稳的生活是我们所追求的吗?

推荐阅读:告别都市人“没事做”的焦虑!我在瑞士学习享受“安稳”


图片|来源

作者本田直之一年之中,一半时间在夏威夷居住,写这本书,并不是只想赞叹为个欧洲国家的制度,而是想把那“幸福的方法”搬到日本。因此,为了写这本书,曾到访数个北欧国家,访谈不同职业的居民,作者时时问到:“有想要的东西吗”,但却很少人答“东西”,反而是家人的健康,或身边的人开心快乐。
其中一个在 NOKIA 工作的芬兰员工说:

没有想要的东西。一旦有所求,欲望就会不断涌现。我只希望家人能健健康康,工作可以更有发展。

笔者反思,虽然这种想法放到香港,也未必可行,只因为不难设想,他们没有想要的“东西”,或因为已经拥有了。但或许我们也可停下来细想,为何大多数人高不成,低不就,怎么还是不快乐呢?或许我们一直所追求的“目标”其实是错了?只因物质不再匮乏,以物质来换幸福的时代已经不同了。就似书中所说到的盖洛普市场调查机构指出,比起购物的满足,从“经验”所得得幸福感要高出两至三倍。

那我们理想中的生活,是要以数字为本、还是以“经历”为本呢?

穷一辈子买“纳米楼”,倒不如“双城生活”!

从前在美国留学,虽然只是短短半年,但也感受良多。当中最深刻的莫如“空间”的差别,特别在我在弗罗里达,时时与家人戏言:“在香港我们穷半辈子追的,在这儿轻言易举。不如举家移民,我学造鸡蛋仔。”

最后,发完“美国梦”又回来香港追数字,或被数字追赶。置业这话题,对于很多人来说也是一个死胡同,总有“先死后已”的感慨。而本田直之却提出有趣的“双城生活”。作者提出,人不要失去怀疑,特别是社会现况及制度。如“为何一定要在固定时间上班呢”、“为何主管没有离开,我就不能走呢”等的“常识”。放在“房子”的概念上,也是一样:“为何房子只要一间,而且要在大城市,并要在这大城市工作?”

她提出“双城生活”,即平日生活在市中心的小公寓,周末则住在自己喜欢的地方,如野外、海边等等。比起买心目中的“dream house”,也可以试着租两所提供不同需要的房子。虽然,“双城生活”也有需要一定的经济能力,但这也是一个非常新颖的想法,未来的理想生活,不止一个模样。

推荐阅读:一边工作一边抵达理想,可能吗?七步骤创造理想生活

新的幸福感

《北欧式的自由生活提案(Less is More)》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概念,在下篇文章可再详谈。这儿却想以作者新订立的“幸福感指标”作结,你又会否“身在福中不知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