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的你,可能时常被误会不会生气,但其实只是你表达生气的方式比较温和而已,神经大条一点的人甚至完全不会察觉你生气了。给内向者的情绪表达指南:虽然你不喜欢起争执,但仍要明确表达立场,并且使用自己舒服的方式表达出来!

高敏感族群容易感受到别人情绪,内向者尤是如此。我们的优点是会察言观色,从蛛丝马迹就能做出判断;缺点则是常会受到影响。我认识的内向者大多讲话不大声,也不喜欢激烈的措辞和言论,沟通时属于比较和缓、实事求是的那一型。

但相信你身边一定有恰恰相反的人──个性急、嗓门大、一根肠子通到底、不管好心情或坏心情都非常明显。大部分时间,我很喜欢这种人,因为他们爽朗、大方、通常还蛮满讲义气的。我很不会跟他们“讨论”,这是他们的定义,毕竟在我的定义中,那叫争论或吵架。

面对办公室里或职场上的各形各色人种,很多时候,内向者会恨不得把自己的天线砍掉一些,或许就不会受到那么多的影响。有些人会因此逃避、或无视自己心底的声音。被《纽约时报》誉为“美国最受欢迎的心灵作家”的艾克哈特.托勒(Eckhart Tolle)就说:“如果你没办法感受自己的情绪、把自己跟情绪切割,最后就会导致身体出问题。”

也有些人会说:“你就是这样,太温,别人才会踩在你头上。人家跟你大小声,你就吼回去啊,不然活该人家当你是吃素的!”对内向者来说,反击回去的作法听起来好像行的通,但实际尝试之后,通常不会有太好的效果。

推荐阅读:致职场中的内向者:安静,其实是种超能力

我身边许多内向朋友都曾经尝试过要“硬起来”,但最后都只有反效果,包括随之而来的罪恶感,总会想着“真不好意思,我不是故意要这么凶”,也会产生行为和性格不符的压力,内心呐喊着“我真的是这种人吗?为什么我会变成这样?”吵到最后,发现双方强调的重点都已不是原本的内容,变成人身攻击和抒发不满的情绪,也就失去意义了。


图片|韩剧《她很漂亮》剧照

内向的人真的不会生气吗?

很多人都误会内向者不会生气,其实是内向者表达生气的方式比较温和而已,神经大条一点的人甚至完全不会察觉我们生气了。反之,内向者常会觉得别人太容易勃然大怒、讲话不够深思熟虑、让他们很受伤之类。

回溯生理学家怀特.坎农(Walter Cannon)在一九二九年提出的“战或逃”机制(fight or flee response),这是说明生物在面对威胁或刺激时,会激发一系列神经和腺体反应,在短时间内判断要奋战或是逃跑。这项理论也被广泛应用于很多情境中,内向者在面对大量刺激,诸如负面情绪造成的高压力时就是这种状况,可以选择战(消灭压力来源,把发怒的对方打昏)或是逃(远离压力,戴上耳机或转身离开)。

然而,我更喜欢心理治疗师伊丽丝.桑德(Ilis Sand)提出的方法──责怪他人和自责之间的中庸之道。采取这种中庸之道,比较接近“留在战场上,但目标是降低压力”。

推荐阅读:聪明说不也是学问!心理学教你没有负担感的拒绝方法

解决问题时,通常两方会想找出“到底是谁的错”,但伊丽丝建议抛弃这种二分法,而把焦点放在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想法上。特别对内向者来说,如果因为不喜欢生气、争吵,而总是隐忍自己的想法与感受,长期下来,不仅对人际关系没有帮助,还可能造成身心疾病。

只谈涉及自己的部分,尽量提供中立资讯或许是不错的表达方法,例如“我知道你们答应客户会尽快处理,但整理每份文件约需一个小时的时间,你们如果总是在下班前才把文件送过来,我会没办法当天处理完。”

这样的表达方式也可以如此“翻译”:“我知道你们答应客户会尽快处理”善用同理心;“但整理每份文件约需一个小时的时间”提供中立资讯;“下班前才把文件送过来,没办法当天处理完”表达需求。

内向者容易想太多,又不喜欢吵架,的确在某些需要快速回覆、你来我往的场合上容易吃亏。但话说回来,只要立场明确,并且使用自己舒服的方式表达出来,其实也不失为一种风格。毕竟沟通的重点不仅止于如何表达,而在于如何让对方完整接受自己的讯息。

大声吼叫或捶桌子是一种沟通方式,但对内向者来说,这并不是最有效的;深思熟虑之后,谨慎地提出建议也是一种沟通方式,但对外向者来说,或许早就事过境迁,根本算不上沟通。换个角度想,每个人本来就不一样,不用强迫内向者变外向,就像我们也不会强迫外向者变内向一样,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找到良好的沟通方式,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