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一群人出来玩,商量的时候不说话,到达地点后开始碎念;不论问他什么,他都说“随便”,等你把事情说出来,他又说:“我觉得这样不太好。”。那些喜欢把“随便”挂在嘴上的人,最可怕的地方不是他们没有标准和要求,也不是标准和要求过高(虽然这也是问题之一),而是他们的标准一直在变化,你永远也拿不准这群谜一般的人到底要什么。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

一群人出来玩,选定了地点,十几个人全数通过,商量的时候他不说话,到达地点后开始碎念,嫌弃这里好脏、好远,不适合自己。吃饭前问他吃什么,他说随便、都行。上了菜以后,他说自己从来不吃葱,对鸭肉过敏。开会时,主管询问大家对专案的意见,每个人都绞尽脑汁、积极发言,轮到他时,他说自己还没什么想法,但兴致勃勃地把前面所有人提的建议都点(批)评了一遍。

总之不论你提议什么,他都习惯性地挑你毛病;好不容易赞同你一次,紧接着马上来个大转折,“但是”、“不过”跟在后面,一副他又要发表事后高见的模样;不论问他什么,他都笑容可掬地说“随便”,等你把事情说出来,他又开始紧锁眉头,挤出一句:“其实,我觉得这样不太好。”

在此温馨提示一个真理:那种越是说“随便、都好”的人,骨子里其实越有事。善良一点的,即使不当面给你难堪,内心也早已给你扣了不少分数。

“随便”二字背后隐藏的杀伤力其实一般人挺难板起脸孔认真指责这些人,毕竟“事儿太多”也不是什么大奸大恶,无非是做作、矫情、挑剔了些,让周围的人不爽、内心吐槽的时候多一些。

反正我们活在这个世上,不是给这个人添麻烦、就是给那个人找不自在,大家礼尚往来、程度不同罢了。

早些年,年轻气盛时,我不喜欢那些太有事的人,因为和他们相处实在是太磨人了。例如我有个关系普通的大学同学,在校时没太多交集,后来同在上海工作就联络上了。毕竟是同窗校友,过去情谊再寡再淡,也胜过大城市擦肩而过的许多陌生人,所以就相约一起吃了几顿饭。

第三次见面时,她开始和我掏心掏肺地诉说大龄女青年单身的压力,家人、亲戚洪水猛兽般地逼婚,朋友、同学们的适龄婚育⋯⋯这些都让她在夜晚心急如焚,便开口央求,请我帮她介绍好对象。

我当时随口一问:“你有什么要求?”

她丢给我一个灿烂的笑容,说:“随便,没啥要求。”

那时的我还比较天真,没有领教过“随便”这两个字背后隐藏的杀伤力;当时的我也比较热心,刚好老公身边也有单身、适龄的同事,觉得他们也许可以试试,所以就接了这个媒人的差事。

结局出人意料。我其实没指望自己能牵线成功,但也没料到两个原本陌生的人能那么快就建立起鄙视链。登场的男嘉宾是上海本地人,房子自然是不愁的,在国家科学院工作,听起来既稳定又高大上(高端、大器、上档次)。长相属于五官端正,能看得过去的那种;身高也比我那位一百六十公分的同学高出一个头。

说实话,介绍前我担心的是男方嫌弃女方,因为我这位女同学长得实在⋯⋯说普通都勉强,外型条件用黑、矮、胖三个字概括便足矣,整体感觉又是属于那种一抓一大把的北漂女青年,和男方相比真是一点优势也没有。不过念及同窗情谊,且她性格又很活泼开朗;再加上男方年纪不算小,着急恨娶,所以我撮合了他们。

爱说“随便”,是因为自己也没有标准

两人约会的过程我没有参与,事后接到我同学的电话,第一句就是:“你怎么介绍个这么矬的人给我啊?”然后,她开始细数男生太瘦、不够高、脸上有痘、发型老气、穿着笔挺的西装来约会,活像卖保险的、声音不够浑厚⋯⋯她的吐槽不算多,我也就静静听了⋯⋯大概三十分钟吧。

在她中场休息喝水之际,我嗫嚅地问了一句:“你不是说随便吗?这男生条件其实还行啊。”

“我的确是说随便啊,我条件真的不高,可你这个也太随便了吧。”同学甩出这句话,我彷佛看见她在电话彼端翻了白眼。

于是我只能默默把手机号码换掉,彼此断了联系。

那些喜欢把“随便”挂在嘴上的人,最可怕的地方不是他们没有标准和要求,也不是标准和要求过高(虽然这也是问题之一),而是他们的标准一直在变化,你永远也拿不准这群谜一般的人到底要什么。

爱说“随便”的人就和喜欢说“看感觉”、“看心情”的人一样,他们今天可能迷恋芭比娃娃,明天又会爱上泰迪熊,谁也不知道他们怎么想。所以,请各位远离喜欢说“随便”的人,因为他们标准不定、捉摸不透,骨子里非常挑剔却又缺少挑剔的资本,和这类人相处、合作将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内耗。

以前我也是一个喜欢“跟着感觉走”的随心派小青年,随着年纪渐长,发现生活还是算计着去过好一些。算计不是斤斤计较、费尽心机、丧失情调,而是多一些理性和坦诚。这样反而省事。

过去约吃饭,别人征询我的意见时,我也会说“随便”;现在,如果对方真心询问,我会明确告知“只要不是猪肉、是辣的我都喜欢”。

过去大家一起出去玩,讨论去哪里时,我会说“随便,去哪里都行”;现在,我会告诉大家“只要不爬山都可以”。

很多人误以为随便就是随和,不给他人添麻烦,其实,清楚表态、告知想法、明确标准才是“慎独”,因为你节省了对方诸多猜测、被拒绝、被嫌弃的可能。

当然,我也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确有喜欢说“随便”的人,他刚好真的是一个很随便的好青年。在小事上,他主动放弃自己的一些原则和标准,以和为贵也好,真不介意也罢,他愿意真正把主动权交给你,并且任何结果他都能欣然接受,不抱怨、不马后炮。如果你遇到了,请拿出你的生命疼爱身边这样的人。

两种“超有事”反而讨人喜欢的人

不过另外两种很多事的人,会让人越长大越热爱他们:

一种是,虽然要求很多、龟毛又挑剔,但意图在于让事态往更好的方向发展,而不是浪费彼此时间和精力的人;另一种是,自己有理时绝不顶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帽子轻易让步、委屈自己的人。

第一种人,我欣赏他的韧性;第二种人,我欣赏他的勇气。总体来说,我欣赏的是两者强烈的原则感。在生活中,有原则感的人可列为稀有物种。随波逐流、紧跟大趋势、不要成为异类⋯⋯环境种种、发展种种、人心种种,让原则这件事变了天边的浮云——大家没事儿抬头看看就好了。每个人都叫嚣着想要不平凡庸俗、不落入俗套,但无奈只有心跟着凑热闹,身体还是不由自主地往人多的地方狂奔。

反而是因为手绘表格上的一根线条颜色,与其他线条颜色不一致,而果断弃用耗时两小时的表格的人;因为买来四个月的鞋子“开口笑”而拍照、写投诉信据力争的人;坚持和不愿沟通的同事把问题说开的人,他们让我觉得,这些人仍带着一颗属于自己笃定的心行走于世,也许充满艰辛,但内心坦荡舒服。

不过,这些人反而最不在乎是否舒服,在他们的世界里,最最在乎的是好(Good)、很好(Better)、最棒(Best)、使命必达,问题能不能被解决等,让通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挑战与麻烦。更神奇的是,当一个人成为这类看似贬抑,实则褒奖意味浓厚的“超有事”之人后,全世界都会让一条路给他走。看看古今中外,那些取得巨大成就的人,哪一位不是这样的人。

总之,人生在世,即使自己成为不了巨人,也千万不要“随便”去做不受人待见的那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