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曾经在“做自己”与生活现实当中拉扯、困惑过吗?别再让“做自己”成为阻挠成长的护盾了,如果改变能成就更好的自我,就勇敢地去尝试吧!

作者|莎瑞丝

“做自己”并不意味着无法改变,也不是逃避改变现状的盾牌。“做自己”是为了成就更好的你。 

“做自己”对你而言是一种自由还是任性?

20 岁的我认为“做自己”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生活态度,没人可以要求我去做我认为“这不是我”的事情;

30 岁的我认为“做自己”意味着我有能力改变,成就最好的那个我。

延伸阅读:如果大家喜欢你装出来的样子,是要继续戴面具,还是做自己?

别把“做自己”当盾牌而不愿意接受改变

小木非常热爱写作,在毕业后如愿进入一家杂志社当编辑,有次她传来一篇新文章连结,问我读后感想,我发现她文笔与以往不同,但整体文章看起来很流畅,浅显易懂的文字,图文搭配得很好,后来她传了一张缩在墙角痛哭的贴图过来。

“总编改了我的稿!”小木哭着脸抱怨,“被总编这样一弄,我的文章看起来根本不像是我写的,图片也不是我当初选的。”

后来我看了小木传来的原稿,知道为什么了。习惯以第一人称写文的小木,在原稿里出现许多“我觉得”,总编请她拿掉“我”,并以客观的角度配合主题再撰写,小木感觉“改变风格”,写出来的文章就不是自己了。

“你当初想表达的理念有在文章里表达出来吗?”我问。

“有吖!但不是依我想表达的方式,我觉得那不是我。”

为何修改文字风格就不是自己了?

记得在大学上的一堂课“公众演说”:

公众演说讲师是个业师,他非常有舞台魅力的人,只要他在台上讲话,每个学生都非常用心听课,当然还有另一个原因是他喜欢冷不防地叫学生上台说话发表意见,之后还会狠狠地给评语,所以大家都绷紧神经专心听课。

有次张同学被“钦点”上台后,讲师称职他口条非常清晰并推荐他为系代表参加年度全校演讲比赛,但唯一需要修正的就是音调的抑扬顿挫和音量,几次练习下来,张同学几次都做到了要求,但却不愿意再继续下去。

问他为什么?

“若我因为上台而改变原本说话的我,我就不是我了。”张同学说。

为何调整音调就不是自己了?

其实没人在意你是否做自己,别人只期待你能否做好角色的本份

我并不是叫你别做自己,做自己的确非常重要,也没必要为了迎合别人而丢失了自己。

但常常把“做自己”挂嘴边就跟喊口号一样空洞,更多时候它就像是个盾牌,让不愿意改变的人躲在“做自己”盾牌后,避开了外来的压力射箭,固执地认为不需要改变“原本的我”,唯有维持“这样的我,才是我”。

“做自己”并不意味着不能改变。

15 岁的你和 35 岁的你,对于事情的角度及看法是否不一样?不一样,因为你改变了,这些改变并无损于你想成为更好的自己。

有时候我们认为的自己也许是别人眼中、别人口中的你,又或者在某个心理测验结果的你,难道我们只是某个类型的人吗?更多的时候是我们的想法限制了自己,以为自己就是如此,以为我们只能这样。

我们应该在做自己与现实生活取得平衡,尤其在团队工作时,不需要把“自己”放得无限大,而忘了团队合作共同的目标。试着让最终目标优先于自己,应该将重点放在这件事情最终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


图片|《东京女子图鉴》剧照

回到刚说的两个例子:

热爱写作的小木,小木认为改变写作风格会变得不像她,但以整体来说,改变写作风格后,文章的确更能贴近读者阅读习惯,也更客观,文章主题并没有因为风格改变而模糊。这也许不是过往那个熟悉的小木,但人随着经历而改变,而这些改变并不会让你失去了自己。

以杂志角度来说,身为编辑的小木,除了文笔要好,客观分析观点也是很重要,图文也必须切合主题及与杂志风格相近,而不是强调个人特色。

小木习惯写以自己角度出发撰写并没有错,只是不适合杂志风格,如果转个弯能够让事情变得圆满,何苦把自己逼到墙角呢?

上台演讲除了内容很重要之外,如何将内容完整传达给台下观众也很重要,若演说者说到重点该停顿、该让观众对于重点有更深刻体会时,却连珠炮将内容说完便下台,甚至不理会台下观众的反应,这也不会是场好演说,对吧?

身为演说者,将内容加入适当的抑扬顿挫和音量,这也有助于演出效果,得奖与否是其次,在这次演说中,若张同学加以改进自己不足之处,他可从经历里学习成长,让自己的表演更完整也是个不错的收获。

也推荐你:培养演讲技巧:与其担心说错话,不如专注于说话内容

被誉为“自我启发之父”心理学家阿德勒,也是带给人“勇气”的心理学,所谓的勇气就是接受真正的自己,他曾说过:

“这世上没有‘个性火爆的人’,只有‘常常使用愤怒这种情感的人’。不必彻底改变自己的性格,只要改变自己使用情感的方式就行了。”

你可能会说:难道我们要改变自己迎合别人吗?

不,我们只是在做角色适合的事情,无需扮演别人期待的我们。你还是你,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罢了。

面对不一样的人会有不同的应对方式及态度,这也是角色“适合”做的事情。有人认为这“很假”、“很做作”,换个角度想想,其实我们只是在做好这个角色该有的人物个性,不是吗?

在父母面前的你和在主管面前的你,会是同一种说话态度吗?在家里不高兴可以甩门就走,在公司不爽你会拍桌甩门吗?我想应该不会吧!(除非你打算炒老板鱿鱼)

把“做自己”放在错误位置上才会把事情搞砸

奥黛莉・赫本是无人能取代的经典女性代表,在《第凡内早餐》、《罗马假期》、《窈窕淑女》里的她让观众看到开朗、俏皮的那一面,但私底下的她却是个内向的人,她喜欢与自己独处或带着狗一起散步,看看花草或一整天待在家是她认为最开心的事情。

在访问中,她曾表示这些角色完全与她真实个性相左,身为演员她必须努力演好这角色,也揣摩了很久如何表现出角色的人物个性,她做好演员的本份:“把角色演好”。

奥黛莉・赫本若在当时坚持“做自己”,不演出这些角色,你认为这个“做自己”还是必须的吗?

你可能会说,演员扮演角色是理所当然,但有一点我们都相同的:

我们是群居动物,我们无法一个人生活,只要活着,我们都得与人接触。试想想,在工作团队里,你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你可能是个细心的人,在团队里扮演着追踪工作进度、发现藏在细节里的魔鬼,让大家能够安心将追踪专案重任交付给你,这就是你该扮演好的角色,简单来说就是你擅长又能做得比别人好的事情,久而久之,你在团队中就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若你厌倦了每天追着别人屁股跑,觉得“那不是我”,其实你只是在挖洞给自己跳。把“做自己”放在错误的位置上,只会把事情搞砸,你可能满足了“做自己”的自我认同感,同时也黑了自己,因为你并未为团队带来价值,反而为别人带来麻烦,这时候你会发现“为什么大家不喜欢我做自己?”、“为什么我被大家讨厌?”


图片|《东京女子图鉴》剧照

虽然改变会让你感觉别扭,不适应改变后的你,甚至担心改变后别人会怎么看,害怕别人的眼光而告诉自己“我还是做回自己就好了”,又跳回原本熟悉的你。

推荐你看:放下改变的恐惧!小S:“只要不搞砸人生,什么我都能接受”

你现在也在“做自己”和生活中拉扯吗?静下来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是什么阻止了你不愿意改变?是自尊还是太在意别人看法?记得有个长辈曾经这么告诉我:

当你想完成一件事情,你会有 100 个方法去成就它;
当你不想做一件事情,你会有 10,000 个藉口逃避它。

其实不需要想太多,我们在别人的生活里其实没那么重要,只要你做的是适合的、对大家无害,甚至是好的改变,别人也不在意我们是否做自己,反而惊讶你的成长和进步。与其在不适合的角色里,埋头苦干拼命地把事情做对,不如在适合的角色里做对的事。

今天就来问问自己:

你期待的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现在的你,符合你自己的期待吗?

做自己不是口号,是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发掘自己的专长,接受自己的不足,以更好的方式表现更好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