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复一日的工作与生活之间,你渴望过变身另外一个人吗?文章的两位主角──玛莉皇后、雍正皇帝,不约而同冀望透过变装跳脱皇室压抑的生活,来看看他们化身成了哪些形象!


法国大革命中的妇女队伍|来源

1789 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前夕,巴黎物价飙涨,人们生活愁云惨雾。这一年谷物歉收,让平民百姓连买一块面包充饥都感到困窘,整个社会的情绪为此已是波涛汹涌。

同场加映:反思摄影集:他花二十年,拍下美国的贫穷画面

当时的王室却似乎浑然不觉情况之严重。据说当消息传到凡尔赛宫中,国王路易十六的皇后玛莉安东尼(Marie-Antoinette),只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没有面包,就吃蛋糕阿!”玛莉皇后的臭名,自此流传千古。四年后,她上了断头台。


玛莉安东尼的肖像画|来源

法国大革命前后,玛莉皇后始终是人们攻击的焦点。在法国社会中流传的八卦小册子,说她阴险狡诈、淫荡败德,说她是逆女恶妻同性恋,说她“邪恶乖张已极,犯罪如家常便饭,完全忘了自己应有的母职,也逾越了自然法则规定的界线。”

两百年后历史学家重看这一段过去,赫然发现在一个激情的时代中,玛莉皇后背负了多少罗织的莫须有罪名——就连那句吃蛋糕的名言,也是虚构出来,强加给她的。有赖现代学者精心考究,我们才知道真实的玛莉皇后,与传统印象中多么不同。

妳会喜欢:百年前,一夫一妻并不是传统家庭价值

比如,生活在宫廷之中,位居万人之上的玛莉皇后,嗜好竟是抛开一切的繁华铺张,扮成和她身份毫不相称的模样——一名挤牛奶的村姑。


玛莉皇后的村姑像|来源

至今到凡尔赛宫去游览的旅客,在偌大花园的一角,还可以看见几间不起眼的小房子。外观看来灰扑扑的,带着一点英国乡村风,和王宫本身的气派形成强烈的对比。当年,玛莉皇后便是在此地,和她的朋友一起玩起村姑扮演游戏。

玛莉皇后这样奇特的举动,可能是要逃避王宫中繁琐的礼节,以及随知而来的无形压力。当年她从奥地利孤身一人嫁到法国王室,年仅十五岁。也许就像许多我们听闻的王妃故事般,难免有着巨大的寂寞与不适应吧。

推荐阅读:马欣谈寂寞:为了排解人类寂寞而生的史努比与小叮当

或许唯有在变身村姑的时刻,她才可以卸下那些繁文缛节,那些虚假的交际面具,为长期压抑的情绪找到一个出口。


凡尔赛宫内的人工乡村|作者提供

玛莉皇后扮村姑的故事,让我们想到十八世纪地球另一边的中国。差不多同一时期,干隆皇帝在着名的圆明园中,也开辟一方土地,找来一群农民耕种。

不过干隆没有闲情雅致扮成农夫。他之所以要在自己华丽的园林中,安置几块农田,为的是十分崇高却也无趣的理由:提醒自己不要忘了芸芸百姓的辛劳。

因此,进了圆明园中的农民可偷懒不得,他们必须认真地耕种,以自己的劳苦,成就皇帝的爱民之心。

相比之下,干隆的父亲,那个经常被认为严肃又尖刻的雍正皇帝,反倒有意思多了。从一套名为〈雍正行乐图〉的画作中,我们惊讶地发现,原来爱变装的玛莉皇后,在遥远的中国还有个同好。

在这一系列的图画中,雍正先后化身农夫、菩萨、垂钓客,喇嘛、道士、蒙古人,各式各样的角色。但最让人大开眼界的,大概要数以下这两幅图,东方面孔的雍正竟戴着卷曲的假发,还拿起三叉戟,上山打老虎!


雍正行乐图|作者提供

和玛莉皇后不同的是,雍正的变装终究只是纸上谈兵。现实世界中,他似乎从来没有将这样的欲望付诸实现。虽然如此,这些逗趣的图像,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自己,或许也让日理万机、总是竞竞业业的雍正皇帝,获得一丝的喜悦和放松吧。

从玛莉皇后到雍正皇帝,这两位一东一西,却不约而同爱好变装的男女,要让我们不禁揣想,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在压力涌现的时刻,是否每个人的心中也有那么一种渴望,渴望摆脱那个熟悉到近乎厌腻的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