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带来的价值可以影响到读者一生,因此有不少人会以远超乎书定价的“代价”去取得一本书,或许对《查令十字路 84 号》作者海伦而言,以书信订购书所要等待的时间也就是一本书的价值,她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书,愿意花两年的时间等待。

文|胡芩

上个世纪 40 年代爱书成痴的纽约年轻女作家海伦在报上看到伦敦的古书销售店“Marks & Company 书店”的广告,海伦在美国找不到自己想看的书,也不喜欢美国书籍的装帧及印刷方式,对她而言过于廉价,她决定提笔写信询问该书店是否有她想要的书。于是,将串起了双方二十多年的跨海淘书交易。


图片|来源

《查令十字路 84 号》是发生在作者海伦·汉芙(Helene Hanff)身上的真实故事,书中集结了二十余年来与古书销售商法兰克·铎尔(Frank Doel)之间的书信纪录,而后者所经营的 Marks & Company 书店的地址,正是英国伦敦的查令十字路 84 号。


Helene Hanff。图片|来源

书的定价并不等于价值

“我们活在一个诡异的世界—这么漂亮、又能终生厮守的书,只需花相当于看场电影的代价就能拥有;上医院做一副牙套却要五十倍于此。唉!如果你们依照每本书的实际价值去标价的话,我肯定一本也买不起。” ——《查令十字路 84 号》

在作者写信询问书商法兰克前担心“古书”的售价会过于高,不确定自己是否支付的起,但一方面她又对书有一定的要求——她要阅读经典,除此之外那书还要曾经属于某个人、最好是初版或有纪念意义的的版本,这样的需求在纽约的海伦认知中是不便宜的,但从英国伦敦实际的报价却出乎意料的低。

同时也反映出二战后物价普遍低、人民所得也低,生活水平和在纽约生活的年轻作家海伦相比还是有一段落差,因此让她成为 Marks & Company 的主顾,并决定“就近”透过书信往来买书,舍弃了住家附近几个街区的书店。

一直有人说书是最便宜的娱乐,然而一本书带来的价值却可以影响到读者一生。因此有不少人会以远超乎书定价的“代价”去取得一本书,这就说明了一本书的价值并不等于它的定价。例如,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有人会冒着风险阅读政府禁书,或是有人愿意以几百倍(甚至是几千几万倍)的金额购买已绝版的书。

或许对《查令十字路 84 号》作者海伦而言,以书信订购书所要等待的时间也就是一本书的价值,她于第一次信件要求的书单一直到两年后才完整取得。中间也有不少的信件往返及增加其他的订单,但最终取得理想中的书也只剩下感动,几乎忘了她曾在书信中和店主抱怨。

或许喜爱英国文学的海伦是想与英国有所连结,从未踏上英国国土的她刻意选择以书信与伦敦的书店联系?她与书店成员们的关系称不上好友,却远远超越朋友的关系。对一个喜欢阅读的人,总是迫切的想和人分享在阅读中得到的一切,海伦和法兰克也有相同的审美与幽默感。

值得一提的是海伦订购的书都是她曾经在图书馆看过的书。“只买读过的书”是她独特的坚持,一个人要把阅读当成一个志向才可能这么做。但这项坚持对于一位以写作谋生的年轻作家而言是否存在矛盾?毕竟她的着作称不上经典,也不太可能放在图书馆中,那么若读者都和她有一样的坚持,又会有谁愿意购买海伦所写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