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架固然劳心伤神,重要的是双方能在发现症结、归纳共识的过程中,看见了更多真实的情感,以及彼此为了这段关系所做的努力与改变。

作者|soidid

上次和 H 碰面的尾声简直就是吵架修罗场。但吵着吵着我心中有什么东西也改变了。

推荐你看:【人类图谈情绪】不愿正面冲突,让你活得越来越远离自己

有一天,想着过去那些“比较有效的吵架事件”,试图归纳出下次可用的作战守则时,我突然灵光一闪:“咦?吵架好像要越吵越具体,但也要越吵越发散⋯⋯。到底是要具体还是要发散啊?”

我试着把这句话画成图,看到眼前的双菱形,想起:啊,这不就是设计思考里的“双钻石设计流程”吗?原来吵架也可以运用设计模型啊。

双钻石设计流程


图片参考 Double diamond process by Gleyciane.reisDouble Diamond model by Mat HunterDesign Thinking Model 绘制而成。|作者提供

双钻石设计流程(The Double Diamond Design Process)是由英国设计协会(Design Council)在 2005 年提出一套设计流程,由 Discover-Define-Develop-Deliver 四个阶段组成。每两个阶段就是一次的“发散-收敛”,看起来像两颗钻石,故得其名。

如果用在吵架上呢?

以我自己的经验来说,我的“吵架双钻石”长这样:


图片|作者提供

其中,主要的两大部分为:“越吵越具体”和“越吵越发散”。

第一部分:越吵越具体

目标:透过“代罪羔羊”和“挖冰山”两个步骤,找出冰山下的原因(具体事件 ➔ 抽象需求)。

“越吵越具体”对应双钻石设计流程的第一个菱形:Discover 和 Define 两阶段。在争吵中,我称它“代罪羔羊”和“挖冰山”两阶段。


“越吵越具体”:代罪羔羊 + 挖冰山|作者提供

1. 代罪羔羊

代罪羔羊是“第一阶段归因”,有点像是 brainstorming 时“想到什么就先都丢出来、以刺激后续讨论”的那些提议。

总之,就是把所有可能想到的“原因”都丢出来。例如:

  • 你明明之前说可以去 A,为什么现在又不行了

  • 反正他就是比我重要

  • 反正你就是没时间

  • 我看这远距离也很难继续下去了

  • 这对我不公平啊

  • 我觉得被你骗了

这些都是我的“预设归因”、代罪羔羊,是我第一时间想要怪罪的对象。

和 Discover 一样,这时候可以发散一点思考,尽量挖掘所有你想得到的原因,代罪羔羊可以越多越好。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在下一阶段有够多的材料可以归纳。

2. 挖冰山

在发散完之后,揪出了数个“发生的事件”,和数个“代罪羔羊(原因)”,接下来就可以从这些点开始往冰山底下挖。

“冰山”来自萨提尔的冰山理论,隐喻人们在沟通时,除了表面上看得到的“行为”,底下其实藏有各自不同的感受和期望。
从一开始的“代罪羔羊”出发,问自己:我到底在气什么?

例如,在前面我列的一堆原因里:

  • 你明明之前说可以去 A,为什么现在又不行了

  • 反正他就是比我重要

这两句底下想说的可能是:“我觉得我不重要、我没有价值”。

  • 反正你就是没时间

  • 这对我不公平啊

  • 我觉得被你骗了

这三句底下说的可能是:我们对相处的时间期待和需求不同。

把代罪羔羊拿来“挖冰山”,看看底下有什么东西:


冰山拆解|作者提供

“挖冰山”的目标是要“越吵越具体”,找出冰山下的原因,事件背后的抽象需求。

我一开始进入吵架修罗场的时候,完全没有这些概念,认为事件就是问题所在,而最重要的是列出“明确”的解决方法。

就像很多人可能也经历过的,我会说:

  • 你能不能清楚地告诉我,我以后到底要怎么做才可以?

  • 好,反正以后规划旅行的时候,一定要先说好地点就对了。

——以为像这样提出明确的要求,未来照着规范走,就没问题了。殊不知其实说出“到底要”、“反正”的时候,就代表双方都还在生气,事情根本没解决。

明确的要求,只是避免踩到同样的引爆点。但生命终究会自己找到出路,没有被理解的需求,会找到一个新的引爆点,重新炸给你看。

真正可以解决问题的“具体”需求,其实往往是“抽象”的:不是“什么事一定要怎么做”,而是“哪些感觉没有被满足”。例如:被尊重、连结感、有价值感。

这些需求乍看虚无缥缈,让人不知所措(“所以你到底要我怎么样啦?”),但却正因为其虚无缥缈,而有多种实践的可能。

——这就是第二部分要做的事:找出满足需求的多种方法。

第二部分:越吵越发散

目标:找出满足需求的多种方法(抽象需求 ➔ 具体作法)。


“越吵越发散”: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彼此的需求都得到满足?|作者提供

第二部分,对应的是“双钻石设计流程”的 Develop,也就是根据需求,尽可能地去发想“可能的实践方法”。

挖完冰山之后,其实吵架也差不多结束了。(摊)

通常这时候已经不会爆炸、也不会生气了,而是会理解到彼此的不同和需求。例如:“他这样做,让我觉得他不重视我,但他可能不是这个意思”、“我们对独处时间的期待和需求不同”。

这时候,就可以根据这些抽象的需求,去发想“有什么其他的方式可以达成”。吵架显示的是“我们想满足自身需求的方式冲突”,但不代表找不到“不互相冲突的方式”满足各自的需求。

延伸阅读:陈雪专栏|恋人之间的亲密,学会示弱很重要

例如,针对“旅行地点变动,让我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如果依照吵架时赌气的方式处理,可能是:

——好,反正以后规划旅行的时候,一定要先说好地点就对了。

但这个方式可能并不符合我们做事的习惯和个性,也可能因为没有照顾到感觉,而“治标不治本”。

如果从“我感觉自己没有价值”下手,就可以发想:“有什么其他的方式,是对方可以接受,我也会因此觉得对方重视我的?”例如:

——再规划一次旅行,去我想要去的地方?
——和我好好解释他为什么这样决定,他的担心与烦恼。

除了“希望对方可能可以做的”,也可以想“我可以为自己做什么?”:

——我觉得对方不重视我,但或许对方是觉得“我能够体会他的难处”。
——我可以做点什么,让自己开心,觉得自己有价值?

终章:收敛

双钻石的最后一个阶段 Deliver,我觉得在吵架中相对不太醒目。


终章:收敛|作者提供

对我跟 H 来说,通常在前一个阶段时,一边讨论发想的同时,就会有个大概的共识,知道彼此可以(愿意)调整的地方是什么。

所以最后的收敛,可能就只是一个简单的约定,也可能什么约定也没有。

就只是,带着因为吵架而新发现的理解——对自己的、对对方的,继续日常。

更新后的我、他、互动模式,就像一个新的“prototype”(原型品);而生活,就是“prototyping”(原型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