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座岛屿不相连,但始终相望,那会是什么样的陪伴关系?姚谦书写陪伴,认为中年人的陪伴者该讨论的是:“人需不需要伴侣?人在什么时候最需要陪伴呢?”

那是一种爱,陪伴最重要的动力是来自于爱,而爱不应该有干扰,甚至有任何重量。

姚谦《我们都是有歌的人》

刘若英在 2015 年的专辑《我要你好好的》里,其中一首宣传歌曲〈陪伴者〉,这是我们相隔十多年再度合作的单曲。2003 年,我跟她合作的合约到期之后,我不再做唱片公司的管理,而她选择回到老东家,我们一直维持着非常好的友谊。

身为朋友,看着她还是维持着相当好的工作品质,舞台剧、演唱会、新专辑都有稳定的发展, 心中很为她高兴。最重要的是,她终于恋爱,而且顺利结婚,也成为了母亲!好友不见,相隔十年,当她开口要我再写一首歌时,我当然满口答应了。

好的陪伴者

在之前的相处中,我常觉得刘若英是个非常好的陪伴者。以朋友来说,在唱片工作里我们相互陪伴了三年,有过许多愉快的回忆;她是一个乐意沟通的人,虽然偶尔有些脾气,但都是些回忆起来蛮可爱的小脾气。

她经常谈起家里那位优雅的奶奶,许多事情好与不好的判断,她都很在意奶奶的看法;几次发脾气都是因为“奶奶不喜欢了”,祖孙俩特别好玩。每个人生命中都有自己的陪伴者,有长期相伴,也有短暂的偶然。

我们人生中遇到很多陪伴者,有时我们也会想要与人分享陪伴别人的心情。当时,刘若英找我写歌,我选定这个主题,不单单是回应刘若英的个人色彩,我也同时在思考,如果我是别人的陪伴者,应该怀抱什么心情?尤其是在中年之后,没有太多的事业压力和利害比较之后,又会有怎样的心情?

这是一个只有主歌、副歌结构简单的旋律,每回唱一遍都是两个主歌加上副歌。我最初在构思创作这首歌时,是以〈陪伴者〉来定义我想写的主题,我反覆思考,看看能不能利用更多自己过往的阅读和生活经历。

此时此刻,身为一个中年人,“陪伴者”不仅只是寂寞的相伴,它应该有更深层的意义。我决定以这样的年纪再重新定义:人需不需要伴侣?人在什么时候最需要陪伴呢?

我把寂寞与孤独当作实体而不是一个空的状态,用反向的描述推演陪伴的具体意义。

我把寂寞与孤独当作实体而不是一个空的状态,用反向的描述推演陪伴的具体意义。所以在主歌一开始写道“看似一无所有的黑夜里孤独满溢”。我们经常用空虚描述寂寞孤独,但是这里却用“看似一无所有”对照“满溢”的孤独。

通常用在正面形容幸福、快乐或自信的“满溢”,在这里跳脱了惯性的用法。而“也许已相爱的两个人之间需要距离”,这也是我想试着说服大家的一个观点,相爱并不代表两人必须时时黏在一起,适度的距离反而有助于持久相爱,这也是我想再定义的“陪伴”关系。

因此也抛出另一个线索“人从出生那天各自独立   然后用声音眼神相联系”,关于两个人之间之所以需要陪伴,是因为有距离,最重要的是仰赖彼此声音和眼神的联系而形成陪伴。

我用爱来概括陪伴,而完整的爱包含孤独与各自独立,“所谓爱只是相互存在的定义”作为主歌第一段最后的结论。在这首歌的定义里,两者之间“陪伴”的核心是“爱”,可能是亲人、朋友或情人之间的爱。

到了主歌第二段,我把想说的话投射到第一人称身上,由演唱者刘若英发言。

推荐阅读: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陪伴成熟女人的经典歌单

 所以我决定以这个方式继续爱你,就像一座岛屿旁边的岛屿互望不离。

── 姚谦〈陪伴者〉;刘若英演唱


图片|刘若英脸书

“所以我决定以这个方式继续爱你”,这个爱是有距离的、各自独立而互相尊重的陪伴,是可以允许孤独的爱。“就像一座岛屿旁边的岛屿互望不离”,我记得这句歌词我想了很久,我之前曾想以岛屿为主题来创作,因为岛屿是个独立的、有生命具象意义的存在。

我常觉得两个岛屿之间隔着海峡对望,是一种很具象表现,就像一直以来,它们长久在这个地球上相互陪伴。我搭飞机时常看到这样的景象,总觉得一群岛屿互相陪伴又各自独立,是一个美满的画面。后来终于在〈陪伴者〉的歌词里落实了。

我常常会检查自己的歌词落不落俗套,是否太过表象或充满各种惯性象征意义的词汇,特别是承诺、正能量,这类鸡汤式的字眼,我会尽可能拿掉它;而在这首歌里,我也这么想。“没有画蛇添足的承诺讯息  我们有属于我们的言语”,

两个人之间的陪伴不需要太多承诺,不需要表象的字眼,人和人之间的陪伴感更多来自于彼此的眼神与声音接触,那是情绪所传递的电波,只有彼此能感受得到,是属于两人之间独有的言语,这就是双方拥有的爱。

在主歌最后一段,我拉回到开头的场景。虽然主歌第二段已经回到第一人称表述,在最后一句回到旁观角色,是刻意让自己从主观者与旁观者的语气相互对照,希望把态度表现得更肯定。

“所以黑夜才能正名孤独的丰盈”,这也是我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回到黑夜孤独满溢之后,以此证明我很确定孤独是丰盈的,不是空虚的,它应该就是这样的。然后整首歌进入副歌几段特别容易吟唱的旋律。

彼此语言里的共同默契

莫怪这首歌成为刘若英专辑的宣传歌,副歌旋律实在太朗朗上口了。到副歌时,进入我所想像“陪伴者”应该有的姿态,也是当个陪伴人的陪伴者时的自我期许。

“陪伴者一向都是安静的   在对方知道的某个那里”陪伴者不是透过承诺让对方感受,而是存在于他身体或心里某部分,一直安静的陪伴着。不设定任何期待、也没有任何指使,要往哪里飞翔、要往哪里探索,都由你决定,我只安静的在你某个那里。

“某个那里”是个看似抽象却很确定的一个状态,所谓某个,是在彼此语言里共同的默契。不需要跟别人沟通,不需要跟别人解释的某个地方。

推荐阅读:【丁菱娟专栏】与家人约定成俗的默契,是最难忘的记忆

“陪伴者一向都是轻盈的  所以不会留下任何脚印”这也是我到中年之后特别有感受的一件事。爱为什么都是沉重的?为什么爱非得轰轰烈烈才值得书写?为什么爱一定要让对方感受到,才是真爱呢?

在〈陪伴者〉我试着重新定义这些疑问。到我这个年纪来说,关于爱和陪伴,陪伴者应该是轻轻巧巧,不在对方生命留下太明确的烙印,这份陪伴一直存在于某个那里,不会留下任何脚印。

“就如同我不需知道我有多爱你”从当时写这首歌直到今天,我依然那么坚定的相信,陪伴最大的原因是因为爱,而爱不应该有所求,甚至不应该刻意在对方的生活与生命里留下任何痕迹,因为陪伴最大的收获是来自于自己,而不是对方给予。


图片|来源

当初想创作这首歌,是希望能透过自己人生的阅历重新给予这个大家所熟悉的主题一种新的定义与解释。如果能说服别人,也许这个创作就有它的价值;如果没有,那它也是我生命中一个思考过程的记述。

我想起一部我特别喜欢的电影《为爱朗读》。这部片的配乐最吸引我,大量钢琴乐配合着男主角朗读给女主角的画面;当钢琴声响起,字字句句文学就隐藏在音乐里,音乐代表了文学,也代表两个主角之间的情感交流,沟通的也许是眼神、也许是声音。

就如同我在〈陪伴者〉歌词里所描写的,那是一种爱,陪伴最重要的动力是来自于爱,而爱不应该有干扰,甚至有任何重量。

我相信很多人看过《为爱朗读》,电影里面虽然讨论二战纳粹的故事,除了探讨两人女大男小的年纪差距;但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在男主角少年时为她朗读的恬静过程,或再相遇的辩论纠结,甚至到老年重逢的惆怅,两人在实体和精神的陪伴,都是这部电影最迷人的地方。希望大家看这部电影时,也回头听一次〈陪伴者〉这首歌,以“爱”为主题的创作,我们可以找到不同的书写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