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着“性”的一切,都有种种或隐蔽、或显露的罪恶感。为何谈到性,人们的内心会有强烈的负罪感呢?

文|武志红

为什么“坏”了才能有性爱

中国古话说“饮食男女”,这是两个最基本的需要。如果说,饮食的需要是有罪的,那么性的需要就更是如此了。围绕着性,我们的内心、家庭、文化,乃至全球每一个角落,都有种种或显露、或隐蔽的罪恶感。

这种罪恶感,在基督教中被称为“原罪”。《圣经》中,亚当和夏娃一开始是蒙昧而幸福的,他们的身心都在伊甸园中,但当他们吃了蛇给他们的智慧果,他们开始有了性意识,并因而感到羞愧,要把自己的性部位给遮蔽起来。上帝看到他们这样做,知道他们触犯了原罪,于是将他们逐出了伊甸园。

这个故事有很普遍的寓意,这种寓意其实藏在我们每一个家庭中。关于这一点,以后我将在多篇文章中进行细致的分析。但不管我们怎么觉得性有罪,性的需要仍和饮食的需要一样难以戒除。甚至,男女的需要一旦泛滥起来,那比饮食需要被过度满足的状况还要可怕得多。

那么,怎么办?最好的一个办法是,我压抑我的性需要,但我勾引你的性需要,你因而来求我,我也顺带着得到满足了,但我却在事后说,你是坏蛋!

在一些电影中,看似君子、有如“岳不群”的角色找了妓女后,会狠狠地折磨她们,甚至虐杀她们,就是这种心理。那些专门杀妓女的连环杀手,也是这样的心理。他们认为:不是我有性需要,而是你们这些贱人勾引出了我的需要,你们有罪,你们去死。这是极端的表现,在生活中不多见,但一般程度的表现却比比皆是。

我读研究所时,有一天,突然从脑海里蹦出了一个对调情的定义:调情,即两个人不动声色地调动彼此的情欲,而自己不为所动,谁先动了情欲,谁就输了。我一个朋友常流连于风月场所,听到这个定义后,他大笑说,是啊是啊,就是这么回事。

我这位朋友还好,他知道他和女人都在玩游戏,试着唤起彼此的情欲,尽管他显得总是比女人先动了情欲,但他并不因此觉得女人们有罪,反而会觉得那样的女人很可爱。然而,男人一旦失去了对这一点的觉知,认定是女人唤起了他们罪恶的情欲,那么,男人就可能会藉由阉割女人的性感知能力,来消灭女人的情欲。

在这种文化下,性是有罪的,性的罪太重了,自己承受不了,所以要把这种负罪感转移到别人身上。这种转移的游戏到处都是,但是,如果想要淋漓尽致地转嫁,就需要一边是彻底的强势,另一边是彻底的弱势。于是,在极端的男权社会,才对女孩进行割礼。于是,在严重的权力失衡情况下,一个官员才可以毫无道理地将车冲向与自己无冤无仇的人们。

然而,他们越是这样做,罪恶感在心中累积得越厉害。因而,他们就越想转嫁自己的罪恶感,于是这种暴虐就不断升级。

完美的状况是消除性,但这不现实。现实的关键是,认识围绕着性而产生的负罪感。


图片|来源

彼此满足需要,但又不被需要限制

在男权社会,当男人们渴求女人清纯时,女人们就有了矛盾的心理。男人将她们视为性对象,但男人又希望她们彻底没有性欲,最好永远是纯洁的。因而,女人就要表现得是清纯的,甚至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还是有性欲的。

我一个朋友领悟到这一点,她说,她一直喜欢坏男人,原因是坏男人会不顾她的抗议,而有点强硬地和她发生性关系,这其实是她想要的。这样的男人,不仅可以帮助她释放被压抑的性需要,还可以让她方便地投射围绕着性的罪恶感。每当她说你是坏蛋时,坏蛋会说:“我就是坏,你要怎么样?”

推荐阅读:【一个人的派对】别期待男人拯救你的生活

但好男人不同,好男人也要压抑性欲,也要消除罪恶感。于是,当她表达抗议时,本来已经有点“坏”的男人真的会变成好男人。有时,好男人会控制不住地有一点硬来。但事后,好男人会很愧疚,他们不仅会道歉,以后也真的会变得更加“好”。

如此一来,女人就无法顺利地转移自己的负罪感,而且她也得跟着压抑自己的性需要。这时,她的心中会有一声叹息。

对于我们凡人而言,我们真的需要学习,看到自己围绕着需要而建立起来的负罪感,然后带着负罪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自己的需要。甚至,在既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可以放肆地去满足自己的需要。

在人际关系中,需要的满足最好是平衡的,你可以付出,你也可以索取;我可以从你那里得到一些满足,我也可以去满足你。这时,需要或者说能量是流动的,我的心得到滋养,你的心也得到滋养,这个关系也得到了滋养。

M 的人际关系严重失衡,他只给而不要,这样一来,他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对方又会产生负罪感。最后,他会成为孤家寡人,不管他多么能够继续满足别人的需要,别人都会有点不敢和他来往。毕竟,需要很重要,负罪感也一样重要,谁都不想成为罪人。

不过,更进一步来说,将人际关系建立在满足彼此的需要上,这的确是形而下的境界。心理学说,关系就是一切。犹太哲学家马丁· 布伯(Martin Buber)则说,关系有两种,一种是“我与你”,一种是“我与它”。当我将你视为满足我需要的工具与物件时,这一关系就是“我与它”。当我没有任何期待与目的,而是带着我的全部存在与你的全部存在相遇时,这一刻的关系就是“我与你”。

刚刚,有快递员送了一份快递到我家,我收了快递后说了一声“谢谢”。他走之后,我回忆时发现,尽管事情是刚刚发生的,但他的样子已然非常模糊。因为,我和他没有相遇。对我而言,见面那一刻,他就是一个“快递员”,满足了我正在进行的一种需要。如此一来,我就没有拿出我的全部存在去碰触他,于是他对我而言就很模糊了。

同样地,可以推断,对他而言,我也只是一个客户,满足了他工作的一种需要,他也没有拿出他的全部存在来碰触我。


图片|来源

想到这一点后,我看着我最心爱的阿白(我家养的异国短毛猫),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尽管它对我而言是很清晰的,但我与它仍然是以一种需要与被需要的方式来建立关系。对我而言,我喜欢它的可爱,于是它一直扮演可爱与我打交道。

那一刻,我忽然间好像穿透了一切,看到了阿白的全部存在。

很有趣的是,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阿白与我形影不离,我走到哪里它跟到哪里,而这时我们彼此之间是没有任何需要的。之前,这种形影不离只发生在它需要我时。

我也想起一次在飞机上遇到的一个帅哥,他的形象至今还在我脑海中无比鲜明。我清晰地记得,他和任何一个人打招呼时都是全神贯注的,他的眼睛会全然真诚地看着你。先看到他与空姐打招呼时,我想,哦,这小子,估计什么样的女孩都可以追到手。接下来,当他也这样看我时,我明白,这不只是他人际交往的一种技巧,而真的是一种境界。

也许我们认为需要是有罪的。所以,我们想戒除需要。并且,你会看到,需要总是与被需要在一起,它们势必在关系中呈现。那么,当我是孤家寡人时,这个罪是不是就可以没有了?

推荐阅读:【单身日记】我的单身,无需同情

所以,很多想开悟的人会斩断关系,独自一人。

这是一条路。然而,当境界不到时,变成独自一人至少会受到两个严峻的挑战:一个是饮食,一个是男女。对于严格执行断食的人,饥饿感甚至会让胃液变得贪婪而吞噬掉自己的内脏,性的欲火也可以让一个人走火入魔。

在我看来,孤家寡人常常是一种奢望,而需要或欲望总是逼迫着你去建立关系,在人际关系中寻到一条路。

这也是心理学的魅力所在,现代心理学将着眼点集中在“人际关系”与“需要”这两个主题上,并表示,关键不是消灭欲望,而是接受欲望,看到围绕着欲望而产生的负罪感,从这种负罪感中走出来。

这样一来,我们还是有欲望的,但我们将不会用破坏的方式去追求欲望。

实际上,我们之所以用疯狂的方式表达欲望,恰恰是因为我们自己觉得这是有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