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人来稿性别议题,2018 年 9 月上映的《Saturday Church》,中文译名为《男孩爱最大》,描述 14 岁同志少年的故事,在追求真实自我与家庭刻板印象之间拉扯,邀请你与主角一同看见这仍然不够友善的性别环境。

作者|林家安

一部给家庭的性平教育电影

我们都希望“家是孩子永远的避风港”,然而在面对“性倾向”、“性别认同”或“性别气质”不如父母预期时,家却又往往是第一个让他们受伤的地方。对台湾社会而言,家庭问题常被认为过于私密、难以被摊在阳光下讨论;于是用残酷的剧情威胁也好、感人的故事催泪也罢,我认为透过导读,本片非常适合协助亲子一同解构刻板印象,进而梳理可能有的紧张与压迫,让每个孩子真能回到自己称之为家的地方。


图片|预告片截图

中文译名为“男孩爱最大”的《Saturday Church》由于以同志少年为主角,又结合歌舞剧的呈现手法,媒体多以《Moonlight》(月光下的蓝色男孩)、《Lalaland》(乐来越爱你)、甚至是《Love,Simon》(亲爱的初恋)做宣传。但与近年的这三部电影相比较,我认为《Saturday Church》反倒更接近白先勇的《孽子》或陈俊志的《台北爸爸/纽约妈妈》:电影取材自美国 St. Luke in the Fields 教堂为无家可归的 LGBTQ+ 青年所设置的艺术接纳计画(Art & Acceptance program),描述 14 岁的尤利西斯在面对家人对性向与行为的不谅解时,选择离家的心路历程。

穿裙装等同于跨性别?等等,别急着用有限的词汇,定义青春无敌的探索。

生于天主教家庭的尤利西斯,因为喜爱裙子、丝袜等衣着,常在家与学校中“偷穿”。有一幕是这样的:在周日礼拜后,提前回家的尤利西斯溜进母亲的房间,偷偷套上红色的高跟鞋。当弟弟意外撞见尤利西斯,令人玩味的是,躲起来的竟然不是尤利西斯,而是弟弟。


图片|预告片截图

“你不是答应不这么做了吗?”弟弟隔着反锁的房门哭着嗓音,质问尤利西斯。同是穿着女装的生理男性,这些日子闹得沸沸扬扬的童书《穿裙子的男孩》主角丹尼斯,也同样有个手足。电影与小说的两位主角虽说性向不同(丹尼斯是异性恋生理男性),却同样深受“刻板印象”的威胁。

男性不能穿女装吗?穿女装的生理男性一定是跨性别吗?变装(Cross-dressing)行为常囿限于社会主流的“性/别二元的认同架构”,猫头鹰亲子教育协会创办人李苑芳在书中序言则提到, 这样的想法来自我们的“刻板印象”。我们长期生活在一个充满各种“限制”的社会,这样的限制框住我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而超越我们既有认知框架的人事物,便会被我们因为不理解、恐惧与害怕贴上“恶心、奇怪”的标签,受到压迫与欺凌。

延伸阅读:马欣专文|同志运动,求的是挣脱标签的灵魂自由

“我希望你彻底感到羞耻。你为你自己感到羞耻吗?”——尤利西斯的姑妈

在 21 世纪的现在,难道我们仍希望见到健康的孩子,只因社会的偏见而在躲在暗室中吗?

支持系统:不需骄傲出柜,但需安身立命

I feel that you cannot see me standing here. You just wish that I would disappear.

即使我就在你身边,我感觉你并没有真的看着我 — —其实,你只希望我消失。

在电影中,尤利西斯用〈Goodbye〉告别来自家庭、学校同学的不谅解,吿诉我们:他厌倦了“用扮装来应付大众”。诚然,出柜是一场“囚徒困境”——当个人的出柜是劣势策略、集体的出柜却更有机会促成社会的正面影响——但比起鼓吹青少年勇敢出柜,我认为,就如同《Saturday Church》这个真实艺术接纳计画所做的,我们必须更现实地考量孩子的情况:我们的孩子不一定都已对他人出柜,但需要一个环境以支持、陪他们面对社会必然存在的不谅解。


“You’ll gonna see me and love me!” 图片|预告片截图

在星期六晚间举办的教堂聚会里,尤利西斯认识了许多跟他相似的人: 跨性别者、变装欲者、男同志等,让他敞开心房接受自我,可以尽情地透过艺术做自己,无惧外在眼光地装扮。(文末也附上一些台湾的友善资源,若有需要可参考。)

关心则乱:至亲的光谱表现

尤利西斯的离家起于姑妈的斥责与辱骂,但在同时,也可以透过镜头看见母亲的心急如焚。这两位女性角色:母亲与姑妈,表现与立场虽有不同,但只是在面对同样情况时,接受 vs. 反对两个极端的具体表现:如果你的孩子是同志,你应该怎么做?


图片|预告片截图

“他是黑人,还是个同志!”姑妈这样呐喊。

根据《民众对于同性恋的认知与接受程度之探讨》研究指出,民众普遍接纳同志;然而,当有高达七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支持的偶像性向并不会影响对他(她)的支持度”时,在问及自己的子女若为同性恋时,受访者的意见则明显保留;甚至有高达 57.9% 的受访民众表示:如果自己有小孩将会教育他(她)千万不能成为同性恋者,因为那是不正常的。由这样的调查可见,面临自己本身的亲人是同志时,其接纳程度也较为严格。

延伸阅读: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如果真的爱孩子,就不该有任何条件


“爱之深、责之切”担心造成抗拒。图片|预告片截图

这背后的形成原因错综复杂,但在其中,我认为包含着“因为担心孩子,所以抗拒”的心态。“如果外面的人不接受你怎么办?”“如果因为这样没工作⋯⋯?你可不可以不要当同志!”这些惶恐其实无助于瞭解孩子,反而会让家庭,这个最小也最有力的支持系统瓦解。比起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与威胁,事实上伤痕累累的是“现在的”孩子。

You know I’m gonna love you, no matter what you do. 我爱你,而这不容你质疑。

我想,面对“性向”这个课题,最害怕的不会是家长,而是在“悦纳自己”的路上暗巷摸索、摸石过河的孩子本人。作为身旁的亲人,面对这样的“改变”时,若心有余裕,请告诉孩子:

就算我现在还无法立刻认同你的同志身份,但是我对你的爱,绝不会改变。

在电影中,我们看见尤里西斯因为姑妈的抗拒而离家——当孩子知道我们还是一样爱他时,他就不会担心被抛弃、或是被赶出家门,进而才有舒缓、调适关系的空间。难能可贵的是,面对家里的抗拒,身旁友人、恋人都伸出援手的时刻,最终尤里西斯选择了再给家一次机会。


图片|预告片截图

回家吧!让家成为每个人的《Saturday Church》

在希腊神话里,尤利西斯(Ulysses)正是那位在特洛伊战争中献了“木马”的英雄。他神气英勇、足智多谋,无奈神明捉弄,足足过了十年后,才终于返家。《Saturday Church》正是一趟英雄返家的旅程。本片带领观影的每位玫瑰少年、少女,透过母亲-姑妈两个角色,瞭解家里可能的不谅解与背后的担心,试图探寻安身立命的可能。

延伸阅读:致总在身后的家人:是你们让我放手一搏,追寻自己的人生


导演接受采访。图片|预告片截图

导演戴蒙卡达赛(Damon Cardasis)本身便是一名公开出柜的男同志。在出柜的过程中,他非常感谢自己的母亲,“我妈妈是一名服务中的主教牧师,她却接受我爱男人的事实。相较于其他宗教家庭的同志,我是幸运的!”我们无法祈求这样的幸运降临在每个孩子身上,也或许正是这样的原因,让导演拍出了这样的好片。

It’s not about me, it’s all about you. 这不是我的生命课题,而是关于你怎么看待自己。

Come sun or come rain 歌词

如同《穿裙子的男孩》一书中,头戴头巾的锡克教男孩所说的:“只要别人多认识我一点,就会知道我也没那么不同。”因为不认识所带来的恐惧与歧见,阻碍了孩子的适性发展,而这想必不是我们所乐见的。


图片|预告片截图

无论是电影或是小说,甚至是你我生活的社会,每个人的生命样态、性别气质都是多元而独特的。期勉身为读者的你与我,都能用爱去陪伴每位步伐虽略嫌踉跄、却真挚无敌的英雄,一起从家出发,有勇气一同面对这个仍不够友善的社会。


图片|预告片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