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台湾女性影展策展人罗佩嘉,女性影展透过不同的选片内容,开放世人想像与作答,女性不只是个名词,它可以是个 Hashtag,由你来定义。

曾有人说,保险套的发明改变了女人的命运,当然,那是上个世纪的故事了。而在女人掌握了避孕权将近一世纪后,又有什么可以影响与撼动新世界?或许,可以试试看填入“电影”这个答案。正如同,台湾女性影展策展人罗佩嘉,在一个初秋的下午,走进访间里和我说的那句,“若不是电影,我们不可能了解生命里不同的样貌”一样。

延伸阅读:专访女影策展人罗佩嘉:女性主义是,活出标签以外的自己

更有包容性的女人与女影

台湾女性影展曾经做过一个观众年龄的调查,影展的主力观影人群,大多落在 25 岁到 35 岁之间,而男性观众也一年多过一年。如果影展本身会随着时间有不同的阶段调性、生出别样的面貌风格,那么观众当然也是。

女影的策展人罗佩嘉以自己的观察与经验,徐缓的对我说着:“不同年龄层的观影冲动一定不同,20 几岁的人就像海棉,渴望被知识浪潮拍打,这阶段的选片相对多元,从纪录片到形式美学的剧情长片,他们可能都会来上几部。”回顾 20 岁的自己,总要花上好几年的时间,去寻找与定位自己的理想,才得以通过一长段时间甬道,勉强站稳脚步、看向前方。罗佩嘉接着说起 30:“30 岁后,来到女影的观众,我认为他们是在看一种‘生命历程’,因为这时开始累积了不同生活与生命的压力,所以会想试着从影片中理解,其他的女性如何面对。”如果说,年少时看电影是一种体验未知,那么 30 岁后,你会发现越来越容易在电影中瞥见某种同步、一些共鸣,不管是家庭、工作、婚姻、恋爱的失恋与失败,生命轨迹。

然后转眼来到了 40,罗佩嘉对这阶段的女影观众,见解精彩:“40 岁以上的人参加影展,我觉得是回归到娱乐体验,因为这时的财富分配已经很固定,愿意花钱在影展看片的人,他真的就是为了休闲娱乐。”如她所言,40 岁后的生命总有一条自己走出来的人生道路,不管是女性意识或人生观都已成型成样。受访那日,正巧是罗佩嘉的 40 岁生日,若要细细算起,正好与她相伴走过十年的女性影展,同个星座。

我却忽然想起一段,她为满足我对“选片员”一职的好奇,而与我分享了她历年选片、挑片的阶段标准:“以前的我,看到很闷很黑的片,像是一个小时一镜到底的片子,绝对非选不可,最好是挑其他影展没有的!”她回忆那时,喜欢也习惯从电影技巧为本来看片,但现在的她却变得很简单,“我只看有没有‘共鸣’,哪部片让我看哭了、回家想起了,就对了。”她认为,这是因为学会了更包容的看故事本身。

我想,这也正是时间沙漏底下,在心灵被生命由粗砾磨成细砂后,仍然存在的一种热情,更细致温柔,却又能无处不在。

一个更多元、更有厚度的#女性 样貌

谈起女性影展,无法避而不谈与切割在外的绝对是“女性主义”。当我们站在罗佩嘉明言应该是第四波的女性主义浪潮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如洋流交汇处的汹涌,盛大袭来,正如她所说:“不只是限于面对父权社会,女性主义者之间的冲突一直都在,方式也一直在变,现在连冲突也变得更多元。”

罗佩嘉和我分享一个意想不到的现象,其实许多女性及女性主义者,在面对女影播放的影片时,依然会对那直面而来的情欲暗暗皱眉,“女性非得透过情欲证明自主吗?”成为了一种对女性影展的质疑之声。但罗佩嘉却不住摇头,“我其实很惊讶于很多人看女性影展、女性电影,会认为我们总事关情欲、展现情欲,但其实这只是一种探讨的方式、影像的呈现。”她更明白的指出,难道 70 年代的“艾曼纽电影”,或是香港 90 年代的三级片,因此就成了“女性电影”吗?她的提问,正是回答:“这些电影,不也都呈现了许多女性的疯狂情欲解放?许多二十年前的港片,甚至比我们在女性影展的选片还更加大胆的处理情欲。”但在罗佩嘉的心中,女性电影不应该只意在探讨情欲的开放。(推荐阅读:【女影影评】《Xconfessions》在情欲世界里,不要穷得只剩一根勃起阳具

“去探讨女人应该解放情欲这件事,对我来说已经落伍了,女性电影中如果出现情欲的镜头,是因为这就是自然的事,它不过是在展现每一个生命里都可能发生的情况。”

当情欲后退成为自然,影展能关注与处理的更加多元,罗佩嘉以“LGBT”为一个新的关注重点,或许有人会对酷儿、同志、跨性别、双性是否都能出现在“女性影展”存疑。但她认为,不管是跨性、双性或阴阳人,他们都在性别角色这块琢磨,有想当女生的、不想当女生的、还有被迫或想要逃离女生身份的。她直视着我说道:“像我与妳生而是女性,也想当女性,所以我们很 safe,可是当性别成了其他族群困难的选择时,这时‘女性’的概念,就可以被讨论。”

什么是女性、女性扮演的角色样貌、刻板印象是如何?罗佩嘉所关注的“女性”更多元、更有厚度。正如她所说:“在我从事影展后,接触到许多跨性别、双性恋的朋友,我才知道有时候他们‘想像的女生’,比真实女生的模样更迷人。”因此,她更加笃定应该把所有对“女性”的讨论包罗收齐,让世人都拥有对“女性”模样的表述之权。

于是酷儿、双性、跨性别,当然都与女性有关,因为它们终会围绕着女性身分的讨论。藉由影展的多元复调特性,我看见台湾女影突破传统的“定位女性”道路,来到了“自由定义”与“自我认可”女性一词的时代。新时代与新女性,不再只是雾中风景,是时候为这话题升等、打星,于是罗佩嘉将多元族群全都纳进影展,一起作答“想不想”成为与“该怎么”成为女性这道题目。女性不再只是上下引号内的名词,更是一个 Hashtag,#女性,让更多声音一起加入讨论。

欢迎光临女影沙龙!

女影总办在每年的秋天,罗佩嘉以一场“集体发疯的盛事”打趣形容着。她认为,影展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它好比“沙龙”一般能引人聚集讨论,那样的氛围是一件很棒的事。也像是一个充电站、夏令营,她举例:“可能一年中有五十一个礼拜,你都不会关注女性议题,但十月时只需要给自己一周,去影展吸取一年的养分,看看这一年世界上女性的浪潮来到哪里,这也是影展很重要的一个功能。”

选片人出身的罗佩嘉,对于自己的挑片口味,也有一套标准:“我承认我策展中的许多影片,并不容易看懂,但即使你不够瞭解电影美学,一定还是能被它瞬间攫住心魂,就像台语说的‘ㄉㄧㄠˊ住’。”她也大方公布,今年影展沙龙里的私房选片清单。

第一部是《女酒鬼的肖像》,它讲述一个时髦的柏林女酒鬼,不断在电影中与其他游民、女性交谈的过程。但罗佩嘉也把话说在前头,影片弥漫着一种“喝茫”的疯癫状态,但确实会令人感受到很强大的女性力量在其中。而《我的二十世纪》,则是她心中偏好的魔幻写实风格,虽然是 1989 年的老片,却极具希区考克或柏格曼那种既前卫又怪咖的风格。罗佩嘉也相当推荐《迷雾丛林》,这部希腊导演拍摄以巴西跨性别者为主角的影片,她敢保证:“这部电影的语言性非常漂亮,从音乐铺陈、语言节奏,全都浑然天成。”

女影作为一个从女性出发的全方位影展,它同时也几乎齐备了不同类型的影片,从纪录片到动画、短片和歌舞片、剧情长片,一应皆有。罗佩嘉当然有其用意,她认为这传达出了不一样的张力,由不同类型的片,观看同一议题更有趣。她以今年一部动画短片的天马行空为例,这部《蒂蒂有话说》,是以女性阴蒂为主角的故事,她笑称:“如果不是动画片,大概没有一部片可以拍出阴蒂在讲话这件事。”于是,不论是长片的深刻、短片的一针见血,或纪录片才能传递的真实感,她认为全都珍贵。(推荐阅读:【图辑】阴部重新出道计画:你看过自己的私密处吗?

从女性电影的诞生,到台湾女影行过了四分之一个世纪,是否为女人拿到了麦克风、掌握了话语权?罗佩嘉选择语带保留:“话语权可能还是只存在同温层中,但在那之外,我们能否改变现有的生态?我还是会努力将所有运动、活动,视为改变的一环。应该思考的是,当有一天我们终于拿到话语权之后,各方的响应与配套机制。”

或许,罗佩嘉与同行者们心神凝聚出的“台湾女性影展”,也早早给了我们一个指向。Women Make Waves,让我们继续弄潮儿,拍浪而去往不远的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