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剧场妈妈”专栏的育儿心得分享,谢淑靖这次想说,一味地强行制止爆炸性反应,可能只会使孩子们开始压抑、扭曲自己的情绪。

图|来源

小儿最近刚满四岁半,语言发展一直有点迟的他,也慢慢补足了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词汇,虽然常常会倒装句,能使用的情绪的形容词也不是太多,一般状况爸妈还都能理解,但是在最近两个星期,他却开始用“尖叫”跟“摔东西”来表达他的愤怒,让我跟他爸爸都自我怀疑了起来,他的举动是否正应证了“被宠坏的孩子”的四大症状之一?

有一回,我们一家从台东旅游返家,将近五个小时的车程,下了火车在到捷运的这后一程,他站着抓住竿子,无预警地大叫,我想过去安抚他,反而被他推开。旁边两位好心的小姐,在下一站下车前有意无意的叨念出来:“这小孩好凶,竟然还打妈妈!”捷运车厢中其他的旅客,虽然没有说话,大概心中也是默默同意,因为他们都带着有点责备却又同情的眼光看着我。

下了车,换我怒气未消,不想跟儿子说话,老公倒是把儿子带到一旁,轻声慢慢地问他“为什么大叫?”“为什么要打妈妈呢?”“你这样在捷运大叫会影响其他人,妈妈被你打他也很不开心啊!”“你现在很紧张吗?看着我,为什么打妈妈呢?”儿子一直不敢抬起头来,刚刚霸道的怒火,现在转为懊恼、羞涩、自责的神情,也是令人感到怜惜。

后来爸爸终于问出来儿子生气的原因“原来,因为你累了呀!!”我们这才松了一口气,一般大人坐这么久的车都难免不舒服,何况是一个小孩,而且非亲子车厢,根本没有什么孩子活动玩耍跳跳叫叫的空间,闷了这么长一段时间,他终于是无计可施的用尖叫跟挥舞拳头来释放心中的郁闷,但我当下在那样的环境中,却只想阻止他,因为怕他这样的行为,会招来路人片面的评断,那就是“被宠坏”、“没家教”。

图|来源

后续,我又自我反省了一下,想着“他爆炸式的愤怒是不是跟我大人的情绪有关?”。前一阵子剧场工作繁重,许多事情进行的又不是很顺利,演出好不容易结束,却又有很多负评让心情相当不快。我回头想,是不是自己也没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无意当中,用了不好的方式在沟通。于是进入到孩子眼中,他一边希望我能多关注他,一方面却又无法动摇我的负面状态,于是转换成这样的方式来宣泄──尖叫、摔东西,像是一面镜子一样,呈现了我内在的黑暗。于此同时,也因为我的作品上了剧场有名的腹黑版面,被匿名的观众/剧场人喝倒采,甚至用许多奇怪的形容词来嘲讽这出戏,所有期间的挣扎或努力好像也因着这些匿名的负评而化为乌有,心中自然不是滋味。但老公却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

他说“你想,什么样的人需要匿名去写不负责的评论?他为什么不能直接告诉你?私讯你或是写观众意见调查表也可以啊。”其实想想也是,需要匿名怒吼,因为他心中不满,但是又不想破坏关系或当面得罪人,于是便将情绪的垃圾大量倾到在这“去个人化”的匿名网站。原本作品有好有坏,对戏批评指教,也是无可厚非,但以网路匿名方式进行,掩盖了人原本的“社群关系”,就有很多“非社会化”的行为产生。留言从原本的愤愤不平、酸言酸语,后来也衍生出无端谩骂、恶意造谣跟互相攻讦等恶现象。原本想把业界环境中见不得光的部分,让人看见,但演变到后来,不只环境没改善,还变得人人自危,不确定身边的人是敌是友。

于是我发现,自小到大,不管是还不会言语的孩子到了已经成为大人的我们,真的学会了善意而有效的沟通了吗?是否我们选择的表达方式跟孩子的尖叫一样,其实并不会改善现状,还只会遭来另一种武断的对待与判断。于是我们不想真正地沟通与讨论,我们看待对方的层次停留在“主观印象”,我透过匿名的怒吼或是孩童的尖叫,来“单方面”的表达我们的不满。

是什么让我们对“双向沟通”产生阴影,让“正向沟通”产生阻隔?是因为父母亲权威的形象与不平等的阶级,造成沟通的断裂吗?还是工作中/生活中也存在着这样隐形的墙与鸿沟,权力被少部分人掌握,资源的分配不公也让人变得要在这样的环境下,阳奉阴违的生活。在尖叫与匿名的怒吼以先,一定存在着某种压抑造成的沉默,而沉默的起因,是因为自己正常音量的声音无法被听见,于是尖叫成了一种手段,匿名的黑特成了一种扩音,为了让那平日无法被传递的,累积已久的情绪,最后用最暴力最具破坏性的方式被听见。

延伸阅读:新闻主播的霸凌课题:管不了别人的嘴,但能为自己活下来!

但,纾解了心头郁闷之后呢?日子要不要继续?关系要不要继续?

身为妈妈之后,我常让自己“多等一分钟”。我若现在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孩子的问题,以权威的方式出发,或许可收立即效果,当孩子尖叫换来大人责骂,一瞬间孩子闭嘴换来世界安详,那隐藏在背后的原因谁来探问?孩子受了什么委屈,因为什么原因要这样引起大人注意?如果当下我只在意外人的目光,怕身为妈妈的自己被评价,觉得立即让孩子闭嘴就是展现大人权威跟家教的方法,未来,他会不会就成为一个不敢当面表达意见,只敢背后匿名放话或八卦之人?因为他知道,当面冲突的下场不会造成任何沟通的后续,只会招来冷落与责骂。

图|来源

于是孩子或是未来的孩子,变成一个阳奉阴违的两面人,因为他的某些情绪在儿时便被截断,被定义为“不被接纳之物”。于是情绪产生了障碍与变形,所以无法自由自在的表达,甚或需要隐遁到黑暗之中,形成平常绝不曝光的“另外一面”。这绝对是身为大人/国家的权威,在孩子成长过程过度使用所造成的,究竟我们可不可能营造一个环境,让孩子可以表达他的“负面情绪”或是“相左的意见”,并依旧赋予尊重与接纳呢?毕竟好与坏,正面与负面,优点与缺点,都是生而为人的一部分,家庭社会都只赞扬好行为,那不被接纳的那部份自己,又该何去何从?

于是,当孩子在你的面前愤怒、哭泣、调皮,请不要第一时间将他们禁止,因为这份心情无法现在传递到你的手中,他会在心里放上十几二十年,然后变形扭曲后转嫁在其他的人身上。然而那时他已经根本找不回,情绪跟心都还完整的那个自己,因为他已长大,懂得隐藏、懂得自保,懂得拿出最好的一面接受评比,而藏起不好的那一面,只在爱人或陌生人的面前泼洒,而看见黑暗面的人,不免惊讶光与影的对比,竟是如此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