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后渴望掌控人生的孩子,面对父母的关爱与牵挂该如何与之沟通,追寻自己的理想?

那天在北京与一个北漂的女孩小夏吃饭,她一个人离开家乡到北京打拼,听到她自从德国学校毕业后,找到第一份工作时,特别为她开心,我们就那一顿饭很快地彼此叙旧。

还记得刚认识她,她充满焦虑,告诉我原本刚大学毕业时,已经找到银行稳定的工作,但她一直有个留学梦,就跟父母争取去德国留学,但回到大陆开始找工作时,却没有觉得自己更有竞争力,年纪也到了 25 岁,又开始有家乡催婚的压力,搞得她面试时又担忧又无力。

今年再见她,她已经找了一份中央企业稳定的工作,也有了很好的发展机会,并且在半年前也交了男朋友,照理说是个让人很放心的女孩了,但她却告诉我,她爸爸有担心不完的事,搞得她好心烦。

推荐阅读:矛盾的情感是常态!我们为何与父母成了精神上的陌生人

她说:“一开始我爸就跟我说这中央企业的工作稳定有保障,我自己也觉得不错,就听了划进来了,但他现在不时就会问我:‘妳真的喜欢这工作吗?’,我就告诉他:‘我说了真的就是真的’,但他老不相信。他原本还给我压了日期希望我今年三月时可以找好工作交到朋友,我现在都做到了,但他觉得好像没事管了,每次打电话来都跟我问很多工作上的细节,我就觉得没必要跟他交代这么多,因为说了他就开始用他的经验告诉我怎么做比较好,说他的经验总是比较多,要我听他的⋯⋯”


图片|来源

我说:“哇!妳爸爸好需要融入你的生活啊!而且他也好需要一直教育你!”
她说:“他已经比以前好很多了,因为我一直拒绝他,但我真得感觉他一定要找一件事来担心。”
我说:“对啊,因为他很需要用担心来跟你有连结,不然他真不知道要跟他说什么。那他干嘛不找你妈呀?”
她说:“我妈才不理他!因为我爸在外地工作,他们是周末夫妻,假日两个人碰在一起都很好,平日我妈有好多活动,讲两句就挂电话了!但如果是我们三个人碰在一起他俩老就吵架了,因为我妈老觉得我爸管我太多⋯⋯”

这个故事跟我平时熟悉的情节并不一样,通常故事的版本操心较多的往往是母亲,但在小夏家中是不同的版本,却是相同的操心。

亲爱的,你家中也有个不停忧虑的爸妈吗?似乎你不管做了什么他总有得担心?一下担心你没伴侣,有了伴侣后又担心你们合不合,结了婚后又担心你们生不生孩子,生了孩子又担心你们是否二胎,再生二胎又担心你们钱够不够、房子大不大、夫妻生活融不融洽、教养够不够好、孙子成绩够不够优秀⋯⋯

然而这份担心背后,是他们知觉到与儿女的情感连结,更让他们有一份依旧拥有亲职的安全感,甚至当他们还能管孩子,又赋予他们权力感和价值感;当我们是成年子女孩被这样管束或操心时,却特别容易唤醒自己儿时不被信任的挫败感,以及不想遵循却又感觉背叛家人的罪恶感,而让成年子女一直处于两难。

这其实就是华人文化中,孩子永远是孩子,那份放大亲职与亲子关系的文化现象,让关系界限被破坏,孩子很难独立过自己的人生,父母总需要融入参与其中做决定。然而古人说得好:“儿孙自有儿孙福”,这是一句有良好界限的说法,意味着父母可以放下忧虑,也放下父母的角色,重新回归到自己身上,去专注在自己身上、活出自己的生活重心,或者回到两老的夫妻关系,规划晚年生活。

推荐阅读:与自己相处是一种能力:如何达到精神与情感的“自给自足”?


图片|来源

当父母过好自己的生活,孩子不用为了“孝顺”到了成年还必须听话去为了结婚而结婚、为了生孩子而生孩子,孩子就可以为了“渴望”去追寻、去执行、去负责、去享受人生,孩子也更有能力去爱,不论是爱伴侣、爱自己的孩子、爱父母、爱工作或是爱自己。

而小夏也因为之前跟我谈过,有了界限的意识后,理解父亲的操心并不代表自己不好,当她可以稳定地相信自己过得好也喜欢这样的生活,就可以稳稳地告诉父亲不必担心也能拉开与父亲的距离。而这份距离的拉开势必带给父亲很大的失落,却也因为失落,父亲才开始真正去思考自己想要的生活,即使还没退休,也开始规划、探索与培养新的兴趣,生活也逐渐变得充实。

所以亲爱的,成年子女与父母的相处方式势必要开始调整,小时候需要保护与引导,但成年后就需要尊重与支持,转为像是朋友的平行关系,许多在家庭中的怨怼、无奈和痛苦就能逐渐消失,爱就能够自然流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