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台湾少见的议题电影《引爆点》编剧王莉雯,听她娓娓道来电影背后的真实故事。编辑小提醒:内文涉及重要剧情,强烈建议观影后,再进行阅读。

第一幕,画面无声,沿海加工出口区远景,烟囱根根涌着白烟,机械稳定运转、秩序冷冽如常;镜头拉近,看见环保抗争运动如碎浪拍打沿岸,渺小的人在控诉,画面消音,悲伤愤懑无声撕人心肺;下一秒,巨量声音涌入,现场混乱不安,在无人注意之处,岸边一艘小船悄悄往岸上撞来,船上,颓坐着一个着火的人。


​图片来源|《引爆点》电影剧照

这是《引爆点》序幕,冰与火、结构与分子的对比:政府财团无动于衷,底层的人却踩在火里,身体已痛得烧灼起来。

《引爆点》大胆投直球,国内主流电影少谈的环保抗争、政治与社会议题,他们要谈,而且要从前线去谈,从实地访查与田野,探询冲突生成脉络。走在银幕前方,有本有据将一切热烈化成剧本的,则是内向安静的编剧王莉雯。

这不是王莉雯第一部编剧作品,她写过剧本为数不少,获得不少奖项肯定,电影还未上映,《引爆点》剧本已先获文化部优良电影剧本首奖。

编剧之外,她亦有其他身份,例如演员:担纲台湾经典黑色幽默悲喜剧电影《父后七日》戏中女主角;也例如妻子:《引爆点》即是她与导演丈夫庄景燊的共同作品。

专访当日,王莉雯穿着素雅褐色棉质上衣,提前十分钟来到女人迷乐园。一双细眼、纤瘦身材、声音轻柔,客气有礼的一个人,架构出《引爆点》多线交织、冲突悬疑场景。缜密剧本背后,是五年研究与写作筹备。

起点,只为一个朴素提问,她温柔笑:“民主政治这么多年,底层人民权益仍不断被牺牲,我们有没有改变的办法?或者至少,可不可以诚实说出亲眼所见,说出心中的疑惑?”

不擅长上街抗争的人,都做了些什么

王莉雯成长在三重,劳工家庭出身,双亲在菜市场工作,父亲做鱼丸,她从小在工厂进出,自承对中下阶层的劳动状况、无力感特别熟悉,也总想,权力高墙对面的鸡蛋那方,还可以做些什么?

“创作《引爆点》剧本那几年(2012 - 2017),台湾有好几波年轻人投入社会运动,电影界朋友也热衷于上街,我的个性比较不擅长走上街头,可是对这些议题都很关心,身为创作者,能不能透过我的工作,来讲我的一些话?”

她开始搜集资料、研究写作。参照国内众多环保抗争事件,抓出共相,写成剧本,一个虚构故事,反映几十年来仍在重复发生的复数真实。

剧本灵感,也受真实事件启发。“有天看到新闻,一个妈妈去菜市场买猪肉回家放冰箱,半夜喝水,发现猪肉竟然会发光,原来是受到细菌以及工业饲料污染。从这个想法出发问,如果猪肉会因环境污染而发光,人体又会怎么样?也会发光吗?人体与法医有关,剧本的初步构想就发展出来了。”

王莉雯笑说自己是文科出生、理科白痴,写这样庞大精密的剧本,成就感来自挑战未知、以及与科学人共事的步步验证。

“涉及人体,必须符合科学逻辑,理科白痴的我,像做了一场实验,从大胆假设‘人体是否也会因污染而发光’去找答案,做了调查、和法医讨论之后,发现人体器官确实可能因污染而发光,我们就全力让剧情脉络合乎医学逻辑。”


图片来源|《引爆点》电影剧照

不只一人之力,台湾医检警的共同投入

真实验证,说得容易,田野实作却充满挑战。全台湾仅有十几个中央法医,十几人必须解剖全国案件,非常忙碌。怎样让对方愿意协助、不浪费时间,过程紧凑。王莉雯说,这很像回去做学生,跟着医学院老师,一起做研究。

是挑战,她更说幸运,遇到的法医与检察官都正直认真,也不吝提供资料参考。例如剧中阿海嫂诈保的故事,就改编自某检察官侦破的真实案件。

“有一位太太得了癌症,家里穷,决定聘人杀自己,制造意外死亡,让老公和小孩可以拿意外保险过生活。最后检察官侦破此案,原因是监视器拍下当天夫妻俩在电梯内不寻常的亲吻,才循着案发前后通话纪录等证据,发现真相。”她叙述语气平实,听她说话,也明白《引爆点》的冷静调性从何而来。

不过,编剧可以宏观冷静,也是因为《引爆点》有台湾检调的热血投入。

《引爆点》男主角是法医,王莉雯为此走进解剖室、殡仪馆。她坦白,一开始确实心有畏惧,甚至担忧是否可能招惹灵异,然而法医告诉她,“做正直的事,就不必担心。”看着敬业两字如何体现在台湾法医身上,她用力转译成电影语言,成为吴慷仁饰演的法医,很重要的性格构成。

谁来告诉女性:妳不必完美,不必兼顾事业家庭

王莉雯在田野过程,遇见了让她印象深刻的检察官。她说,一般人想像的检察官是正经严肃的,可是这个女检身纹刺青、下班骑重机,讲话直接犀利,按自己想法生活,对象喜欢就是喜欢了,不必是旁人眼中的门当户对。这让王莉雯去想:《引爆点》的女主角,可不可以是一个坚定追求自己想望、不怕悖离传统的女性?

“我们想要创造的女主角金敏照,是有很多缺点的不完美的女人,可是她很坚持、勇敢,我想要说,只要有这个特质,就是很棒的女人,不一定要顾全家庭、留着胎儿,她可以有自己想法。”例如,片中女主角拥有事业的想望,也曾经堕胎,一般主流电影避免碰触的禁区,本片却直言不讳。


图片来源|《引爆点》电影剧照

“她作为检察官,是勇敢,但心里也有脆弱的一块,眼见环境充满罪恶,不想让小孩面对这么罪恶的世界,能不能诚实说出来?”女主角不是完美英雌,而是心里也有脆弱的、真实的人。

《引爆点》求真,同理职场女性总是面临事业家庭两头烧的处境,一个不必样样兼顾的女性作为主角典范,是对社会的温柔挑战。让女性自己决定她的追求、牺牲与取舍,这就是女主角金敏照的原型。

 

可是,为什么女主角必须死?看到电影中段,许多观众心里都讶异、也萌生疑问?

王莉雯说,她希望反应现实台湾对现况的无力感。“根据调查,台湾有七成的人不相信司法与警察,在这种心情之下,我很难创造一个完美破案、勇敢打击坏人、顺利把工厂关掉的角色,”她叹气、摇摇头,“过于理想的情况,我写不下去,我感觉那在台湾不会发生。同时,我们也希望检察官作为一个牺牲者,她的死,让观众可以痛一点,让人们看完电影,衷心希望别再有同样悲剧发生,希望以反向情感的力量,去影响观众。”

我问,有没有想过牺牲的角色不必然是女性?“痛”的效果,是否可能不透过女性的消失来营造?王莉雯提到,这出戏的法医主角是习于自我保护的,在检查官过世之后,却不再独善其身、不畏风险,起身积极动作,从漠然到行动的改变,是重要的内发力量。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期待,痛的领受,未来不必靠女性消失来实现,期待女角可以说完自己故事、可以看见她成熟之前的学习路径,不只化作养分、完整另个人的成长。也相信总有一天,电影不必再担心唯有男演员诠释,始能获得观众投射的最大公约数。

编导夫妻档,为什么不能像柯恩兄弟一样看待

《引爆点》的导演庄景燊,也是王莉雯的丈夫,两人合作多年,也开设脸书粉丝页:“王莉雯&庄景燊”。伴侣一起工作,可以既有同心协力的幸福,也可能是双倍的冲突,当然也曾遇到旁人闲言闲语:她可以这么快当电影编剧,肯定是因为老公是导演。

“一开始听,难免受伤,毕竟我是比较不服输、想证明自己的个性,我母亲也是强悍的女性,主导家里经济,在这样的家庭生活,自然认为女性本来就不需要倚靠男性,两个人本是独立的。然而不管怎么做,还是会被讲,很难每一件事都费力澄清抗辩,不如就大方说,这是编导合一的组合!”

她笑,我们就像柯恩兄弟啊!为什么兄弟合作、人人可以平等看待,夫妻就不行呢?

两人工作和生活都在ㄧ起,讲起两个人的合作模式,她的神情也有放松,“一起创作之后,确实是会针锋相对,两个人也曾经因为意见不同,吵到摔破咖啡厅的烟灰缸!”

第一部短片《爱玛的晚宴》都是两个人的第ㄧ次,她记得庄景燊当时拍了一个镜头,她很不满意,直接在片场说“你拍这什么东西,跟剧本不一样!”因为私下沟通直接,她当时不以为意,“但是两个人加入ㄧ群人,关系是不一样的。”庄景燊坦白这样的沟通使人受伤,她自己也反省,私人关系与工作关系的混淆,会导致其他夥伴不知怎么与编导组合共处。

如果要在一起、欣赏也希望和对方合作,就必须摸索解方。后来两人调整各自工作方式,在专业领域,回归一般编剧和导演的关系,“我们工作上是用 email 在沟通的,”工作相处经验,也运用到私生活沟通,产生出很可爱的民主讨论方式,“例如吃饭,两个人也会投票,找出最高交集,透过笨的方法去寻找共识!”

愈是心有热念,更要拉出冷静距离

编导两人,对《引爆点》调性的共识很一致:希望它是冷静的,拉出距离,让观众更自由地去思考。

她说,电影是一场提问,但不一定提供答案,不让观众被迫吸收。可是,难道电影没有沟通企图?

她温和地笑,坦白自己生长在保守家庭,自小家里不谈政治,也不曾第一线接触社会运动。“自己成为选民之后,也投了几次票之后,现在已经四十岁,投过满多次,各政党都投过,什么政党对台湾最好,我一直找不到答案。我对政治没那么擅长理解,可是看着不公义的事情持续发生,我们有办法可以改变这件事吗?我可不可以说出心中的疑惑?”制造说出来与讨论的空间,就是电影的意图本身。

“我的企图很简单,民主政治这么多年,选出来的人物还是这么糟。中南部的议员和民代都很糟糕。民代开工厂是真实的,政客牺牲底层人民的生存权益,国家一直在空转。我很希望可以有一些新的作法,”她停顿一下,“例如,我们可不可以选出更棒的政治人物?”她看着我,仍在真挚提问。

说出心中疑惑,认真研究,也有社会回响。绿色和平组织的人曾告诉她,剧中情节过度真实,环境污染、议员与工厂利益的关系,让电影充满既视感,更对电影有了期待,希望可以透过《引爆点》,让人们看见环保政治的当前困境。

“透过电影,是提出一个问题,掀开来,希望让大家讨论,不要若无其事,如果有讨论,就很满足了。然而,电影也是娱乐,也希望大家觉得这是一个好看的故事,能带着感动离开电影院、并且产生行动力量,让这些事情不要在台湾的土地上再发生。”

编剧对台湾社会抛出了一部电影的提问,也是邀请。你的答案会是什么?

运动不只一时一地,而是绵长代谢,有人快速行动支援,有人把思索放进身体,以工作回应改变。内向的王莉雯属于后者,急躁激情的台湾不习惯慢,可是慢,不代表没有热念,慢,也可能带着社会议题,走到下一个我们已经遗忘、已经不在乎的未来。用一场电影的时间,让我们再想一想,我们希望自己的国家、环境与社会是什么样子。

一场专访,看见行动不必以他人为模板,按着你的节奏和思索,每个人,都能够是改变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