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很简单:“期望值”。

 

举例来说,我们大概会认为加薪10%的人比加薪5%的人更快乐,但如果被加薪5%的人原本只期望3%,而被加薪10%的人却期望15%的话,那么真正感到爽的可能就是被加薪5%的这位了。

 

所以若我们以为在运动比赛中,得到金牌的必然比得到银牌的来得高兴,得到银牌的又比铜牌的来得有成就感,那可不一定了。因为很多时候,得到银牌的唯一输的一场就是金牌赛,会严重地感到自己跟金牌擦身而过而极为失落,得到铜牌的反而是在四强中曾经落败,在挫折后再次爬起来,在担心落到第四名的情形下奋力一博获得站上颁奖台的机会,反而感到高兴。

 

美国康乃尔大学的心理学者 Victoria Medvec 与 Thomas Gilovich 与托莱多大学的 Scott Madey 认为这种情形可以用“counterfactual thinking”(反事实思维)来解释,也就是人们会拿客观成就与“原本预想中应该得到的成就”来比较。为了验证这个假设,研究者拿了1992年西班牙巴塞隆纳夏季奥运的颁奖典礼影片以及比赛一结束大会宣布赢家的录影片段给大学生看,并请他们以10等分的量表来判断金银铜牌得主的神情高兴程度为何,1的话是生气,10的话则是狂喜。

 

结果咧,在比赛一结束宣布赢家的片段这部份,银牌得主的神情快乐程度平均获得4.8分,铜牌得主则是7.1分,然后在稍候的颁奖典礼上,银牌得主依旧只有4.3分,而铜牌得主则有5.7分,在统计上具有显着差异:铜牌得主看起来就是比银牌得主来得高兴。

 

2006年旧金山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 David Matsumoto 与世界柔道杂志的 Bob Willingham 也针对了2004年希腊雅典奥运的柔道比赛进行类似的研究,共搜集了来自35个国家的84名运动员在以下3个时刻的资料:比赛一结束、获授奖牌时、还有站上颁奖台上时。有趣的调查结果是,他们发现14位金牌得主中,13位在决赛结束后马上露出笑容,26位铜牌得主中也有18位在确定胜出后展开笑颜,但没有一个银牌得主在输掉决赛之后还笑得出来(这也蛮合理的)。

 

尽管不久后的颁奖典礼上,大部份(96.4%)的人站上了颁奖台还是都露出了微笑,但仔细分析他们的笑容,还是发现银牌得主的笑容比较不真诚,有点勉强。

 

如果对得奖者来说是这样,那么对于在电视机前面看转播的我们又是怎样呢?以这次奥运来说,有很多人批评台湾代表队的成绩“不如预期”,就连体委会主委都说给了选手们“钻石级”的待遇,但成绩欠佳让她很失望。但老实说,我想要问,那么多的比赛,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台湾选手的实力在哪个等级?我们了解他们接受的训练跟待遇如何吗?台湾人被媒体带动起的夺牌期望与最终结果的落差造成的失落感,该怪选手?还是只是反事实思维在作祟呢?

 

如果我们真的看清台湾体育的现况,或许其实能夺得一银一铜,台湾人就该高兴了。

 

 

看奥运,替台湾体坛加油

〉〉【难得有情伦】备战奥运!女选手的努力身影

〉〉【难得有情伦】不为人知的奥运选手幕后

〉〉【难得有情伦】运动的女人最美丽

 

 

 

图片来源:来源

文章来源: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