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恋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失落感?你曾因为失恋而改变了人格吗?透过心理学一起理解背后原因吧。

公号 ID:knowyourself2015
公号简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的泛心理学。

失恋,是双方亲密关系的结束,本质上是双方的心理边界发生了由近到远的改变 ——彼此不再如恋人般亲密,而是以朋友甚至是陌生人的方式对待对方,彼此变得相对更疏远。

失恋,也被认为是一种人们在亲密关系中会经历到的“恸失”,它与亲人离世、搬离所居住的城市等带来的丧失有类似之处(Segal, Kemp,& Smith, 2017)。

推荐阅读:男子失恋阵线|海苔熊:最闷的不是失恋,而是失恋却说不出口

失恋带来的丧失感不是单一的,它是一种多层次的、复杂的丧失。人们会在很多层面都感受到它。除了丧失了自己的恋人之外,人们还会感受到:

失去了当下生活的节奏

失去了彼此的陪伴与支持,此前因对方的存在而形成的生活习惯也被迫改变。生活可能因此陷入一时的混乱。另外,你们可能还会因为分开失去一些共同的朋友与社交圈。

有研究者说,失恋导致的这种失序感,与成瘾者失去了所依赖的物质,有相似之处。(Kelly, 2015)。恋爱中的亲密互动和成瘾物质一样,会激活大脑的奖赏系统,让人感到愉悦和兴奋,使得人们忍不住不断地寻求更多刺激(更多的亲密或者成瘾物质)。

一旦这样的刺激消失,人们会感受到强烈、令人痛苦的渴求(craving)——一种渴望却不可及的状态,就像物质成瘾者渴求毒品时的状态一样,让人陷入焦虑、烦躁、愤怒等一系列负面情绪之中。这种渴求驱使着人们不断重新寻求刺激,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在失恋了之后,仍然不断纠缠前任、想要复合的原因——这是他们潜意识里应对当下失序的生活的一种本能。

失去了原本美好的过去

有时,人们为了应对失恋造成的丧失感,会否认和抹去过去的美好部分(Segal, et al., 2017),自以为只要过去不再美好,那么分开也就可以不那么难过了。

失去了一种可能的未来

当在一段有承诺的关系,双方或多或少都会对将来有所畅想。而当恋情结束,人们不但为过去和当下哀悼,还会为不再拥有的一种可能的未来感到恸失。

失恋,是人们在生活中,最普遍遇到的创伤性事件之一。虽然它普遍,可能每个人都会遇到,但对个体来说,并非意味着失恋就是一件小事。它会在短时间内造成巨大的情感冲击和心理压力,甚至威胁到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信任和安全感(Robinson, Smith, & Segal, 2017)。

失恋刚发生不久的阶段,个体会更容易感到孤独。这不仅是因为失去了陪伴,还因为个体往往秘密地怀有“爱的客体归来”(同一个人)或“再次得到爱的客体”(另一个人)的希望。刚失去爱的客体不久,相关的情绪还很活跃,即便身边有家人朋友的陪伴也会感到孤独。

这一系列复杂的丧失和孤独感,有时会让失恋的人陷入一种莫名的空虚中——以空虚感掩盖了具体的恸失感。而这种空虚,会驱使人们转而投向另一种能消解空虚的事情中,食物、健身、性、另一段感情等等。


图片来源:《超市夜未眠》剧照

失恋会改变人格

正如我们所了解的,一个人的人格在成年之后便会越发趋于稳定,但仍然有一些生活的变故可能引发人格的改变。

PaulCosta 等人(2000)对 2274 名被试进行了持续 9 年(1988-1997)的跟踪研究。1988 年,研究者使用大五人格量表(NEO)测量了这些被试在外向性、开放性、情绪稳定性、宜人性及责任心上的得分。9 年之后,再次测量这些被试在大五人格上的得分,同时,请他们勾选这 9 年间自己的生活所发生的转折性事件(共 30 项,包括与伴侣分手(离婚)、父/母去世、朋友去世、升迁、失业、被确诊癌症等)。

其中,仅有两个转折性事件与这些人的人格的改变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相关,一件是他们在此期间遭遇失业,而另一件事就是他们在这期间与伴侣分手了。

他们发现,与伴侣分手的女性,在外向性与开放性方面有显着提升,她们变得更愿意体验新鲜事物,也更愿意主动与他人接触。而男性则在责任心的得分上有明显的下降,变得更不愿意承担责任。

研究者们都认为,作为生活中最常见的创伤性事件,失恋会对成年人的人格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在经历了失恋之后会觉得自己和从前不一样了。

每个人受失恋影响的程度会有所不同

对于有的人来说,失恋就像是生了一场病。甚至觉得哪怕有一天自己痊愈了,也再不是当初的自己;而对另一些人而言,失恋却好像不过是一段旅程的结束,保存好回忆之后就又可以重新出发。

为什么会这样呢?什么样的人受失恋的影响更大呢?

  • 认为“人格是很难被改变的”的人

Howe(2016)发现,越是认为人格是固定不变的人,越有可能被失恋之后自己的变化所惊吓,进而做出过度的反应;相反,认为人格总是在不断变化的人,则更能接纳自己的改变,也更不容易受到失恋的影响。

推荐阅读:一首诗一种失恋|鲸向海与男子失恋:离开妳后,忧郁无法痊愈

比如,一个善于社交的人,在失恋之后变得较少与人往来。此时,认为人格是固定的人,会因为自己的改变而感到十分害怕。他们很难相信,这种当下感受到的变化只是暂时的,也很难理解人格的这种波动是正常的。他们也会认为失恋威胁到了自己的本质——“我已经不是原来的我了”。而这种认知会加重失恋丧失的痛苦,痛苦和恐惧本身真的加重了失恋对他们的影响。甚至真的变成更内向的人。

而认为人格总是会不断变化的人,则更能够把失恋后自己的改变,看成自然而然的事,不太着眼于认为失恋的后果很严重,这种认知反而会让他们的痛苦感更轻。

  • 认为“自己不够好”的人

低自尊感或低自我关怀(self-compassion)的人,总是倾向于把失恋归结于自己的不足 ——“是我 xx 地方没做好,所以他才和我分手的”。他们也更容易感到内疚,即便是对方提出分手的。

他们除了感到前文提到的多层次的丧失感,还会感到自我价值的受挫。

不仅如此,他们也更容易出现“情感预测偏误”(affective forecastingerror),也就是说,他们有更大的可能高估自己的痛苦,以及走出这种痛苦所需要花费的时间(Wilson& Gilbert, 2003 )。而这一点,也会成为他们自我责备的理由,让他们陷入“一点失恋你都处理不好”的焦虑中。

  • 认为“失恋对自己打击很大”的人

同样是 PaulCosta(2000)等人的研究,他们发现,人格改变并不取决于所经历的生活变故本身,而是人们如何看待这些事件。比如经历分手的人,那些越是认为失恋对自己的打击很大的人,人格越可能因失恋发生改变。

  • 经历“逃避式分手”的人

“逃避式分手”指的是一方在告知对方“我们分手了”之后就立刻消失,或者一言不发地消失,又或者用拙劣的、显然不是真实的藉口来解释分手的原因。比起开诚布公的分手,逃避式分手的经历给人造成的负面感受会维持更久。因为被分手的一方会感到受到了欺骗、不公正对待、或有无法摆脱的疑惑。


图片|来源

如何更好地应对失恋呢?

你可能会经历一些情绪上的起伏,这是正常的。允许并接纳自己的伤心难过,给自己足够多的时间。每个人的难过都不会有固定的期限,而比期限更重要的是不去否认难过的存在,但相信,生活也能够在难过的同时继续。

照顾好自己,保证足够的睡眠、健康的饮食,也可以适当地锻炼,避免过量饮酒。主动去联系一下能够给予你情感支持的家人、朋友,增加自己与他们相处的时间。你也可以试着去探索新的或旧的爱好,找到那个没有前任在身边时的自己。这都能帮你应对失恋后凸显的孤独感。在需要的时候,你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支持。

对于前任,你需要接纳你们之间全新的边界,不要干涉对方的新恋情。其次你需要意识到,你“对失恋事件的主观认知”会影响你的应对。

比如,你需要了解,人格不是生来注定、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个体的成熟、从环境中的学习、重大生命事件等发生变化。当你发现自己与过去有些不同,不用恐慌,或者觉得某个负向事件“彻底”改变了你。因为事实不会是这样的。你始终在变化中,也永远是可变的,没有哪件事可以一下子就决定你全部的人格、命运。

推荐阅读:克服失恋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克服

此外,你要学着对自己宽容以待。需要指出,对自己宽容,绝不意味着不承认自己的问题,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别人身上。它是指,更客观、更全面地看待双方的责任与问题。其中,在勇敢地面对了自己的不足后,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不纠结于过去的错误,而相信因为有了这样的反思,自己会成长。

“每一段痛彻心扉的付出,都是珍贵的礼物”,希望你在这且行且失去的人生路上,会悲伤也会成长。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