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社群玩得不亦乐乎的撩人/拒绝金句,你怎么看?

上周,脸书动态被各种撩妹金句洗版,从蔡伦、爱因斯坦、爱迪生、孔融到莎氏比亚的撩妹语录,大家在社群上玩得不亦乐乎。

同时,也有人隐约感觉不太对劲但没说出口。这些人或许担心自己太敏感,怕说出来是“连玩笑都开不起”,或不想破坏大家兴致。

我也是那其中一个人。其后在网上看见其他夥伴分别说出感想,发现自己的感受是重要的、被接纳的、值得分享的。

不过坦白说,收到撩妹金句的第一时间,我是很开心的,后来则在不同的情境,经历了不同情绪,包括疑惑、惊讶、不舒服、沈默。

感受变化之多,使我自己感到讶异,回顾自己情绪过程,我发现,承认并说出这些含糊不清的感受,其实能够帮我们厘清社会整体的性别预设、以及权力分布问题。

被撩,可以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初次被金句撩,我感到开心的原因很简单。上周四,我的心情莫名低落,便在座位上闷头赶稿。

女人迷是会关注夥伴状态的环境,即使什么都没说,也有夥伴感应到我散发的沈重气息。通讯软体叮咚,送来了一张马丁路德的撩人语录。


图片来源|网路

收到这张图,一边疑惑“马丁路德真有讲过这句话?”,但也真心笑了。我感受到被爱,知道夥伴正试图让我的心情轻盈一点,以有点搞笑、有点笨拙的方式,送来一个表达关爱的搞笑语录。那样的心意本身是很棒的,心情也瞬间明亮起来。

其后,撩妹语录开始大量流行。在马丁路德那张图之外,开始在脸书上看到了更多撩妹金句创作。然后渐渐感觉不太对劲。以这张孔融让梨的撩妹图为例。


图片来源|网路

这张图让我很快皱起眉头,首先是疑问“我难道可以被当作梨子?”,接着又想,“人岂是你说让就让、说不让就不让?”六月份曾做亲密关系暴力研究,我也直觉联想,这个版本的孔融成为亲密关系暴力加害者的可能性。

当一系列撩妹模仿样本愈来愈多,觉得不对劲的原因,也逐渐清晰。

这些撩妹金句少了什么?

这一系列的撩妹金句图,都存在单一片面的预设值:异性恋、男主动女被动。

以孔融来说,孔融可不可以其实想撩弟/哥?作为一个主动的女性,有没有女性名人的撩人语录,可以当作女性的参考范本?

同时之间,被撩者消失了。“撩”构不构成“撩”,其实不是撩的人说了算,而是被撩的人说了算。一直撩一直撩,不管不问对方感受,很可能会构成骚扰。毕竟,调情不是单方向的活动,而是双向的。如果有互撩、对话式的语录,该有多好。

另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是,撩妹如果失败了,怎么办?

事实上,异男怕撩妹失败,我们可以理解,付出心力追求失败,是很挫折的事。这也是为什么八月份女人迷月主题,将聚焦讨论被拒绝、失恋的心情。

然而你知道吗?异女其实也可能害怕异男感到挫败。

在一个追求情境里,异女可能会走过以下思考路径:

A. 如果明确拒绝对方追求,有没有可能
一、遭到取笑——啊妳干嘛当真,我只是开玩笑的,不要自作多情。
二、遭到暴力对待——我已经付出这么多,妳不可以不接受!
三、遭到荡妇羞辱——啊妳先前一直没有明确拒绝啊,不喜欢还不早讲?妳是不是跟很多人都这样?是不是喜欢操控男性?

B. 如果拒绝得不够明确,对方会不会一再使用同样方式与我互动?

于是,许多女性总隐隐约约感受到一种压力,感觉自己必须维护对方自尊,感觉自己必须为对方的感受负责,好让自己能够在追求文化中,安全退场。

上半年的亲密关系暴力案件(俗称情杀案)新闻留言下方,往往有网友对女性遭遇感到惋惜的“如果___就好了”的句型。“如果她懂得察言观色,悲剧就不会发生了。”“如果她不要明确拒绝,或许现在还活着。”这些说法有惋惜之意,却也把责任默默放到受害者一端。

在一般追求情况,女性必须知道如何有礼、委婉的回应或拒绝;在可能产生冲突的追求情境(求复合、求不分手),女性则要知道如何不让对方受伤。然而关系转换,必然有伤,我们的社会期待女性为男性被拒的感受负责?然而是否曾以相同标准,要求男性为女性感受着想呢?女性有没有一个,说出不舒服,她的感受会被重视的环境?

可安心拒绝、表达异议的话语环境

当整个社群网络陷入“撩”的语境,有些人感到压力、无法说出口的原因,不全是“撩”所带来的不适,而是整个场景之中,权力分布不均衡,造成的不适。

当语录几乎都以异性恋男性角度出发,当他们放松没有顾忌地诉说如何撩妹,有些人感到不适,可能是因为她/他在其中感受到微妙的不平等。例如,“我能和这些男性一样,也大胆超译女性名人的语录去撩男/撩人吗?”“我说不好笑/不舒服,是否会被视为不懂情趣?(感受被否定)”

自认不舒服的感受,可能遭社会忽视、嘲笑、否定,同样也显示在调情或开性别玩笑的场景中,权力关系往往是不等的——“你不能不笑”。

女性不笑,是不解风情。男性不笑,则可能被认为没有男子气概。这是一个尴尬的状态,少有人敢指出——这个笑话不好笑、这个调情没撩到、这个国王没穿衣。

事实上,不只是“撩”这个话题值得讨论,几乎所有话题我们都必须注意,自己是在用什么方式讨论它、与你讨论的对象是谁、你们原本的关系是什么。

这也是我与撩妹金句初接触,感觉开心且温馨的根本原因。开心,是因为我本来就和这位夥伴感情不错,因我知道这是对方表达关爱的方式。

撩妹金句使用的情境,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使用者的起心动念、两人原本的互动模式,都会影响讯息如何被接收与解读。同样的金句,如果是网路陌生人送来,我的反应绝对不是温馨,而是惊恐了。

被撩到,就表示我缺少性别意识吗?

所以,撩不撩得成,其实,话语本身不是最重要的——让对方感觉到你重视他的感受、你的起心动念与意图,是更重要也更有效的。基于对彼此的认识,在既有互动关系之中,打造出让对方觉得安心也小鹿乱撞的氛围,才是“撩”的精髓。

最后,还是感谢各位制作撩妹语录的网友们,如果不是这场“撩妹”社群游戏,我们大概也不会仔细去看撩的情境可能产生的状况。关于如何撩,总是可以再进步,不是吗?同时激荡出拒绝的、反撩的语录,也都是具有创意和性别意识的社群对话创作。


图片来源|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脸书


图片来源|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脸书


图片来源|陈宏儒谘商心理师

同时,也想向所有一样敏感害羞的人说说话:其实,微观我们自身感受,仔细拆解,会看见你的情绪如何反映了社会框架、话语权力、以及女性主义降落在“我”这个个体,与社会发生的化学作用。

带着女性主义的理论和养分上路,当女性主义者成为我们众多的身份之一,当我们在人生路上与各种情境交手,当这一具具乘载女性主义的肉身穿越社会,总是有快乐、有疑惑、也有闷痛。可是这一切仍很值得,向着其他前辈夥伴学习,也向着自己的情绪学习,从不否认自己的感受开始。

向着自己的感受进行觉察,或者在被拒绝以后更懂得体察对方心意,都是很值得珍惜的经验,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