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找到驱使自己的方法,得先知道为何而努力!理解心理学的目标理论,让你的心动起来──找出动机,才能达到目标

行为背后的动机往往耐人寻味,这一讲,我们将运用“目标理论”分析行为背后,是希望做好、做满?还是一心想表现给他人看?不同的动机,会导致不同的行为,导致不同的结果,学会分析框架之后,面对未来的各种选择,也许会更清楚。

前一阵子去士林逛街,在夜市附近发现某家店大排长龙,客人沿着马路排了上百公尺,他们不是在排队等小吃,而是等着抢购限量球鞋。如果你访问排队的人,为什么会愿意为了一双鞋等这么久,排这么长的队?他们可能会给你各种不同的答案:

“这是 Yeezy Boost 350 V2 啊!说不定运气好还能抢到 Blue Tint 款式呢!”
“我老公快过生日了,我知道他一定会很喜欢,想给他一个惊喜!”

“我就是个球鞋控啊,这最新的限量款,穿在脚上就觉得走路有风!”

“转手卖立刻赚啊!”

“我看到大家都在排队,应该东西还不错吧!”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动机,有些我们可以理解,有些可能会让我们内心翻个白眼──“蛤!这是你愿意站在太阳底下 3 个多小时的原因?有没有搞错?”

买鞋子是一个下午的事,但谈到人生规划,动机更是不能小觑啊。人生不是只有被动等着事情临头,我们也要主动争取、设计、实践我们要的生活,是吧?那内心的驱动程式又是什么呢?努力的动机又是什么呢?(推荐阅读:【张玮轩行笔】让渴望,驱动你抵达想要的生活

我们来谈谈心态与动机如何影响我们的主动选择。


图片|来源

人的动机很复杂,以前,很多人想学医,多少成分是因为乐于救人?多少是为了高薪和社会地位?现在许多年轻人想创业,多少是为了使命和愿景?多少是为了发财?多少是因为向往新创团队的 lifestyle,想要自己当老板,不再听人使唤?

也许,我们内心的动机,连自己都搞不清楚;但我必须说,做重大的人生决定前,最好扪心自问:Why am I doing this⋯“我这么做,究竟是为了什么?”

请你尽可能诚实地回答这个问题,如果你对自己都不愿意说实话,那有一天,当你变得连自己都不认识的时候,也就不要觉得奇怪。

心理学的“目标理论”(Goal Theory)将人们的动机用两条轴线来定位,我们来试试看:请你在一张纸上,画两条对角的直线。在一条线的左右两段,写上“自我”跟“任务”;在另一条线的上下两段,写上“趋近”和“回避”。

第一条轴线“任务 vs. 自我”:在“任务”的极端,一个人的动机纯粹是因为对事情感到热衷,或是为了他所服务的对象,而不考虑到自己;在“自我”的极端,动机则完全自私,所做的事情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

第二条轴线“趋近 vs. 回避”:“趋近”是比较主动积极的行为,例如为了完成学位而去报名课程;但并不是所有的动机都是积极的,我们可能跟着排队因为“不想错过机会”,也可能为了“不要落伍”而去逼自己学一个新的技能,这些就算是“回避”的动机。

于是,我们可以把各种行为和动机放在这两条轴线之间,看看是偏在哪个象限。你也可以试试看,回想最近做过的一些事情,你做决定当下的考量是为了自己好,还是为了做好某件事?你的决定是为了趋近理想目标,还是为了避免担心的事情发生?

想必每一个决定都是复杂的,可能有一部分为的是自己,又有一部分是为了做好事情,但扪心自问,还是有“偏向”某一边吧?你可以在纸上按照这两个轴线来“定位”你过去的这些决定,然后再来看看是否多半落在某一个象限中。

接下来,我们来认识这些象限组合。

“任务─趋近”(Task-Approach),这样的动机会让人为了精通某件事而主动练习,并重复尝试,能够彻底做好一件事,本身就是动力;教育学者认为,学生在这种状态下求学的效果最好。如果你的动机多半都在这个象限里,那你的心态应该比较积极上进。Good for you!

“任务─回避”(Task-Avoidance),代表一个人会意识到为了做好某件事,为了完成一个任务,而必须割舍其他不相干或让自己分心的事情。如果你的动机多半在这里,那你可能觉得自己平常要很努力才能达成目标,也可能会比较常感受到压力,自律是好的,不过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我们也要灵活拿捏,不要让自己因为执着在某个目标上,错失了眼前其他的好机会。

“自我─趋近”(Ego-Approach),这类的动机,会让人选择去做一些出锋头、炫耀的事情,它可以是很强的动机,而动力来自于渴望建立自己的地位,或是为了好强心,如果你做事情的动机多半落在这里,可能会觉得自己有时候很有活力,但少了掌声和舞台,或是别人监督时就会兴趣缺缺。也请小心自己的言行,不要因为争锋头而在无形中伤害了别人。

“自我─回避”(Ego-Avoidance),这就是当人为了要维持一个好形象,而去避免挑战,或选择比较不会让自己出糗的机会,如果你的动机多半在这个象限里的话,会比较可能感到“卡卡的”,有种伸展不开的感觉,思想和行为也比较容易消极,这时候,你可能要问自己是否太执着于完美的标准,反而不敢去挑战梦想,不愿面对挫败?

用这张图来检视自己的生活、归纳内心的动机,可以从中洞察自己的心态。举例来说,如果你发现最近做的许多事情都落在“自我─回避”这个象限中,或许要问自己:是否外界的一些压力,让我感到信心不足?我是否为了要保护自己,而回避了该做的沟通,现在,是不是该为“对”的事情发表真心意见?

推荐阅读:专访田馥甄:“我想做更好的自己,追求完整而非完美”

我们在决策、学习时,必须深入了解自己:为什么我会做某些事情;又是为什么不去做其他的事情呢?

人生不是非黑即白,我们做事本来就有很复杂的考量,有时候自私一点,有时候大爱一些;我们的动机也可能会随着年龄和生活历练而改变。就像有些人年轻时非常自私自傲,后来有了戏剧性的转折而“开悟”,随之投入善事,个性和为人都有了 180 度的转变;有些人一开始很善良,但因为某些遭遇而变得愤世,在任何一个当下,孰是孰非从来不是绝对。

你我都是一个正在自我塑造的未完成品。

我相信,人是会改变、会成长的,而自我实践和力求进步也是人的基本需求。我们不需要为过去感到愧疚,而是要对当下好奇一点,诚实面对自己,搞清楚内心的动机,你会发现生活“顺”很多。


图片|来源

Action 行动练习

你是属于什么样的心态?

接下来,我想邀请你完成一份心理测验,结束时你会得到一个分数,做完测验后,我将告诉你分数所代表的意义。

测试你的心态思维

透过以下几个小问题,请以直觉勾选,没有正确答案,只需诚实面对自己的内心。

1. 你天生就具备一定的智力和天分。

是的   可能吧   不是的

2. 智力可增加或减弱,取决于你有没有花时间去活动你的大脑。

是的   可能吧   不是的

3. 你可以学习新的东西,但无法改变你天生具备的才能。

是的   可能吧   不是的

4. 学习新东西的过程可以增进你的智力。

是的   可能吧   不是的

5. 天赋与才能是你先天具备的,不是透过后天培养的。

是的   可能吧   不是的

6. 如果你持续练习一项技能够久的话,你就能培养出属于这项技能的天分与才能。

是的   可能吧   不是的

7. 人们会精通某项技能,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天生就对这项技能有天赋。

是的   可能吧   不是的

8. 人们会精通某项技能,是因为他们花很多时间去练习,不论天赋高低都是如此。

是的   可能吧   不是的

写下你的分数

____________分

计分方式:

第一题:选 1 得 0 分,2 得 1 分,3 得 2 分

第二题:选 1 得 2 分,2 得 1 分,3 得 0 分

第三题:选 1 得 0 分,2 得 1 分,3 得 2 分

第四题:选 1 得 2 分,2 得 1 分,3 得 0 分

第五题:选 1 得 0 分,2 得 1 分,3 得 2 分

第六题:选 1 得 2 分,2 得 1 分,3 得 0 分

第七题:选 1 得 0 分,2 得 1 分,3 得 2 分

第八题:选 1 得 2 分,2 得 1 分,3 得 0 分

总共 16 分,8 分以上是成长型心态,以下是定型心态。

你拿到几分呢?如果你拿到的分数高于8分,那代表你偏向“成长型心态”;如果你拿到的分数是低于 8 分的话,那你则是偏向“定型心态”。

根据史丹佛大学心理系教授卡萝・杜维克(Carol Dweck)的“内隐智力理论”(Implicit Theory of Intelligence),人的动力会受到自己对于“智力”本身成见的影响,这会导致两种不同的心态产生,也有截然不同的思维 。

拥有“固定型心态”的人,比较关注于自我,出于保护自我,他们易于躲避挑战,他们认为:所谓的特质(例如智力)是与生俱来的,也是难以改变的,而这些特质会与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息息相关,他们在意昔日辉煌,非常喜欢“话当年”,开口就是“当年我怎样怎样、我如何如何”。

反之,“成长型心态”的人则比较关注于学习本身,他们认为,可以透过“练习”培养新能力,所以热爱学习,勇于面对挑战,对他们来说,生命是一趟充满探索的旅程,有无限的机会去精进。

仔细想一想,你有多少时候,做某些事情是为了让自己感觉良好?又有多少时候,你不去做某件事情(接受挑战),是为了避免丢脸呢?定型心态、成长型心态是“程度上的差别”,你可能在某些事情上面,偏向定型心态,而在某些事情上面,比较偏成长型心态。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要怎么去培养“成长型心态”呢?其实最简单,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去相信,并且去“尝试”与“练习”,甚至去“失败”,重点是,能够从失败中学习。

补充资料|

① Dweck. C.(2007)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Ballantine Books.

卡萝·杜维克,《心态致胜:全新成功心理学》,天下文化,201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