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过彼得潘综合症吗?心理学家形容这类人,是拒绝长大、无法承担责任的成年人。藉由了解彼得潘综合症的六个特征,看看你是不是那个舍不得长大的成年人吧!

公号 ID:knowyourself2015
公号简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的泛心理学。

“所有的孩子都会长大,除了一个人。”(All children, except one, grow up.)——这是 JMBarrie 在 1911 年的小说《彼得潘和温迪》中的第一句话。

他创造了彼得潘(Peter Pan)的形象,一个会飞的、永远都拒绝长大的男孩,之后的一百年里,人们都津津乐道于他在“永无岛”(Never land)的各种历险故事。

成为彼得潘似乎是每个人心中的梦,因为青春如此美好,我们可能都有过“不想长大”的感觉,但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长大成熟,去承担应有的责任。然而,真的还有一些人,他们固守在青春的幻想中,拒绝进入成年人的世界。他们越是长大,就越是痛苦,也会给身边的人带来痛苦。

这样的表现被称为“彼得潘综合症”,也是今天的话题。想知道你或者你的伴侣是否有“彼得潘综合症”吗?


图|作者提供

什么是彼得潘综合症?

心理学家 Dan Kiley 在 1983 年正式提出了“彼得潘综合症”的概念,它指的是“成年人没有达到情绪上的成熟”,当时 Kiley 只用这个词来指代男性,但之后的研究者认为,它同样可以指代女性,只是在男性身上更为常见(Ortega, 2007)。彼得潘综合症没有被 DSM 认为是一种精神疾病,而只是一个流行心理学的概念。

“彼得潘”是这样一群人:他们虽然已经是成年人,却还不具备应对成人世界的能力。他们无法承担成年人应有的责任,认为他人对自己的爱是理所当然,却不愿意以同样的爱回报别人 (Ortega, 2007)。

这种情绪上的不成熟往往被隐藏得很深,他们拥有自恋的外表,很多人都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名誉,但只有最亲近的人才能感受到他们的不成熟。

他们身上最为关键的特征,就是对青春的理想化和对成年世界的拒绝。因为他们认为,成人的世界充满了问题,希望能够永远停留在青春期,享受未成年人的特权。未成年人是有特权的——在还没有成年的时候,我们可以要求他人的照顾,可以不承担责任,可以做出种种情绪化的行为 (Gray, 2016)。

有一些词用来形容他们,比如 Kidult(孩子气的大人),Manolescent(还处于青春期的成年人)等。最典型的一个彼得潘综合症“患者”就是迈克尔・杰克逊,他曾公开表示自己患上了这种不想长大的“病”。


图|作者提供

“彼得潘综合症”的表现

彼得潘综合症发源于青春期。Kiley(1983)认为,有 6 个特征可以基本涵盖这一人群,他们可能只具备其中的 1 到 2 项,也有可能具备所有 6 项。其中,四个基本特征——无责任感、焦虑、孤独、性别角色冲突——往往在 12 到 18 岁时已经发展出来,而另外两个特征——自恋、沙文主义则大多在  18 到 22 岁发展出来。

推荐阅读:拒绝长大的中产阶级!妈宝男孩的彼得潘情结

他们之所以“长不大”,和家庭环境有很大的关系。Kiley 给予“彼得潘”的一个典型的家庭画像是:出生于中产/上流阶级的孩子,父母给予了比较丰富的物质,但没能给予相应的情感支持,并缺乏管教和约束。父母关系表面和平,实则虚假,母亲承担了“为孩子牺牲”的角色。

表现 1. 缺乏责任感(Irresponsibility)

“彼得潘”无法承担成人世界的责任。

孩子没有发展出责任感,和家庭中缺乏纪律有关。Kiley 认为,由于美国社会呼吁避免家长权威、给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间,因此美国家庭普遍存在缺乏纪律和管束的现象,这使得很多孩子从小就认为,纪律、规则和惩罚并不适用于他们。他们没有在恰当的时候建立起自我照顾的习惯和行为规范(在中国家庭里,溺爱也是常见现象)。

延伸阅读:懒惰、拖延、迟到!缺乏自我纪律的原因,可能是童年情感忽视

因此,有一部分人会表现出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比如房间总是乱糟糟的;在人际交往中藐视规则,比如对他人缺乏尊重、不用礼貌用语。他们希望寻找一个会照顾他们、包容他们的伴侣,但一有问题就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他们都难以接受挫折和他人的批评,在挫折面前很容易放弃。

表现 2. 焦虑(Anxiety)

在 Kiley 的谘询案例中,很多孩子都非常紧张和焦虑,缺乏安全感,这与家庭中的紧张气氛有关。他们的父母往往对婚姻和他们自己都并不满意,但很多父母会假装快乐,不去面对事实,并维持着程式化的生活和家庭和谐的幻觉。由于与父母之间缺乏情感交流,又会听到父母做出对彼此的负面评价,他能够感受到父母之间的关系是虚假的,但难以辨识出问题出在哪里。这令他们感到焦虑。

孩子会从父亲和母亲那里得到单方面的信息。其中,一种典型的情况是家庭中的一方(多为母亲)选择了为孩子“牺牲”而维持现在的生活,但她们还会不自觉地和孩子说,“你父亲不会懂得别人的感受”,“你爸爸的工作永远比家庭重要”,甚至是“你就像你爸爸一样”这样的话。

这种焦虑使他们不知道如何去和人建立亲密关系,会回避与伴侣的正面冲突,喜欢抱怨对方,却不懂得反思自己。而且,他们还容易养成逃避问题的习惯,因为他们不知道问题解决的方法。遇到棘手的问题时,他们的常见回应是避而不见,假装问题不存在,而不会去正面应对。

表现 3. 孤独(Loneliness)

在“彼得潘”一生中的大多数时间,他们都会感到非常孤独。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可能给予了物质上的支持,但往往没有给予足够的情感支持;他们也没能建立起非常亲密的、彼此信任的友情。

因此,他们需要有人一直围绕在他们身边,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有可能会不断寻求在群体中的归属感,或者疯狂参加社交活动,让自己感到并不孤单。

表现 4. 性别角色的冲突(Sex role conflict)

这一点特别针对男性。当一个男孩逐渐长大,社会会表现出对“男性特质”的强烈期待。如果想要被群体接纳,他们就需要表现出独立、坚毅、忍耐。而如果表现出脆弱、情绪化、敏感,就会被他人看不起。

而男孩在长大的过程中会经历一个冲突的时期。男孩往往不能够立刻适应成熟男性的角色,家庭作为一个缓冲地带就变得非常重要。如果家庭是一个让他信任的、可以给他支持的地方,他就能够被允许在这个缓冲地带里做出一些不符合社会期待的表现,比如脆弱和哭泣。同时,父母也会鼓励他,告诉他这种不适应是很正常的,男性并不一定要永远表现出那样的性别固化特征。

推荐阅读:“你不一定要当英雄”每个男孩,都需要一个情感教练

但如果没有得到相应的支持,他们便不能很好地度过这个阶段。(有很多同性恋男性,也是在 18 岁前后由于性取向和性别角色不符合社会期待,会遭遇同辈和家庭的拒绝,感到被伤害和孤立。)

性别角色的冲突会深刻影响男性之后的亲密关系。很多有着彼得潘综合症的成年男性,会试图把自己的这一面隐藏起来,拒绝承认自己的感受,在他人面前表现得非常坚强,表现出“大男子主义”;但在亲密关系中,却有情绪化和脆弱的极端扩大化表现。

表现 5. 自恋(narcissism)

当“彼得潘”们没有建立起自信和自我关怀,长久地处于孤独中,并没有很好地处理情绪和性别角色的冲突时,他们会从所有这些不好的感受出发,发展出自恋——对于他们来说,当他们无法在家庭和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安全感时,自恋是他们建立起的一种系统化的防御方式(Gray, 2016)。

他们会表现得过度在意自己的外表和幸福,而丝毫不考虑他人。他们习惯于贬低别人,将责任全部推到他人身上,需要他人不断地付出和取悦自己。他们活在自己的幻想中,无法和他人发展有意义的关系。

表现 6. 沙文主义(Chauvinism)

与自恋同时发展出的是沙文主义,主要指代男性,类似我们常说的“大男子主义”。由于家庭中,母亲往往是牺牲、服务的角色,比如母亲会说,“我没有什么其他的追求,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他们没能建立起对女性足够的尊重,也无法建立起平等的亲密关系,可能还会在关系中出现对女性的身体或情绪虐待。

在“彼得潘”30 岁以后,表现出的关键特征是意志消沉(Despondency) (Kiley, 1983)。他们中的许多人会逐渐意识到自己身上存在问题,但仍然很难去改变。一些人会承担起成年人的角色,比如结婚生子,但是越来越感到孤独、焦虑。


图片|来源

照顾孩子的人:你是“彼得潘”身边的“温迪”吗?

在“彼得潘综合症”现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就是陪伴在他们身边的人,这个人可能是伴侣,也有可能是父母或者其他角色。Kiley 将这样的人称为“温迪”(Wendy)。温迪也是小飞侠的故事中陪在他身边的女性角色。

推荐阅读:有一种长大的过程,叫“过度教养”

Kiley(1985)用“温迪综合症”(Wendy Syndrome)来指代在“彼得潘”身边进行不恰当的付出,和他们保持不平等关系的女性。“温迪”最核心的特征就是需要对方依赖自己。她们缺乏健康的自我认同,把安全感和自我价值建立在彼得潘对自己的依赖上,失去了主见和喜好,愿意付出一切来建立一个他人眼中“好的”自己。她们的角色很像是过度保护的母亲(Quadrio, 1982; Ortega, 2007)。

而且,“温迪”往往陷在关系中,没有意识到对方是不成熟的,并说服自己一切正常。当一个人陷入“温迪困境”(Wendy trap)时,会有以下这些表现(The Power Within Women, 2015):

1. 否认问题存在。

2. 坚信对方离不开自己。

3. 对“彼得潘”怀有强烈的依赖和占有欲。

4. 虽然过度付出,但经常抱怨和控诉。

5. Wendy 的付出可能会引发“彼得潘”的内疚,这使得彼得潘可能会按照 Wendy 的要求去做,或者采用消极回应方法,为了回避冲突而在表面上应和或道歉,进行被动攻击。但他们没有发生实质的改变,还会一次次地让“温迪”失望,而且心里很痛恨对方让他们这样做。

6. “温迪”往往会犹豫是选择牺牲还是惩罚。有的人选择默默承受;有的人会为了惩罚而惩罚,做出极端的举动,比如大手大脚地购物,拒绝性,出轨,等等。

“温迪”总是抱有幻想,认为“彼得潘”总会长大,除非彻底绝望,他们很难与彼得潘分开。在作品中,温迪最后还是离开了,她回到了人世间,结婚生子,一天天地变老。彼得潘也依然把温迪当成最重要的人,但他仍然舍不得离开永无岛,只是彼得潘每年春天都飞到人间看她一次。


图片|来源

如果你是彼得潘/温迪,该怎么办?

如果你是“温迪”,你应该:

1. 认识到问题的存在,认识到对方身上的不成熟是异常的。

2. 紧接着,你需要识别自己身上是否有 Wendy 的特质,可以对照前文检验。比如,当对方对你非常残忍时,你是否还在劝自己“我要坚持下去,直到他改变”?对方明明不懂得如何关心你,就连性也是冷冰冰的,但你还是对自己说“他是爱我的”?

3. 尝试从 Wendy 变成 tinkerbell。

(做好准备:在改变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失去对方,但这对你们双方都有好处。改变绝不是为了对方,也是为了你自己的独立、成熟和成长。)

除了温迪以外,另一种会和彼得潘发生关系的女性是 tinkerbell,也是小飞侠故事里的另一个小仙女。她们懂得健康的关系是什么样的,能够意识到对方的不成熟,但会被对方有趣的人格、生活方式和态度所吸引。她们会抱有对方会成长的希望,但如果失败,就会选择放弃希望和幻想、结束关系。

Kiley(1985)认为,一个仍然陷在“永无岛”中的彼得潘,往往会一直和 Wendy 纠缠在一起;但当他们离开那个不愿长大的世界,回到现实时,他们会愿意和 tinkerbell 分享人生。

因此,当你决心改变时,要让自己明白,没有人是真正离不开一个人的;也没有人生来就应该忍受。所以,试着去感受自己的情绪和感觉,建立起自我认同,学会表达这些感觉,并客观理性地看待你们之间的关系。

那么,如果你是彼得潘呢?

首先你要明白的是,当你需要进入成年的世界时,并没有一个真正的永无岛可以让你随时随地飞去那里。并不是你选择了逃避,问题就会消失。

而成年的世界,也没有你想像中那么可怕、充满问题。它也有很多好处,有很多未成年人体会不到的快乐。比如,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和自由,拥有自己的空间,能够为自己做决定,和彼此真正在意的人在一起,体会有孩子的乐趣,等等。只有当你真正走出自己的世界,才能感受到这些真实的快乐 (Groh, 1988)。

你可以和伴侣坦白自己的问题,让对方帮助你改变。提出了“彼得潘综合症”这个概念的心理学家 Dr. Kiley 在之后也坦承,自己曾经就是“彼得潘”。他结了好几次婚,永远都在追逐年轻的女孩,在 54 岁那年去世,晚年还写了一本书叫 Living Together,Feeling Alone。但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时间里,他的最后一任妻子担任了 tinkerbell 的角色,帮助他一起走出了“永无岛”,找到了真正的快乐(McG., 1996)。

在童话故事里,当彼得潘说自己想要永远做一个快乐的男孩时,温迪说,“你说是,那就是吧。但我觉得,那只是你最大的伪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