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视最新戏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用一篇篇故事探讨现行体制下,孩子面对期待的压力与痛苦。《孔雀》谈父母对子女的控制与冲突,点出台湾社会“阶级”仍存在,当富养小孩成向上流动的手段,故事就发生了。

本文作者|《孔雀》编剧统筹 夏康真,其他编剧为 费工怡、马千代

《孔雀》改编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私的迷思》,它探讨的是台湾私立国高中兴起的现象。原着的九篇故事中,谈的大多是父母对子女的直接控制与冲突,《私的迷思》另辟蹊径,它残忍地点出在当今台湾社会,“阶级”是存在的。当小康家庭的父母想要藉“富养小孩”向上流动时,故事就发生了。

原着中不管是母亲还是女儿,性格都很温和,通篇几乎没有发生甚么大冲突。我和编剧夥伴费工怡、马千代一边调整母女的性格,使他们的表现更鲜明,一边思考有没有可能将魔幻的元素放进这个故事中,激化角色的欲望,让角色的处境比现实所遇到的事更艰难。


图片提供|公视

我一直很喜欢原版的《格林童话》以及日本作家安房直子的一系列奇幻故事,在那里面,童话并不都美好,反而更符合现实定率――自然界惯常无情,人也会因为自己的弱点与欲望逐步走向毁灭的道路;勇敢、坚强与爱不一定能完全换来救赎,但牺牲通常可以。我觉得这样的风格非常适合《私的迷思》中这个不太富有却又有爱的家庭,但贯穿故事所需要的魔幻哽究竟是甚么呢?

推荐阅读:你的孩子不是薛西佛斯:孩子要回应的社会期待,没有终点

在一个机缘巧合下,我看到了三岛由纪夫的《孔雀》,讲述一桩离奇的孔雀命案。孔雀所代表的“华丽而无用”、“骄傲”、“百鸟之王”等意象突然浮现脑中,它唤起了我小时候的记忆!我也曾和故事中的主角一样就读私立学校,印象中校园里有个小鸟园,里面就有养孔雀。“也许我可以朝这样的方向去改编!?” 于是“设计一只能诱发人类欲望的孔雀”,这样的想法便慢慢成形。

《孔雀》的故事讲的是来自小康家庭的十六岁少女巧艺,在母亲美琪的坚持下进入私立维德中学就读,在这所充满有钱人的学校里,她始终觉得自己和同学格格不入,直到有一天,校园里养的孔雀突然对她开口,说可以实现巧艺所有的愿望,只要巧艺愿意拿“一点点的自己”来交换。美琪原本以为女儿进私校后可以从此一帆风顺航行到台大,岂料女儿却往母亲意料之外的航道前进。

藉由《孔雀》这个寓言,我们想带大家一起正视台湾的私校热潮。以 2018 年的台湾来说,国小中高年级为报考私中补习的风气已经愈来愈盛。在台中南投地区,甚至每三个国小毕业生就有一个选择读私立国中。从体制层面着眼,私校的崛起与现行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现场绝对脱不了关系。


图片提供|公视

或许大家看完后可以想想我们的公立教育到底怎么了?

然而,从微观的角度切入,我们却看到私校热潮背后两个有趣的现象:一是“选错了就毁了”,另一是“自己不会教、万事靠学校”。为什么现在的家长们会这么不相信自己和自己的孩子,只想依靠外界标准化的保证。这是一种集体焦虑吗?放下,一直是父母最大的课题。问题是何时该放下,我们才不会不放心呢?《孔雀》想跟大家一起想想上述这些问题。

推荐阅读: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大人们,也是来不及长大的孩子

我们希望各位最终能感受到《孔雀》故事里的那种幽微、美丽与残酷。希望大家能注意到阶级流动、升学主义、菁英主义、功利主义――这些社会共有的价值观,是用甚么样的方式侵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从一个拥有很多自己特色的人,最终失去自己,成为所谓的菁英份子,变成跟很多人一模一样的人。

最后希望您可以告诉我们,故事中的孔雀,对你来说,是一个甚么样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