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假性亲密关系》,你喜欢装出来的自己吗?不要害怕展露自己性格中的多重面向,这让我们活得更踏实自在。

有人问:如果大家喜欢你装出来的样子,是要继续装下去,还是做回自己?

我一直不觉得人的社会性格分为外在的面具和内在的真实自我。这种理解方式实际上阻碍了我们更好地瞭解自己。

当我们区分面具和真我的时候,似乎就是在假设面具是虚伪的、不受我们控制的、不得已而为之的,而真我就是自由的、纯真的、忠于内心的。但人性远比这样的二元对立要复杂。

首先,我不认为人的性格只有两面,我更愿意认为我们和不同的人在一起,在不同的情况下,会需要不同的表现。如果你发现自己只有两种表现,要么张扬,要么沉默,这或许是因为你的人际交往能力比较有限,透过强化一种模式而去掩饰某一方面的不足。而生活中要应对的情况和关系显然复杂得多,为了适应这种复杂性,我们理应发展出比较完善和多样化的社会性格。

推荐阅读:揭开巨大面具下的渺小自卑:心理师的自我疗愈课程


图片|来源

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可能年纪较小,阅历尚浅,所以还不能很好地把握人际关系的界限。我们和任何人交往,都需要一定程度的坦诚,只是坦诚的方面会有所不同。比如,当我和同行交流的时候,在学术上我会非常坦诚,但是不代表我需要同时把自己个人的一面表露出来。

当我和亲密好友对话时,会在情感上有更多坦诚的表露,但是我相信好友对我在思想和学术上的思考不会有特别大的兴趣。所以,对于如何与人相处的问题,我鼓励你从问“戴面具,还是做自己”,慢慢演变到问“我是否擅长洞察和适应不同的人际关系环境”。

其次,我们的性格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多样化设置”,是因为如果人的性格过于简单直白,只有一面,那么他和所有人的关系都会高度一致,而缺少疏远亲近之分。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必须把所有的人际关系进行一定的划分,我们需要和某些人更近一些,和某些人更远一些,所以我们多面化的性格,其实成了一把极好的标尺。

与人交往时,我们会向所有人展现出外在的、容易被人接受的一面。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和绝大多数人建立初步的关系。之后我们向比较喜欢和信任的人逐渐展露更深层的性格特点,结果发现有些人喜欢而有些人抗拒,这样其实就逐渐过滤掉了一些人。而随着这个过程不断进行,最终能够看到我们内在性格的人,也就成了我们生命中最为亲近和重要的夥伴。

“如果大家喜欢你装出来的样子,是要继续装下去,还是做回自己?”这个问题里隐含了两个假设。第一个假设是:你能够判断大家是否喜欢你。第二个假设是:大家无法接受你真实的样子。

关于第一个假设,或许是因为你过多地把自己在群体中的表现和收到的反馈,作为评判他人如何对待自己的依据。是的,我们都知道在人群之中如何表现能够取悦所有人,可是当你进入一对一的交往和对话时,就会发现每个人的喜好其实是非常不同的,并不存在“大家都喜欢”的东西,反而有可能发现很多人也和你一样,对于自己装出来的样子感到疲惫、虚伪和无聊。

推荐阅读:你有被讨厌的勇气吗?阿德勒心理学带给我们的六个人生小革命

因此,我总是鼓励有人际交往障碍的来访者在面对一群人的时候,不要把人群同质化,不要认为群体中的人都是完全一致的。你应该看到每个人为了被群体所接纳,都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自己的某些个性。


图片|来源

关于第二个假设,这或许说明你对于这个世界和他人有一些不信任,甚至敌对的态度。这样的态度是如何形成的?是基于现实体验,还是来自推测或想像?为什么你如此在意他人的认同?这些问题都值得思考。

再往下推一步,为什么一定要让大家喜欢你?为什么要取悦所有人,而不是接受这个世界上有人喜欢你、有人讨厌你这个事实?这使得获得他人的认可,比感到被他人理解,对你来说似乎更加重要。而事实上,大多数人的认可和少部分人的理解,哪一个更能够让你感到满足呢?

最后,我个人对于这个问题的正面回答是:人生中的关系,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我不需要刻意地伪装,来获得大量肤浅的、低品质的关系,而更愿意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来让那些无论如何都会喜欢我的人,早点在人群当中发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