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是爱情的缘故,我们才得以靠一个人这么近,足以看见自己所有的不足。专访邓惠文,听她从婚姻、伴侣、亲密关系,再谈回自己。在关系里,你想要什么,你是什么样子,很是重要。

印象里,第一次看到邓惠文的书,在我妈的书架上。我妈告诉我,那是本给她安慰的书。关于什么?关于爱情,还有我自己,她说。那是七年前的《非常关系》。

邓惠文在里头写,以结婚为前提交往,更可能造就悲剧,爱情里最大的致命伤就是一厢情愿,她不疾不徐,拆解感情常见问题。她说容我拜托你们,爱的时候,记得思考,若是要爱,不要期待轻易答案。

爱情作家倾巢而出的年头,谈爱显得很俗艳,邓惠文在市场里,却找到自己说话的位置,写了十余年有,她抗拒神回覆,她不给标准答案,速食环境里,她坚持缓慢生长,爱里没有人是神,何必打脸?她给的唯有邀请,同理的,直白的,经验的,爱不是怀疑,爱不是妒忌,爱不是真理,唯一可以确定的,爱是活生生的。

我们在女人迷乐园碰头,白色针织很衬她,黑发及肩,光照有影,像她不带预设立场,邀请我们问爱情任何问题,问呀,不要怕。

为什么我们不再期待婚姻里,能有爱情

邓惠文的新书《婚内失恋》,酝酿多年,我问这主题灵感何来,她歪过头轻声问我,“我想知道,为什么我们不再期待婚姻里有爱情?”

好问题。

初看《婚内失恋》书名,说不上来心里别扭,婚姻有所谓失恋状态吗?太多人跟我一样,说服自己,恋爱与婚姻是两个概念,从此毫无怀疑。我们替自己选择,在婚姻里面,必须放弃对爱的期待。

邓惠文着书,伸出友善的手,“如果你看书名,心里酸酸的,你曾经自我怀疑,我还想要亲密,但我和伴侣之间却没有,这就是我这本书想邀请的对象。”

临床谘商经验,让她发现进入婚姻状态后,许多人对于自己仍有爱的渴望,有咎责心态,甚至责备自己,“我在婚姻里找爱,不是太好笑了吗?”偏偏许多婚姻出状况,全是因为期待“爱情”的缘故,开不了口,只好拐着弯骂,“老公都不看我”“他不跟我讲话,是不是不在乎我?”

谘商是解结的工夫,邓惠文的话很轻,婚姻里,真是可以有爱情的。

“甚至我们该把婚姻与爱情装在同一个篮子里思考。”她手指比划,“具体的想像是,如果我们想活得像个完整的人,那么婚姻跟爱情,真的可以切割对待吗?你得问自己,你愿意过没有爱的人生吗?”

婚姻里无爱,自然有失落,有人从追剧满足,有人选择婚外恋爱,但很少人愿意回到婚姻里头,营造有爱的环境。邓惠文问,为什么不?婚姻治疗,心心念念都是对方的错,要矫正对方,邓惠文却只问一个问题,不提对方了,我们说说你。

同场加映:爱一个人像长途旅程:出发很简单,持续走需要勇气与谦逊

你呢,你有没有想过要怎么改变你的人生?你愿不愿意把你真正想望的东西,认真地放在生活里实践?

邓惠文

对呀你呢,不管对方,你想要的是什么,你问过自己没有?

请不要对爱情怀抱婴儿式的幻想

我愣愣停了几秒钟。

是,我们很少问自己,于是,也很少在爱情里,看见自己的问题。甚至,对于自己在想什么,也不感兴趣。我们一天到晚关心,为什么对方这样对我?真不公平。

邓惠文总结,“对于爱情,我们经常怀抱‘婴儿式’的期待。像婴儿一样,希望不用沟通,对方就能完全理解自己。对方不懂,我们就埋怨,对方不是‘对的人’。”怪罪别人比反省自己轻易,说穿了,期待一个人无条件理解你,很是偷懒啊。

“一对夫妻要走下去,要认知的第一个关卡——他不是我爸,他不是我妈,他如果不了解我,我有一半以上的责任。”邓惠文说,与其问另外一半为什么不了解你,你应该更有兴趣的是,我为什么没有办法让人了解?

举例来说——假设你觉得自己在关系里付出很多,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感恩,与其怪罪对方,不如回头去看,为什么你这么需要感恩?感恩是终极的肯定,会不会是因为在肯定这件事上,你没有办法给你自己?所以只好外求,不断索求伴侣?

邓惠文式的当头棒喝,温柔而有力道。“回到源头,你透过付出想获取东西的行为,可能是无意识的,或许来自你赏罚分明的家庭教育。因而,你对爱的理解,只有一种模式:做好了被奖励,做糟了被处罚。”

她停了停,像是不忍心,“所以你不知道,原来双方都自由自在,也可以是相爱的。”

“如果你愿意,伴侣关系,其实是你挑战自己卡点最好的机会。”

怎么说?“你在关系里特别在意的问题,藏着你不认识的自己。透过把问题主词放回自己身上,回到自己的源头,去想‘我怎么了’、‘我为什么会这么想’、‘我愿不愿意换个角色或立场’,你就不会过度期待伴侣总是能够解救你。”

于是,你才可能拯救你自己,在爱情里真正独立。邓惠文这么说,脸上有闪闪发光的神情。

修复自己没有捷径

但回到源头,尝试修复自己,并不容易。邓惠文特别提醒,这个过程,是渐进式的,是往复回旋的,把自己丢进经验旋涡里,可能会被卷进去。

邓惠文递出实作线索,“找到一个自己很重复的人生主题,透过这个主题去感受,你有多习惯这个‘角色’。”她举起长长食指,轻眯眼睛,“你必须把自己丢进去,感受笼罩你的命运,接下来开始对自己说,‘如果来点不一样’、‘如果我的故事版本不是这样’,那会怎么样?”许多时候,我们在某种挫折关系中被定型了,所以再也认不得不同的方法。

谈到关系,她有很深同理,不忘提醒,如果想开始进行自我觉察或心理谘商,得让另一方知道,不然关系耐受不住震荡。“总不能要翻修了,你却不贴公告呀。”邓惠文擅譬喻,复杂概念深入浅出,显得十足可爱。“夫妻之间最可怕的事情之一,就是一个去上了心理课程,另一个不知道。”

开口跟另一半沟通,还有另一处困难。邓惠文诚实指出,异性恋关系里,老公们往往非常提防,也不希望老婆开口说,“亲爱的,我们的关系需要修理”。

对亚洲男性而言,如果老婆对你不满意,代表你失败/罩不住/搞不定,男性内化了性别文化的期待与压力,于是很多家庭,明明有问题却谈不了。

假设对方是人,也会有防卫心态

这时候该怎么办?最重要的,是先从停止制造敌意与恶性循环开始。

“很多人会无意识地伤害对方,开口闭口都是怨恨,每句话都带刺。”“也有另一种,是把对婚姻的不满,反向转为‘盲目付出’,为了避免失望与不安,于是拼命把自己投入‘太太的角色’,做到完美,说服自己,我做到了,他始终会感激我。却因为等不到,反而受到更多伤害。”无心的表情,透露了很多,不自觉流露的憎恨与揶揄,会把关系弄得更糟。

同场加映:互看不顺眼还是甜蜜一辈子?心理学家告诉你幸福关系的关键

接着,无论是谁,都要花一段时间搞清楚自己的需求是什么,再进到沟通的过程。沟通的目的,是让对方理解你的状态以及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听起来简单,事实上,这类“自我揭露”的过程,也可能伤害对方。当你说,老公我很不快乐时,对方听起来就像批评与怪罪,你很不快乐,是不是我的问题?“你要假设对方是人,也有防卫心态,你说的话,要比自我揭露更体贴一点。”

邓惠文示范,看进我的眼睛,双手交握,

“我觉得像我们这样的两个人,应该可以把生活过得更快乐,但我觉得好像没有。我想有些是我的问题,有些可能是我们不够了解彼此,你觉得呢?”

“我觉得,我的状况不是很好,我发现我一直在产生负面的感受,我觉得这里面有点误会,能不能请你帮忙一下,我想透过跟你讨论来解决。”我角色代入,差点说好。

停止给予对方指责,加入友善与体贴的邀请,婚姻是生活的合夥关系,共同建造,共同修复,没有人天生会,却可以一路学。

你在关系里怕什么,那就是你对自己的议题

我说,好难呀,关系这回事。

邓惠文微笑,露出“你现在才知道”的表情。比方说,我们都向往关系的亲密,而所谓的亲密感,其实跟欲求息息相关。

简单来说,亲密感有两个层次,其一是如果你消失,对方会感到失落,你能感觉到自己是重要的。其二是,跟他在一起,你比较有生命的动力,觉得自己在比较“好”的状态。

所以要建立亲密感,首先要问自己,你认识自己在关系里的欲求吗?我渴求/定义的亲密感是什么?在关系里,我最想要的基本东西是什么?

关系是与他人连结的学问,我有我的欲求,对方也有。“所以,我们共同烘托、维护、滋养、满足、处理我们内在的欲求。并且,共同抵抗这个欲求带给我们的折磨。”邓惠文说,甚至抵抗折磨的时间可能更多哟。“亲密关系艰难,在于我们难以面对自己的内在欲求。而对自己的不满,却会很诚实的投射在对方身上。”

推荐你看:用余生去爱!从心理学看关系细水长流的六个秘密

邓惠文说了一个故事。

女孩跟男孩认识,欣赏他才华,在一起多年一直很要好。后来,女孩打算离开职场,考量经济问题,突然放大的发现,男孩的经济条件非常薄弱。自此之后,女孩经常莫名其妙生气,男孩承受不小压力。

某次情人节,两人到平价地方过节,受到差劲的服务。女孩生气了,指责男孩为什么不做更好的安排。男孩也委屈,觉得自己被嫌弃,是不是女孩变了?

女孩没看到的是,这些状况,是因为她在赚钱这件事上有了焦虑,并且把经济需求投射在男孩身上。当男孩不能满足,她就把不满转介到他身上,实际上,那是女孩对自己的不满与焦虑。

故事里,没有谁是坏人,唯有欲求的现身。你在关系里怕什么,那就是你对自己的议题。“当你愤怒自己的男人软弱,其实是你怕自己软弱,当你抱怨对方不懂沟通,其实是很恨自己,为什么沟通不得畅通?”

如果你不能面对自己的内在欲求,可能的结果是,你会不断遇上不能跟妳谈爱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