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海苔熊,用 14 张图解,五个无意识心理学实验,解析我们日常的每个决定:为什么我们会那样想?我们会那样做?


图片|作者提供

你真的能够自己做决定吗?

想看看,你是不是有下面这样的状况:

  • 百货公司大特价的时候,你往往醒来的时候,手上已经结帐了许多的东西。
  • 明明是一个陌生人的脸书贴文,却让你心情不好好几天。
  • 刚进到一个地方,就觉得不太对劲,但是又说不出哪里怪怪的。

为什么我们没有办法理性思考呢?又或者,有些“感觉”或者是“直觉”(Unconscious)怂恿你去做某些事情,你却不知道要怎么解释?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来看看这个“按钮研究”(p.38-41) 。


图片|作者提供

我的按钮在哪里

心理学家 John Bargh 把来参加研究的受试者分成两组,有一组里面有一个按钮,可以暂停萤幕上面呈现的讯息,他们可以随意思考多久在按下按键进入下一个画面,另外一组则没有按钮。

萤幕上面呈现的是“葛瑞哥”的故事——葛瑞哥在一个星期前做了 24 件不同的事情,每一次只做一件事情。他们会阅读到下面两个故事:

  1. 诚实的葛瑞哥:做了十二件诚实的事情(例如拾金不昧),六件不诚实的事情(例如不承认自己犯了错)、六件不好不坏的事情(例如倒垃圾)。
  2. 不诚实的葛瑞哥:和上面一样,只是这组的葛瑞格做了更多不诚实的事情,比前面那一组多了一倍。

如果你是参加实验的人,你只需要做一件事情就好了:判断上面两个葛瑞哥哪一个比较诚实。结果惊人的发现,按钮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如果你前面有一个按钮,你就能够很明显的判断那一个葛瑞哥比较诚实,但如果你没有那个按钮,你可能觉得这两个根本差不多。

因为呈现的讯息速度实在是太快了,如果没有那个按钮,参加研究的人只能够凭着印象做出判断。

如果实验如果只做到这里,那就没什么意思了,神奇的是 John Bargh 后来发现另外一件有趣的事情——有一些人就算没有按钮,也能够正确做出判断,而他们都是特别在乎“你为人是否诚实”的人,当 John Bargh 要求他们去写出自己最喜欢的人格特质时,他们第一名的条件就是“诚实”(而且他们最不喜欢的就是“不诚实”)。

推荐阅读:你了解自己吗?19 张插图让你一眼就懂心理学知识

启示: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呢?对我来说,没错,我们现在活在一个讯息非常快速的世界,你在脸书上面做的事情几乎就等于这个实验,用拇指很快速的划大量的讯息,并且很快地做出判断(这些判断有可能是错的)。然而,你的拇指还是会在一些你特别重视和感兴趣的资讯上面停留。

就像作者说的,在生命的这个大海里面,你虽然是自己的船长,但你也得考虑到一些海浪、风向等等的因素,所以你并不是完全自主做决定的,而你手里面的那个“舵”,却能够某种程度上面掌控某一部分的生活;如果你是很在意诚实的人,你就能够分辨跟诚实有关的讯息,如果你很在意背叛和劈腿,那么你的大拇指就很有可能会停留在相关的文章和影片上面——尽管你可能没有意识到你在做这件事情。

等等,如果我们在意的事情可以影响我们的判断,那么什么百货公司大拍卖的时候我们人会买了一些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回家呢?

其实你的决定,并没有你想像当中那么“自由”。


图片|作者提供

醒来发现你有一个超能力

你身边的人一定有些人比较保守,有些人比较喜欢冒险,你相信把这些“保守”或者是“冒险”的人放在不同的情境下,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完全相反的状况吗?

我们一起来体验这个实验吧!想像你是参与这个实验的人,你读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p.52-54):

“你逛街的时候逛到了一家奇怪的商店,外面没有招牌,店里灯光昏暗,店主一看到你就叫出你的名字,你从来没有看过他,他叫你靠近一点,然后用诡异的口吻跟你说:骚年请留步,我看你骨骼精奇,要送给你一个礼物,明天早上你醒来就会发现你有一个超能力,那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能力,可是你绝对不能让别人知道喔!要是你告诉了别人,或是炫耀你的能力,你就会永远失去这个超能力。”

那天晚上你睡得很不好,但醒来之后你发现,自己居然真的拥有一个超能力了。接下来,看你被指派到哪一组,就会阅读到哪一种状况:


图片|作者提供

1. 安全组

你醒来的时候,发现有一只玻璃杯不小心跌落在地上,碎片落了满地,不小心踩到了,不过你一点事也没有,然后你突然领悟到,你的超能力就是“百分之百不会受到人身伤害”,你刀枪不入、就算悬崖峭壁掉下去也毫发无伤。

2. 飞行组

你下楼梯的时候少踩了一阶,可是你并没有从楼梯上面滚下去,反而轻轻地飘到了楼下。你有一次从楼梯口往下跳,突然发现原来你会飞,你像小鸟一样在空中前进,而且可以脚不用碰到地板,就去到你想去的地方。

结果发现,安全组的实验参与者,在读了这个故事之后,那些原先很保守的人,会比参加实验之前更愿意冒险,做出更为开放的决定*。

看完这个实验之后,我想到最近阅读的荣格心理学[2]指出,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主要的性格、两个辅助的性格,还有一个对立的、阴影的性格。

上面这句听不懂没关系,意思就是说,有些时候你可能是个外向的人,但也有些时候,你可能会是一个内向的人——等等,你说是不是跟没讲一样吗?都给你说就饱了啊!

推荐阅读:别害怕做真实的你:五部“初衷系”动画,找回你内心的孩子

没错,人本来就是复杂的,我们在不同的情境下面,本来就会表现出不同的样子。甚至,会影响你对一个人的判断。

想知道你身边有哪些东西会如何影响你的判断吗?让我们继续看下去(盛竹如语气)!

*这个研究是用偏好支持民主党/共和党来 标定开放/保守。


图片|作者提供

约会的时候记得点热咖啡

古时候我还在猫空念大学,文学院旁边有一间小小的咖啡厅,有一个穿着褐色吊带裙、短发可人的服务生,每次我从她手上接过热咖啡都倍感亲切,那时系上的同学都取笑我一定是恋爱了(你也知道十几岁的人都以起哄为人生乐趣),直到某一天,我突然发现自己对她“没感觉”了。

那天,是个风雨交加的下午,风雩走廊遮不了风也挡不了雨(据说现在还是一样),我好不容易进了咖啡厅里面,想要点一杯一如往常的热咖啡,没想到那女孩对我说(我保护她的梦~):“先生不好意思,我们热咖啡没办法买,因为咖啡机坏掉了。不过,可以做冰咖啡,你要吗?”

我想说没鱼虾也好,而且我实在是困意满满,就接受了她的提议。但从那天之后,我对她的好感也荡然无存了。女孩可能会觉得很错愕,她什么也没做,为何会有这样的影响? (你想太多了,人家根本不知道你对她有好感)

直到多年之后,我才理解,为什么那个风雨交加的下午,会改变我对她的看法。


图片|作者提供

John Bargh 和他的研究夥伴 Lawrence Williams 请来参加研究的受试者(p.82-85),搭电梯到 4 楼参加实验,在电梯里面有一个实验同谋(不过他并不知道这个研究的假设),随口请受试者帮他拿一下手上的那杯咖啡,让他能够从公事包里面取出表格,并且把表格加在写字板上面,接着再把写字板交给受试者,拿回他的咖啡。这整个过程当中,受试者只拿了这杯咖啡 10 秒钟左右,但却是这个研究的关键。

上楼之后,他们请受试者阅读某人的个人档案,并请他们评估,自己喜不喜欢这个人。

结果发现,如果在电梯里面他帮忙拿的那一杯是热咖啡(相较于冰咖啡),那么他们会对于这个人的档案,有比较多正向的看法——重点是,事后问他们知不知道那杯咖啡的影响,竟然没有任何人猜到。后续的研究也发现,在大脑造影实验里面,人类的脑岛(insula)会对于两种“温暖”都做出反应:

  • 摸到热的东西
  • 传讯息给家人或朋友的时候

就像你可能熟悉恒河猴的铁丝妈妈和绒布妈妈实验,但你可能不知道,那个绒布妈妈的身体里面,也藏着温暖的灯泡,所以温暖这件事情,其实是和人际的连结、以及“心灵上的温暖”是有关联的。(不过,关于文院的咖啡女孩的解释,也可能是我事后诸葛脑补的啦~毕竟都过这么久了 XD)

前面三个实验,你大概已经知道你是多么容易受到外在的这些因素影响,而做出一些你想都没有想过的决定,但接下来,我想告诉你,或许你数学成绩不好,不是因为你的原因,而是其他“看不见的原因”所影响。想知道吗?(拜托想知道嘛!)


图片|作者提供

女生数学比较不好

江湖上盛传一种刻板印象是“女生数学比较不好”(或者是亚洲人数学比较好),尽管我们知道个别差异比性别/种族差异更为明显,不过这个刻板印象本身仍然造成一些影响(p.106-110),我们称之为“刻板印象威胁”(stereotype threat)——例如,如果你在一群人当中,被提醒你是个女生,那么你的数学会考得比较不好;不过如果你在一群美国人当中,被提醒你是个亚洲人,那么你的数学就会考得比较好。

等等,那如果我是一个“亚洲的女性”,那么我会发生什么事情?(为什么我想到拉鹦鹉脚的那个笑话⋯⋯)*

*有一只鹦鹉,你它拉左边的脚它会说“你好”,拉右边的脚它会说“谢谢”,有一个手很贱的年轻人,好奇如果两只脚一起拉会发生什么事情⋯⋯


图片|作者提供

这个研究邀请在美国生活的亚洲裔五岁女孩们,请她们到实验室里面着色画画,分成下面三组:

  1. 提醒妳是亚洲人组:这张着色画是两个小孩拿着筷子在吃饭。
  2. 提醒妳是女生组:这张着色画是小孩抱着布偶。
  3. 控制组:这张着色画是一种风景画。

结果发现

“提醒妳是女生组”依然在后续的数学测验有比较差的表现——换句话说,这些孩子在还没有上学之前,就受到刻板印象的“污染”了。

你可能会说还好我不画画,但你知道吗,你每天穿衣服照镜子,也可能“勾动”你的性别刻板印象喔(怕了吧~)


图片|作者提供

另外一个泳装研究同样是用来“提醒你是个女生”。参加实验的人,被告知以为他们要参加的是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所以在过程当中他们会试用香水、衣服、和食物(当然这是一个幌子)。

推荐阅读:15 张图看冒牌者症候群:你不是不够好,只是恐惧失败

参加研究的人有男有女,有数学能力好的也有数学能力差的,都经过随机控制。其中有些人是穿了毛衣、有些人是穿着泳衣、不论你是穿哪一种衣服的组别,实验者规定你试完衣服之后都一定要照一下镜子,并且最后都会接受数学能力测验、以及可以试吃桌上的巧克力棒,爱吃多少就吃多少。结果发现:

  1. 女生吃的巧克力棒普遍比男生少
  2. 如果这个女孩试穿了泳装之后对他们的身体不满意,那他们吃的糖果就比其他的受试者更少。
  3. 最神奇的是,穿泳装的女孩,在数学测验上面比穿毛衣的女孩表现还要差(泳装女孩 20 题当中只答对 2.5 题,毛衣女孩 20 题当中答对了 4 题)
  4. 上面这个效果并不会出现在男生身上,换句话说,注意自己的身体,并不会伤害他们的数学成绩。

这个研究有趣的地方是,一次连结两个刻板印象:

  • 对女生来说,身体和瘦是重要的。
  • 女生的数学成绩比较不好。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有一种淡淡的哀伤感。

好啊~什么都被别人操弄、什么都被社会影响,那我们可以决定、我们可以相信的到底有什么?

其中一种答案是:直觉。看下一张,赢回你的人生!


图片|作者提供

什么时候你可以相信直觉

想想下面两个情境:

A. 如果你发现一个老翁不慎跌落铁轨,而且这是一个偏僻荒凉的车站,而且没有紧急求救铃,只有几秒钟的时间可以决定要不要跳下去救他,那么你跳还是不跳?

B. 如果你背包掉落铁轨,而且这是一个偏僻荒凉的车站,而且没有紧急求救铃,只有几秒钟的时间可以决定要不要跳下去捡,那么你跳还是不跳?

John Bargh 在书里面提到两个真人真事、类似上面的情境:

A 君下去救了老先生之后立即上来,几乎没有受什么伤,B 君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下去捡背包,结果当场被火车辗毙⋯⋯

好两难阿(抱头)~要跳还是不要跳?救还是不救?

机会命运,请选择!


图片|作者提供

什么时候你该相信你的直觉呢?

书里面提到的一些研究佐证,这里直接把重点用压缩档的方式给大家(p.195-218)。John Bargh 提出八个关键的守则,我浓缩一下:

1. 有时间时想一秒

有时间的话,在你的直觉上加上一点点意识的思考,两者并用是最保险的做法(例如当你管不住下半身很想要传讯息给某一个人的时候,先停 1 秒想一想后果)。

2. 没时间时想“值得”

没时间思考的话,至少先想想值不值得。在前面的例子里面,老人家是一条命,但背包就只是背包而已。要下去之前,先想想看这个行为的风险,以及你值不值得做这件事情。

3. 想太多时靠直觉

当你面临某个复杂的决定,需要考量很多事情,而且又没有客观地衡量方法,那么就认真看待你的直觉(翻译年糕:想太多的时候,就靠直觉)。

4. 小心许愿

因为如果你帮某个东西订为目标或者是渴望的东西,就会不知不觉地增加对它的评价。举例来说,抽烟的时候就会说香烟无害,但抽完之后又会觉得很后悔⋯⋯(“小心许愿”还有很多研究,可以参考书中说明)。

5. 行动比外表重要

别太相信第一印象。如果你对某个人、某个族群一开始的看法是负面的,记得给他一点机会。前面你已经读到太多“刻板印象影响”的研究了,所以对于某一个人的印象,请留多一点给大脑,而不是只靠直觉。例如,照片其实是照骗。许多的研究显示(可以参考书里面列举的研究),外表或者是照片,会左右我们对一个人的印象,但外表不靠谱。真正靠谱的是,你开始跟他互动的时候,他无意识之间所表现出的一些行为。所以,如果你想决定是不是值得跟这个人开始有进一步的认识,不要再光靠照片了,约出去见面或者是传讯息聊天吧。如果你要评估一个人值不值得交往或认识,他长得很迷人可以是其中一个条件,但不可以是唯一的条件。

做完了这五个守则之后,我想你大概找回了一点点控制感了(locus of control),尽管这个世界变化万千,我们的决定有时很多东西影响,好像还是有一些东西可以当浮木,让我们依靠着。而上面这五个守则,说穿了只有一个:不要完全相信你的直觉,有些时候要用点脑!(不过如果你没脑的话⋯⋯)

那么,到底要怎么用你的脑呢?在知道了这么多“不知不觉的被操控”之后,感觉已经回不去了。(所以有的时候我的老师跟我说,作梦的人某种程度上还是比较幸福的

放心,其实我们还是可以掌控人生这条船,只是要一些方法

现在,就让我来告诉你终极绝招⋯⋯(也拖太久 XD)


图片|作者提供

所以你可以控制什么

这本书算是在讲“无意识”如何影响我们,但也在这本书的最后一章提出了三个非常有趣的结论(p.317-319):

  • 你的意识思考很重要,也就是你有自由意志,但并不如你想像的那么完整、那么全能。
  • 可是承认你没有完整的自由意志,其实反而增加了你真正拥有的控制力(翻译年糕:承认你的无能,反而让你更“有能”)。
  • 最有效率的自制力,不是透过意志力,也不是透过压抑冲动和压抑不想要的行为,而是有效地驾驭心智和无意识的力量。

这个有点玄,如果你的无意识是你公司里面的员工,该怎么让这些员工好好帮你工作呢?

最后,我提供两个武器铺:短期模式和长期模式 (p.323-324)。


图片|作者提供

短期模式

增加执行意图。如果你总是说要运动但是经常怠惰、如果你想要做一件事情,但老是拖延,最好的方式就是加上 #何时、 #何地、 #如何 来实践你的计画。

当你的计画内容越具体,实践的可能性也越高(受到那些阿里不达的奇怪其他因素影响的可能性也越小)。

以这份拖了很久的简报来说,我先是跟编辑说我什么时候会交简报,然后告诉他我会拿来做简报的时间,以及我会怎么做(先写文案,再画图)终于战胜了这个拖延已久的简报。

长期模式

养成好习惯。这件事情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不过你可以想一下,尽管人生有各种变数,为何你每天还是固定去上班呢?除了为了那一份薪水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你固定时间和地点去做这件事情。

推荐阅读:时间别用挤的!养成好效率的“偷时间”术

这两个方法看似好像没什么大道理,但某种程度上明确决定了你每天的生活。因为它运用了身边每天会遭逢的线索(时间、地点),提示你应该要做的事情。

你可能会说,知道这些之后又怎么样?干我屁事!事实上,这两个方法,也可以应用在先前我们谈过的许多主题当中,包括:对自己不满意、太过在乎别人的看法、被朋友背叛、被家人情绪勒索⋯⋯。

至于具体该怎么做?请看最后一张(终于,谢谢你看到这里)!


图片|作者提供

结语

如果你想要改变你的人生,关键其实在于“情境的影响”。例如:

  • 如果你想要戒酒,就不要经过有卖酒的地方。
  • 如果你想要节食,就不要经过面包店(或者是其他会引起你食欲的地方)。
  • 如果你想忘记某个人,那么就离开有他回忆的环境,例如说出国旅行。
  • 如果你想要戒掉“太在乎别人想法”的习惯,可以留意一下什么时候你会有这些感觉,然后尽量避免这些情境。

其他如家人情绪勒索、朋友背叛,也可以如法炮制。

不过,读到这里,相信你就已经发现了科学心理学的限制了——对我来说,这其实也是 William James 和 Sigmund Freud 之间的一个分野。

你的内在,其实是另外一个浩瀚无垠的宇宙。身边的讯息、过往的经验,或许会影响你的行为,但你对于这些经验和讯息的思考,有可能会在心里面反覆的千回百转,然后影响你、也影响你的心情。

换句话说,外在的世界固然重要,不过你内在的这个宇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资源和宝库。我们对于无意识的了解,仍然有限,但也因为这个有限,我们能够创造出更多的无限,发挥更多你从未想过的潜能。

是啊,或许你本来就无法百分之百为自己做出决定,但倘若你做了一些决定、选择了某一条人生的路,“你自己”势必参与了某些决策过程。

最后问你两个问题:

  1. 如果你的人生可以重来,你会希望和现在差不多,还是过一个截然不同的人生?
  2. 如果十年后的你穿越现在来看你,你觉得他会跟你说些什么?

或许,外在的环境有时候是变化万千、不可控制的,但在可以控制的范围里面,你仍然可以选择一个对得起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