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甘木写社会观察,港铁上斗大的“良缘・由我作主”之广告,让我们反思现代社会的情爱关系,我们在关系里总惧怕孤独又避免亲密。

近月在港铁车厢内发现了大大个“良缘.由我作主”的广告,明显是出自一个婚恋配对服务的商业机构,声称拥三千万两地会员。由于这句口号令人大惑不解,我不由得在社交网络发个帖,顿时惹来朋友一番讨论。

良缘・由谁作主?

首先,一看到“良缘.由我作主”这个口号,我脑中的问号纷沓而至。“良缘.由我作主”到底是由谁作主?由顾客作主,还是由贵公司作主?经过一番讨论后,我还是有理由猜想广告中的“我”指的是顾客,因为广告本质上的对象就是顾客。但再仔细想想,若果“良缘”真的“由我作主”,哪又何须光顾婚恋中介?因此,那个所谓“由我作主”的“我”,究竟是指顾客、中介、手机程式、广告、钱、物种意志、相貌、身材/型、市场,还是糊涂?就不得而知了。也可能是以上种种都是,但偏偏不是你或我可以作得了主,也不再需要问:何谓爱?

推荐阅读:浪漫爱想像如何影响亲密关系:还没准备好,就代表不爱你?

这帖一出,朋友纷纷回应,有的说:“缘份不只代表爱情”,“良缘唔代表爱情唔代表婚姻,我同你都系一段良缘(良缘不代表爱情及婚姻,我跟你的友情也是一段良缘)。其实好多人都系当爱情一场交易嘅,有啲为赶结婚生仔,有啲为钱,有啲为人有我有⋯⋯但真系可以为爱情而一齐嘅,真系好少架咋,讲真,出得黎呢啲搵老公老婆又点会一黎就有爱呀(不少人把爱情看成一场交易,有的为赶结婚生孩子,有的为钱,但真正能够为爱情而在一起的,少之又少,就算光顾中介找伴侣也不会一开始就谈得上爱罢)。”有人说:“我见过这广告英文版,写 “For the elites in Hong Kong””。也有人跟我看法比较相近:“正常的广告词不应该是‘由你作主’吗?‘由你作主’就是要顾客自己选择,而‘由我作主’就是公司乱来的为顾客选择。”

朋友说的,不无道理。我与朋友间的当然是良缘,良缘的范围也很广,可以是与一篇文章、一本书的巧遇,也谈得上是良缘。但广告图中一男一女的配搭,以及其身上的裙褂等中国传统婚姻服饰,令人无不联想“点止交友咁简单”。我只是感慨连情爱都如商业的文化,交易一场。


图片|来源

何谓“良缘”?为何需要爱?

所谓的“良缘”其实最原始的说法是“爱”,没有“爱”、没有懂得爱人的主体,哪里谈得上“良缘”?然而,我们“谈情说爱”中的“爱”字,不过是一个在人类文明史中不断出现的符码,不同人口中的“爱”字均有不同意涵,可笑的是纵使我们看法多多,也没能学习好好爱人。这个想法免不了令人感到孤寂,明明都是同一个“爱”字,却悬浮在半空,令众人触摸不定。我们一方面渴望爱,却又不断与之擦身而过。我们会看有关爱情的剧集、电影、书籍,听歌颂爱情的歌曲,沉醉于恋爱的幻想,然而却觉得幸福无门。

生而为人,我们本来就需要爱。我们爱人的需要永远优先于我们对任何特定的人的爱。我们的错误在于把去爱别人的宿命当成是爱某人的宿命。不可避免的应该是爱情,而非你的爱人。如果堕入情海是瞬间的事,也许是因为爱人的需求先于爱人的出现。

生而为人,我们会感到孤独、陌生、疏离,并常常觉得自己不完整,因此我们会把自己做不到的完美加诸在他人身上,藉由与爱人的结合,希望可以保有对人类不稳固的信心。特别走进科技时代,我们愈加渴望连结,可是生活不留白,生命反而更加荒芜。同时,我们也很懂得浪漫的幻想最能填补空虚,我们知道把某人当成仰慕对象时所产生的欢喜之情。早在我们看到恋人之前,我就已经需要在某人的脸上找寻一种我从未在自己身上看到的完美。但既然有如此渴望,为何爱情却离我们愈来愈远?

矛盾之身:我们为何又惧怕爱?

原因很简单。我们想要爱,但是又恐怕真我现身后会失望而无法接受爱,而且在个人主义澎湃的年代里,我们害怕责任。单恋也许痛苦,但痛苦得很安全,因为伤害到的只是你自己,那是自作自受,苦甜参半的个人感受。

但一旦爱情变成双向,你就不再是单纯消极地被伤害,而是要负起伤害别人的责任。但是责任是很大的负担。被某人爱等于是我们也发现对方有同样的依赖需求,与我们当初爱上他们的情况一样。我们心中无匮乏的话就就会去爱,但很矛盾的是,我们见不得别人有匮乏。我们明白对方也很需要找到一个偶像,当我们看到恋人一样无助时,我们不得不放弃幼稚的被动性,放弃躲在崇拜背后,同时担负载人与被载的责任。

雪莉.特克(Sherry Turtle)早在其着作《在一起的孤独》中指出,现代人长时间“不断线”、永恒的联系,以及网络上那种随时可切换、终断的设定,大大改变了人际关系,我们不想独处,但又想避免亲密,连带既要爱情也要自由的矛盾情感油然而生。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于是,大家发明更多的产品,出现更多的宣传口号来填补人类原始所需——爱。最近在 BBC 网站的一则新闻指中国女性月花三千万于一款虚拟男友的程式上,每日有约二百万活跃用户,并已成为国内苹果手机程式商店的最赚钱项目。用家表示手机程式比阅读言情小说更吸引迷人。不过,我们不禁要问:各式各样的虚拟男/女友,以及帮助人们找到爱人的手机程式与服务,最终是否能令我们踏上爱情之路?

延伸阅读:《在一起孤独》亲密关系里,你想要的是舒服还是真实?


图片|来源

一生学习:如何爱?

或许,我们并非要一面倒的批判这些程式、中介服务等凡此种种的工具,爱本身并非不辩自明,它总是会被我们所属的文化“诠释”。每一件事情里总有其他人的浮光掠影存在。无论在爱情观与思绪里,都有他者的存在。当我们希望只有爱人存在,与文化纠缠不清的暧昧关系却挥之不去。

推荐阅读:总是让你痛的,不是爱情!亲密关系的七个思考

但我更想要说明并且拒绝的是,我们不应毫不犹豫地拥抱这些高端科技工具与专业服务,而本末倒置地忽略了我们自身对爱情的省思。关于爱情,佛洛姆的名作《爱的艺术》实在很值得我们重温。“爱是孤独的人化解孤独而从事的行为,每个人都渴望,却没有人想到爱是需要学习的。”根据佛洛姆的解释,那是因为人们最先想到的是“被爱”,而非“去爱”,于是便没有想到自己的爱的能力,而花极大心力于如何令自己成为一个更容易“被爱”的人,即令自己变得成功、富有又或打扮保养。另外,佛洛姆亦大力批判资本主义之下的爱情,他说“整个文化都建基于购买欲上⋯⋯对于一个男人来说,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女孩是他所要追求的奖品,反之亦然。‘有吸引力’的意思就是一份漂亮的品质包装,里面所有的是一些通俗的、在人格市场上被人们所渴求购买的东西⋯⋯”当头棒喝的再指出:“当人们考虑自己交易价值的边际界限之时,如果发现对方是市场上自己所能获得的最佳货品,就坠入情网。”佛洛姆几十年前写的,非但不过时,反而成了在资本主义愈加暴烈的年头里的珍贵智慧。

虽然“爱”这个问题像浪潮一样,不断地打回来,推出去又回来,但要堕入爱河,你先得知那河有多深,再谈情说爱之前/时,让我们来一起思考自身与爱情,学习学习。

#爱 #良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