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以爱之名进行情绪勒索!作者谢淑靖写自己的育儿经验,教育孩子,用爱而非恐惧。

常在卖场或是公共空间听见妈妈扯着嗓子,对着奔跑的孩子大喊“过来!”“不可以!”“小心⋯⋯危险!”然后上演一场面色凝重的恐吓与追逐的戏码。但如果爸妈不加以阻止,旁人则会投来指责的神色,暗怪他们是放纵孩子的恐龙家长,养出这些破坏社会秩序的小恐龙还袖手旁观。

成为父母后,心里常有不自主的恐惧,害怕自己的孩子捣乱,害怕自己的孩子伤害别人或是被别人伤害,害怕他不懂得这个世界运转的规则,会招来不幸或是排挤。或者,害怕自己的孩子因为脱离轨道,失去保护而无法平安的长大。于是,恐惧成了一种推动力,让我们将孩子牢牢地锁在眼前,不能跑太快(要在家长的视线范围),不能跳上跳下(因为煞车时会跌倒),不能丢东西(因为东西会坏人会痛)⋯⋯于是为了安全,为了规矩,我们成天把这个不行、那个不行挂在口中,孩子或者消极地接受,或着积极的反抗,对亲子关系来说都造成了一种紧张。“因为妈妈是为妳好!”这句话就成了《血观音》中,角色与角色间合理化控制的藉口,但深层的原因,是恐惧。

推荐阅读:情绪勒索:遇到利用恐惧、责任、罪恶感控制你的人,该怎么办?

某个夜晚,我们一家因公夜宿基隆,那是个又冷又下雨的夜晚,理应早点休息。但是孩子因为下午午睡得晚,加上又湿又冷没户外可以玩,所以孩子到了晚上很晚还在旅馆内大吼大叫,央求我陪他玩球。我小声劝阻他,跟的孩子说这里不是家里,旁边的客人都已经睡觉了,这样会吵到人家。但是一个精力过剩电没放完的四岁孩童,怎么会听呢?于是我心生一计,约他去门外爬楼梯,我们住的楼层是五楼,心想如果来回爬个三五趟,对于消耗体力应该会有点效果吧!结果孩子背上相机,就直直地往大门外面走去,我赶紧跟柜台借了伞,就这样踏出夜半雨中的冒险之旅。

孩子踏着轻快的脚步,拿着相机到处照相,街上又湿又冷,隔天又是周一,几乎所有的店铺都已关门,没有行人在路上行走。孩子却像是大冒险家一样,开心地享受这个没有人烟的城市,我也才得以看看深夜的基隆,每一个小巷弄每一盏灯,好像都在诉说着从历史里发出的故事。我一边跟孩子说着,左边是港、是船,是通往世界的道路。右边是过往的哨船头,是码头工人、水手饮食玩乐的地方,每间窄门,代表当时港边密集的繁华,怎能想像在上个世纪,这里是通宵达旦的不夜城,往来着世界各地的货轮,而这个夜里,只剩寒雨到天明。

推荐阅读:亲职与事业两难?北欧经验:整个国家一起养小孩才是王道

一个小时过去,我们在信路跟义路之间棋盘格式的来回数趟,孩子终于露出疲态,心满意足地准备回饭店睡觉,而那时已接近凌晨一点钟。我相信正常的家长,只要是有在管教孩子的,一定不会让孩子在这么冷、这么晚、这么陌生的地方漫游。因为会感冒、该睡觉、有危险,一切常识可以判断的理由,让我们都不应该出现在那个时间那些地方。幸好,孩子的体质尚算强壮,没有感冒,回到旅馆后没有吵闹,很快地进入梦乡。虽然让当妈的累趴,却也让我看见从未看见的基隆面貌,走在路上的时刻,我一直在想,这孩子比我勇敢多了,敢作妈妈都不敢做的事情。我也想,或许很多小时候的勇气,在成长的过程中,也因为被叮咛不能做这些事不能做那些事,就算长大了、有力量了、能自主了,却依然跨不出这样看不见的爱的结界。

我的婆婆,今年约六十岁,小时因为家里比较辛苦,把她送给养母做养女,寄人篱下的生活让她只能藉着乖顺,求得立足之地。如今三个孩子都已长大成人,一直都是家庭主妇的她,想回职场工作。但是公公怕她太过劳累,对身体不好,家中的经济也不需要多一个人来扛,还是希望她能待在家中主持家务。家中就有了两派立场,婆婆担心她的举动会让家中失和,她不想做让公公不开心的事,但是我先生就很鼓励母亲要跨出去,不要再被这个家庭捆绑,不能做自己。而我相信,我婆婆心中的“结界”或许不只是跟我公公结婚后,因为孩子而造成的,或许更小的时候,这个紧箍咒就已经临到她的头上而不自知,觉得牺牲自我才是美德,为自己争取权益,是件不识大体的事情。而多少自我,是在这样的意识下渐渐消失,多少的和谐是肇因于某些人的“失声”,而非真正的公平。

我妈妈有时会跟我婆婆抱怨,跟我先生结婚后,我就不再是她记忆中那个“叫她往东就往东,叫她往西就往西的乖小孩了!”我心中难免觉得遗憾,为那个我妈妈心中的“乖小孩”悼念,因为那个“乖小孩”挤压了另外一大部分的真我,而我年少时也仅以这样的面容,存在于我父母的眼前,所以长大后,我爸妈觉得我变了,变得他们都不认得了,沟通难免出现断层,因着那道隐形的、却牢不可破的墙,在我妈认识的“好孩子”跟真我之间,成为一堵静默的长城。

我不是个勇敢的人,而那些冒险的精神也不知在成长中的那些环节遗落,因为记不得遗落的地址,所以也找不回来。但是看着孩子在深夜里大步跨出的脚步,我却得到一种鼓舞,或许那些“未知”之地,似乎潜藏危险,但是否,也存在这另一种视野,一种明明存在身边我们却不察觉的另类空间,而那里,让我们得以从日复一日的狭窄中逃脱,让我们对“未来”对“未知”,对框框外的世界,永远能够存着一种盼望而非恐惧。或许孩子不是不懂规矩,只是还想在这世间游戏,是我们活得太过严肃,忘记生活该有欢笑。

推荐阅读:《被讨厌的勇气》越是亲近的关系,越需要课题分离

只愿我们对孩子的教导,因着爱,而不因着恐惧。孩子便能一直怀着这种勇气,踏上父母亲都无法想像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