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跨性别、无性别的身份认同,真实的生命经历与人物访问让你明白,性别不必二分,你可以去定义自身的存在。

文|Ellen.C

遇见汤姆

2017 年,同志婚姻得到宪法保障,一片欢欣鼓舞时,脸友贴出一则动态:“硬仗正要开始”。

这则动态,打醒了过去只在网路上写字、坐等其成的我。抱着想要做更多的心情,我申请了台湾同志谘询热线的实习。

进入热线第一周,就发现空有知识并不足够,因为书本知识来自生命的对话,和我们采取的行动。于是,我们开启了“T 婆小对话”活动。原以为自己会有什么了不起的成果,但最后发现最珍贵的礼物,是与这些独一无二的女孩相遇,说出她们的故事,同时体认到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碰撞,会带来美丽火花。


图片|来源

汤姆不男孩

我从大学初期就认识了 C 学妹,一直都认为她是个可爱认真,有些傻气的小 T,她也一直都是学姊们的贴心小棉袄、暖心小护卫。

C 和我,无论是私生活、社会议题或是理论学问等话题,一向都可以进行很深入的谈话,但当我问起她的性别认同,C 却沉默了很久,才飘忽犹豫地回答:“我不确定耶⋯⋯我觉得,我是无性别。”

无性别(agender),又称为精神无性别,是一种酷儿/多元性别认同,换言之,无性别又可以称做性别中立(gender neutral),他们不认为自己属于某个性别,部分性别中立的人们亦不赞成男女二性对立。

推荐阅读:为什么我们爱《丹麦女孩》,却不爱身边的跨性别?

翻开维基百科,类似的资讯非常多,但它们远不及熟悉的人开口承认,拟好的大纲看来用不到了,我脑袋一片空白。

C 徐徐说出自己的心声:虽然不认为自己是 T,但她还是喜欢女生、喜欢自己中性的外表,那么,她怎么看待大家都理所当然认为她是 T 呢?

“我不会刻意去纠正大家,有个标签可以躲藏,不需要解释太多,其实⋯⋯算是蛮好的吧?”C 笑嘻嘻地这样说。躲藏?是的,躲藏在其他身份底下,看着她笑咪咪的样子,我静默良久,品味出一丝酷儿生存于世必须具备的,阿 Q 的味道。

汤姆是男孩

认识 Y 的时间也很长,我们认识的时候,这个帅女孩就已经名闻遐迩,风靡了全校的少女们。

我理所当然认为她是一个帅气的 T,但她这样纠正我:“我认为自己是男生。”认为自己是男生?“对,我是跨性别,我想当男生。”Y 的眼神非常肯定,她不是“想当男生”,而是“身为女体中的男生”,从认识以来,我就一直把她当 T,但原来,她从小就认为自己是男生,可是,越长大,她身上的 T 标签就黏得越牢。

“我觉得自己就是 T 的范本,有人问说 T 是什么样子,大家都会说就是 Y 那个样子,她们会想学习我穿着打扮,可是只有我知道,那是不一样的,因为我是男生。”她抓了抓头:“就像我女朋友,她其实也搞不清楚 T 跟跨性别的差异,但⋯⋯她爱我这个人啊,这样就好了。”

Y 一边说一边露出很腼腆的微笑,那个微笑,突然让我觉得,“躲在标签下,不为自己解释”没有那么哀伤,因为,有人真真实实地爱着我这个“人”,的确是微小而确实的幸福。

汤姆是女孩

A 是新认识的朋友,豪迈爽朗、剃头的短发,说话大声而俐落。

所以,A 应该,是个 T 吧?“我是不分喔!”她理直气壮地回覆了我的疑问,“大学那年跟 T 在一起过后,我就觉得维持这样的外表,但是可以爱一个我真正爱上的人,而不是看她的身分,这样很好。”

认同为不分的女同志,不太在意对方的认同是 T、婆或是其他,当然每个人都有偏好的外表或是类型,但不分在我的眼中,一直都是能屈能伸、充满弹性的族群。

原本,她认为自己是 T,过去的 T 身分养成,女同志的小圈圈功不可没:大学的时候,有年纪相仿的女同志朋友,也有对她照顾有加的 T 学姊,“大概是所谓边看边学吧,大家会聚在一起,讨论怎么打扮比较帅,讨论哪个女同学漂亮,要怎么‘撩妹’。”闻言我忍不住笑起来,这种对话,发生在每个人的青春吧。

推荐阅读:社运与跨性别!专访叶若瑛:“我争取成为自己的权利”

于是我探问 A,T 怎么会想要和 T 上床?她笑笑,然后问我:“探索性爱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做爱的快乐在于如何做,在于我如何理解妳这个人,而非跟妳的身分做。”

跟 T 在一起、跟婆在一起、跟不分在一起,除了我们都是女人外,各有各的趣味,每个人的爱情,也有每个人独特的风景,这是 A 最希望告诉我的吧。


图片|来源

让汤姆成为汤姆

对话至此,我已经不知道,汤姆是男孩,还是女孩,又或者,就让汤姆成为汤姆?甚至,我尖锐的躬身反省:是不是在邀请对象之初,我就在玩一场刻板印象的游戏?

刻板印象(stereotype)源自于我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social role):在原生家庭中扮演女儿;在学校中扮演学生;在情人面前扮演女友,这些角色提供我们与他人互动的参考标准,也提供我们参与社会体系的管道。

每个角色都有基于社会期待,而被认为应该具备的样貌,符合期待可以让我们融入社会、维持我们和他人的关系融洽,但是僵化的角色印象却形成了死硬的框架,阻止我们做自己。

甚至,还扭曲了社会角色原有的定位功能:职场属于男生、家庭属于女生;外表上的阳刚属于 T、阴柔属于婆⋯⋯造成我们忽视个体的差异,让刻板印象的执念,禁锢我们为自身生命着色的自由。

符合刻板印象的外表,不能代替我们发声──阳刚的女同志不一定是T,她有可能是不分、跨性别、无性别、酷儿……。我那单纯而直觉的分类,是否也成为绑缚她们的绳索之一?

作为一个同志运动的参与者,这样粗鲁的分类游戏却讽刺地在性别平权的路上种植荆棘,让我们停止与他人真心对话──在后同志(post-gay)时代里,万物皆不可轻易定义,只有不断向内探寻,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是谁,只有自己,能够定义自身的存在。

推荐阅读:“无性别”入阁!我眼中的唐凤:给自己一个想要的名字

一无所知

这些女孩来到我生命里,与我相遇,用她们的生命轻轻敲响了我心中的警钟──其实,我对于性别,永远都一无所知。

而我们永远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是个毫无所知的人。因为一无所知,我对于世界抱持谦卑的好奇;因为一无所知,我将定义自身的权利,还给每个故事的主人。

结束对话活动后,我上网查了关于多元性别的资料,除了熟悉的 LGBTQ 外,我们身边还有:变性者(transsexual)、无性恋、泛性恋(Pansexual)、全性恋(Omnisexual)、三性恋(Trisexual)、双性别、第三性别(Third gender)、跨性别、扮装者(Transvestite)、男女同体、双灵魂(Twospirit)、阉割人(Hijra)、多元爱(Polyamorous)⋯⋯。

也许,我来到热线,并不单纯只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已知,而是重新认识自己的无所知,而我的内心期许这个名单,逐渐变成一首自由的诗:“未决定/性疑惑/其他/人类。”(改写自 Michel Schulman,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