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迷X海苔熊为你点歌】单元,每周准时为你放歌!那些在生命里不断讨爱的人,心底都有着渴望被理解的伤痕。

亲爱的海苔熊:

在家里头,我虽然是个受到众多期望的长女,但我很明白大家希望有个男生,而贫贱夫妻百事哀的家庭,常听见为钱而吵,渐渐觉得自己很多余⋯⋯。

可能因为逃避、也不太懂得察言观色,只是一直一昧放出自以为是的热情,这到了学校成了被大家排挤的最大主因。个性倔强的我,也不愿多说什么,只好一个人埋身在国乐社里头。

“你是谁 只有不是自己才安全
无论他们又说什么 闲言闲语无法伤害我
为什么 你爱这个世界胜过爱自己”

到了国中,更加变本加厉,但因为如此、不愿在人际成长的我,却遭到全班的排挤,而且班导也不愿处理;在高中,交到两个好友,她们愿意陪我改变,只是心中看着她们好,总觉得自己拖累了他们,没有必要害人家不能加入大群体。

而这时补习中的我用着自己课业的优势,跟当时换取的网路使用权,牵起一段奇妙的缘分,一直陪伴着我高中生活的他,我也明白不是那么好、那么合适,却也因为自己的自卑,不敢放手、不敢面对,每一次吵架嘶吼,就会问自己,我到底是谁?这些表现是否都只是讨爱的面具,就这样,在幸福的假象之中,直到大学出来工作,也在莫名的跨年中分手之,与现在大 15 岁的他又搭了上线(就简称猫吧!)。

推荐阅读:【为你点歌】感情其实是两个词,需要与被需要

猫是服饰店的老板,当时我只是小小工读生,只知道他有两个孩子,还有一个貌合神离的女朋友,离过婚了,喜欢陪伴店里每个小女生说说自己,给给帮助,而我在一个男友没有给我爱的假象之中,选择把一切都告诉他,也接受他的安慰,这之中有愧疚,有疑惑,有难过,有发现空虚的自己,却没有改变什么,直到跨年那天才发现原来高中时的男友对我那么地没有帮助。

虽然当时的猫说过,他对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是玩伴,但希望有人保护可以得到宠爱的我,却依然觉得我也可以做到他希望我成为的,也因为如此现在的我,白天跟着他一起在业务单位工作,晚上住在他家一起忙小朋友的事还有家里。虽然冲突时会难过,自己好像什么也不是,没有“正常”的爱情,没有“该有”的年纪,哭完抬头看看他,看似平凡却拥有很多。

现在的我哭泣时依旧会问问“自己是什么”,但哭完了就会快快让自己想起自己拥有他的初衷,希望未来的每一次询问,“我是谁”都可以是很肯定的。

再次提起这个故事,我感觉到自己的无奈,与爸爸住院时的无助,却也想起了在我旁徨时,猫在我身旁给我的一切。从事业务工作有事会迷失了自己,唯有但追求更好的自己,不论别人说了什么,才能离目标更近,希望那么努力的我们可以快点来到成功的那天,有了事业,连家庭也就可以更快建构起来了呢!

虽然我还是不太懂自己是什么角色,但我知道时时刻刻他都会在叮咛着我,期待着我的成长,也让我追寻着。

by 小白(2017 / 10 / 15 下午 4 : 50 : 15)

亲爱的小白:

谢谢你跟大家分享你的故事,背负着家庭的期待长大,这些日子无法好好做自己的你,真的辛苦了。在这样的压力下,你可能用很多的假装、很多的倔将、很多的逃避、很多的冲突,换取一些些呼吸的自由,他们往往希望我们长成某一种样子,却不顾那个样子是不是我们所喜欢的。

想起那个多余的、不被呵护的、充满压力的家庭,常常会让你很无力,也塑造了高中的你“我这样会不会麻烦别人”的性格,不论别人怎么回应,你总是怕害到他们,因为在你心里面给自己贴上了“我不值得大家关心”的标签。

推荐阅读:【为你点歌】寄生的爱情:为何你不愿相信自己值得被爱?

我的感觉是(当然我也可能猜错啦听听就好:P),那个总是讨爱的你,一方面希望对方能够给予关心,但一方面又不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所以在幸福快乐的时候怀疑自己说“这是真的吗”(捏捏脸颊不是梦吧),在分手失落之后就跟自己说“你看果然吧”,自卑的你,不但不容易去真心爱别人,好像也很难让人好好来爱你。

不过,遇见猫这件事情倒是有了 360 度的转变(等等,那不是没变吗XD),虽然他说谁都可以是玩伴,但却给你渴望的呵护,和他在一起的这段时间论是一起工作、一起顾孩子,都让你有一种“平凡的幸福”,外人看起来很不寻常的组合,但其中的甘甜只有你自己清楚。

那是一种“家”的感觉。你一直渴望有一个真正的家,一个完整的家。在这条路上,或许迷惘、或许“不正常”,但你是多么的希望,自己的幸福可以一点一点地被搭建起来。

心理学 OK 绷

“我是谁”是一个大哉问,或者说,这是一辈子的探问。这么难的问题,还是有稍微简单一点的答案,就是:想一想,在你重要的人面前,你是什么模样?这个看起来很虚幻的问题,其实也有“理性”的解方,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自我复杂度”(self complexity)(Linville,1985),指的是你对自己的认识是“多元”的程度。用凡人的话来说,如果你有很多张面具,在妈妈前是一个样(被动、被照顾)、在老板前是一个样(唯唯诺诺、委曲求全)、在孩子前是一个样(掌控支配、怕出差错),而且每个样子差异很大(如括弧内的例子),那么你就是一个幅砸度较高的人;反观,如果你只有一张面具,你对自己的看法很一致,那么你就是相对简单的人。

所以人到底要简单点好还是复杂一点好?Peter Su 说:“如果可以很简单,谁想要太复杂?”乍听之下好像“简单人生”比起“复杂人生”好一些,许多研究却是抱持“相反”的研究结果──自我复杂度高的人比较好。当你有“很多面”的时候,当你某个面向被击倒、被批评或是有负面情绪,比较不会渲染(spillover)(Renaud、McConnell,2002)到其他的生活面向,例如情场失意,职场却能得意,而其他生活面向也能“缓冲”(buffering)(Rafaeli-Mor、Steinberg,2002)你在某个面向的挫折。翻译蒟箬:复杂度高的人如果有一个纠结、冲突不断的家庭,或许他在家里面对自己的看法是自卑、受掌控、委屈、忧郁的,但他可以从工作里的他(自信、被需要、关心照顾、敏感)和亲密关系里的他(温暖、图利、给予)当中“充电”,而不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推荐阅读:【为你点歌】总在爱情跌跤的你:为自己而活,就不怕他走

不过,这个说法有一个吊诡,如果你复杂到“地心引力都抓不住你”、连你也搞不懂你自己那怎么办?这么混乱,真的过得比较好吗?有鉴于此,McConnell等人(2005)提供了一个新的观点:自我面向掌控度。在解释之前,我们可以先进行一个练习:

第一步

下面的练习,协助你回答“我是谁”的问题。你可以先从表格隔中列出对你重要的人生面向(Domain),例如伴侣面前的你、朋友面前的你、爸爸面前的你、同事面前的你等等

第二步

你可以在右边写几个可以描述“我觉得在 xx 面前我是怎样的人”的形容词,你可以自己想,也可以从研究者惯用的词汇中去筛选。

第三步

你可以在每段关系中思考三个“自我面向掌控度”的问题,用1~7分来评定(见下图):

  1. 在XX面前的“我的样子”(特质),是我可以掌控的吗?还是我完全不知道自己会表现得如何?
  2. 在XX面前的“我的样子”(特质),是因为他才引起的吗?还是我自动自发产生的?
  3. 在XX面前的“我的样子”(特质),是稳定出现的吗?还是时有时无,难以预测?

【结果解释】

这个辛苦的练习(认识自己本来就是困难的路阿!)可以得到两个结果:

  • 你可以看看自己在不同的人面前,呈现出来的样子是否相同?有哪些正面的特质(前面范例中红色字体)、有哪些负面的特质(蓝色字体)?又有哪些一样的地方(黄色套色)?
  • A、B、C分数加总(会介于 3~21 分之间),就是你在该面向的掌控度,一般来说,如果你是很简单的人(整面很多黄色),那么就不需要看此分数;但如果你是复杂的人(黄色部分只有少少数个),当你的掌控度越低,一般来说你会过得越差。掌控度怎样算高、怎样算低呢?根据 McConnell 等人(2005)的结果:
    • 高掌控度:17.19~21分
    • 中偏高掌控度:15.3~17.19分
    • 中偏低掌控度:13.41~15.3分
    • 低掌控度:3~13.41分

回到一开始小白的点歌,或许在家里、在青少年时期的小白,对自己有很多的负面看法,常常觉得自己是拖累别人的人,但认识猫之后,小白的生命开始有了新的“面向”,在猫面前,可以做自己、可以照顾孩子,甚至有可能可以有自己的家庭。只是,目前对于关系的不确定性,也让小白有一些疑惑。

我的想法是,在一段“没有名分的关系”里面,往往是有失也有得;得到的是一种“从来没有人这样爱我”的窝心感,失去的是“我到底算什么”的自我概念稳定感,但正因为不稳定,所以更需要抓着对方,希望成为他生命中的一种必须。这样的依恋是温暖的,却也可能是危险的,或许你心里面也知道,过分的依靠并没有办法让你自己更好,但他给的那些“喂养”又是如此温暖,温暖到你舍不得放开。所以人家总是说:看破容易,放手难。

推荐阅读:【为你点歌】爱的本质是,就算不能走到最后,也要用力去爱

那么该怎么办呢?如果从前述自我复杂度的角度来看,其实你只要做两件事情:

  • 不需要放弃你现在和猫的共同生活,把它当作其中一个生活面向,多去拓展不同的生活面向,例如参加一些FB社团、多认识朋友。
  • 如果你觉得上面这件事很难,那么还有一个方式是“增加你在他面前的掌控感”,不要让自己,被他给定义。

就像你说的,不管别人说的是什么,只有你能定义自己。把这份勇气握在掌心,当你可以为你自己的心灵找到一个家,也可以拥有一个,真正的家。

延伸阅读

Linville, P. W. (1985)。 Self-complexity and affective extremity: Don't put all of your eggs in one cognitive basket。Social cognition, 3(1),页 94-120。

McConnell, A. R.、Renaud, J. M.、Dean, K. K.、Green, S. P.、Lamoreaux, M. J.、Hall, C. E.等人 (2005)。 Whose self is it anyway? Self-aspect control moderates the relation between self-complexity and well-being。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1(1),页 1-18。

Rafaeli-Mor, E.、Steinberg, J. (2002)。 Self-complexity and well-being: A review and research synthesis。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6(1),页 31-58。

Renaud, J. M.、McConnell, A. R. (2002)。 Organization of the self-concept and the suppression of self-relevant thought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38(1),页 7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