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你的【流浪情书】,出走是为遇见未知的自己,让人生际遇领你到你该去的地方,作者 Chinchen.H 旅行四年后的深刻体悟,人生光景变幻,始终没有标准答案。

It is not down on the map; true places never are. 

<Moby-Dick, Herman Melville>

除了明天,我们还可以去哪儿呢?

万水千山,当目的与方向只剩下自此时、此刻、此地放射开来的空白,流浪到最后,似乎只是为了前往明天。步履磨旧了、历出厚实得足以适应荒漠与丛林的茧;皮肤磨粗了、晒出一层又一层来自不同纬度的光线,千帆尽过,目的与方向便已不再重要,我们只能前往明天,但明天有什么呢?

长途旅行到了某一个时刻,似乎我们难免面临一个抉择,继续走下去,或者转身回去。走下去,孤寂而盛大的远行,已走了那么远、那么久,历经了那么多、那么重,你找到你最初的初衷了吗? 抑或,你发现你所追寻的人生与成长,并不是一趟旅程足以概括、诠释,只能不停地夸父追日般地前进,但除了明天,我们还可以去哪儿呢?回去,只是一个转身,甚至只在每次脸书页面的刷新,然而,你放得下吗?这样美丽而精采的另一个世界,怎能若无其事地轻易放下?又怎能无所挣扎地重新适应旧有的系统式生活,在所有的冒险之后?

推荐阅读:写给旅行者一封信:找人生的答案,比出走重要


图片|来源

我们似乎很难跳脱地图的架构与时间的线性。

你踩出的每一个步伐都有其意义。过去适合自己的,不一定会是现在适合自己的;现在适合自己的,不一定是未来适合自己的;我想,真正该前往的,从来就不在地图里。

2013 年,告别台湾之时,我以一张单程票,目的是非洲。

第一年的旅程,我固执地以肉身去迎向一次次的文化冲击,“下一站是哪儿呢?”马不停蹄地奔向地图里一关又一关的战役,一身的旧伤未及舔拭,新的震撼又当头砸下,过多的疲乏与心累,“该回去吗?”后来的许多个夜里,我计数着存款,这么地犹豫着。最初的初衷是看看世界、是寻找自己;但,后来我想看的不只是世界、想寻找的自己亦似乎越来越渺远。

推荐阅读:出走是为了回家:对旅人而言,最美的风景是“家”

第二年的流浪,生活是色彩压扁后的朴实,搭便车、冲沙发、当志工、打工换宿、街头卖艺,在各种可能性里,去接触、去尝试、去挑战、去寻思,“明天”的意义是以地图证实自己。

第三年的漂泊,步伐挣扎在现实与理想间,25 岁却仍一无所成。我想“真实的自我”是寻不着的,它流动在时间里、变化在旅途间,随着每一场经历,皆有所不同,它只存在于当下,此刻的自我。既然只能朝明日前进,那么在制式之外,存在可以是怎么样的姿态?冒险一步一步走成现实,在艰困里跌跌撞撞,却是那样鲜血淋漓的美好。


图片|来源

第四年的停泊,我选择深度地去理解、去感受、去分享、去给予,以一无所有得谦卑的姿态,深耕。我在马雅的故领里,发起了帮助当地原住民的计画“记得我是谁”,以为当地的原住民孩童们制作属于他们的故事书,为他们保存语言、文化,为许多无法上学、不识字、从小就得在街头谋生的孩童提供教育资源;彼此学习、彼此成长。

对世界的爱,可以不只是照片、古迹、风景、游记,更可以是真实的分享与展现。

我曾经以为,这样的旅程是被生活、被环境所推着前进的;毕竟,生活改变的太多、太重、太远,我无法剪断这几年的片段,重新回归社会的系统性。但,随着我徘徊在马雅故土的停泊,我才明白,真实的自己会为你找到当下你该走的路,“走下去与回家去”并不具备命题的意义,重要的是这一个当下,你是不是真实的存在着,真实的感受到脉搏的跳动和呼吸的意义。

推荐阅读:纪念不够勇敢的日子!专访杨雅涵:你欠自己生命一次流浪

除了明天,我们还可以去哪儿呢?

流浪与旅行,不一定要在地图里,“出走”的意义在于走出这个被社会所豢养惯了的心,走出一个旧有的既定模式、生活与文化;回归,也不该是对旅程的否定,更应该是成长后,基于自我验证的重新出发。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旅行,不在于时间、空间,在于自己。

明天有什么呢?有一个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