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探新加坡“第一名养成计画”下的高压教育以及其背后的社会价值观,当台湾教育走至多元开放阶段,该如何提供更多元的教育方针,支持孩子向下个世代迈进?

这一趟新加坡采访,于我而言,就像是拿着热腾腾的成绩单,鼓起所有勇气,走向班上那总是考第一名的同学,勇敢开口问:你是怎么读书的?你是怎么准备考试的?


亲子天下记者于市中心采访摄影,撷取最具代表性的新加坡画面,同时体验新加坡热带气候跟午后雷阵雨。李京谕摄

这一趟到新加坡采访,从行前到落地,我们一行四人最常被问到的问题有三: 

“为什么要来看新加坡教育?”

“新加坡不是也很多考试和补习吗?”

“台湾没有比较好吗?”

不仅是台湾人这么问,新加坡当地的校长、老师也都好奇,我们为何来新加坡取经?

先回答大家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来看新加坡教育?”

我们在去年年底,看到国际教育重量级两大评比:PISA(国际学生能力评量计画)和 TMISS(国际数学与科学教育成就调查),新加坡全部拿下了全球第一。

或许大家会很好奇,我们为何追寻国际评比 PISA 和 TMISS,一路追至新加坡?如果只能用一句话来解释,就是:“这两项国际评比,不仅测中学生的学力,其实也在测我们 10 年后的国力。”

而谈论教育,不该自外于世界,也不能自外于世界。看着新加坡,再看看台湾的名次后,我们决定探究这中间的差距。

亲眼目睹“第一名的养成计画”后,我要这样的“第一名”吗?

这一趟于我而言,就像是拿着热腾腾的成绩单,鼓起所有勇气,走向班上那总是考第一名的同学,勇敢开口问:你是怎么读书的?你是怎么准备考试的?

实地跟着第一名同学展开他的读书计画,找到了第二个问题的解答:“新加坡不是也很多考试和补习吗?”是的,他们有很多的考试和补习,甚至跟台湾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再细看他们评量的题目、老师在课堂里的教学,便能理解,除了“量”的比较,我们也应在乎考试的“质”,台湾的考试是不是像新加坡一样,提供给孩子推理、思考的空间?还是一贯的填鸭、背诵?

推荐阅读:被学分跟规则绑死的台湾学生:教育环境里的四个毒素

然而,在 8 天的采访里,我们也看见新加坡小学生的日常:新加坡小学生一早就摸黑上学、抓紧通勤空档在车上看书、中午匆忙在车上吃便当、即便早早放学,还是要赶通告似地去补习跟练才艺,晚上回到家里要写作业、写评量、练钢琴⋯⋯


图片|来源

亲眼目睹“第一名的养成计画”后,总不禁会想:当第一名的代价真大!这是我们要努力的教育方向吗?

报导刊出后,沉淀了近一个月,我重新翻看三月底到新加坡采访的各式笔记,也收集着网路社群上各方读者的回应,我终于理清了我一直没办法回答的第三个问题。

“台湾没有比较好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以前,其实我们应该问的是:什么才是“好”?

新加坡是一个对于成功极有共识的国家,对于教育研究投入之多,同时也对教育极尽控管,无论是学生、老师、政策或教学成效。大多数新加坡人心中,都认可一条绝对成功的黄金公式:小学三年级入选天才班、成为奥林匹亚竞赛选手、考上国立大学、领新加坡总统奖学金出国深造⋯⋯,整个社会也接受这样的价值观。

推荐阅读:哈佛启示录:现在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在台湾,我们已走过单一价值、单一成功的时代。我们有幸拥有百花齐放的实验教育,提供不同孩子不同的教育,我们也正学习着创造多元的人和多元的社会。但未来 20 年,哪里是我们要去的方向?我们现在给孩子的教育,足以让他们支撑起下一个世代吗?

这次的跨国采访,原先追逐 PISA、TMISS,想要搬回一整个“国力指南针”;现在,已不是一味复制他国的成功,而是一次停下脚步、“校正指南针”的机会。我们也想问问台湾的老师、家长、学生以及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做什么改变,才能一同走到要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