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专注力成为加速你梦想成形的骨架,找到实践的目标,订定达成策略后,开始着手并专注地朝你想成为的自己迈进吧!

现在,如果要评选一个严重的病症,那么,“注意力分散”可以名列前三位之一。事实的确是这样,看看下面的图片:


这是一张在网络上传播较为广泛的照片

我想大多数人都有共鸣,这或许是曾经的你,或者就是现在的你。我们总是斗志昂扬抱着书本,与书中的文字来一场邂逅,来一场思想的碰撞,总想着自己一直在奋斗的路上。可惜,我们总被各种信息占领着专注力。

外在干扰:

职场上,我们有同事、上司的工作信息的轮番轰炸;私底下,手机的娱乐信息、朋友约会总在呼唤着我们⋯⋯

内在干扰:

我们自身的目标飘忽不定,想得到的太多,既想得到长足的进步,又不想放弃自己的精神娱乐,最终在努力与懒惰中挣扎,蹉跎了岁月⋯⋯

专注力的缺乏,意味着梦想无限期的拖延。我们偶尔会定下这样的目标:这个星期,我要把这本书读完。

于是,你在某个下午瘫坐在沙发上,耳机里播着音乐,翻开了书本的第一章。忽然,音乐里播放了一首你很喜爱的歌曲,于是,你不自觉地哼唱起来。当这首歌播放完之后,你注意力再次回到书本上面;这时候,你家人回来了,带来好吃的。你在食物的呼唤下,左手拿书、右手拿着美食,边咀嚼着、边跟亲人聊起了天。

当你再次意识到自己要看书的时候,微信发来了一条朋友约饭的消息,你看着外面的天色已经不早了,最后心想:今天就算了吧,明天再看。吃饭要紧,民以食为天⋯⋯

就这样,每天总有不同的干扰,让我们推脱着我们原本定下的目标。虽然我们许下了承诺,却在目标的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相反地,消灭各种干扰,意味着你已经领跑着大多数。在我看来,专注力的缺乏背后意味着很多:

  • 目标及目标意义的缺乏(没想明白为什么要做);
  • 目标分解的缺乏(怎么去行动);
  • 缺少仪式感或免干扰机制(导致外界干扰不断融进我们的大脑);
  • 目标过程中的奖惩机制(每次专注过后得到正向的反馈,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形成习惯);

PS:也许有思考欠缺到位,欢迎读者来补充。

那么从问题来看,只要解决以上,也就等价于解决了我们专注力的问题。

1、明确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即目标是什么)

对于那些在某个领域上颇有建树的人,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点:目标明确、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坚持。

所以,第一个一连串的问题是:

没有目标,那就该问问自己我想得到什么,我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或做什么样的事、想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如果目标太多,那么目前哪一个目标对于我来说是最重要的,列出优先级。

其实这是一个最值得深思的问题,它代表着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在生活上或者在职场发展上。


图片|来源

01 把手段误解成目的  

好比如:我们愿意努力,所以选择了看书。但看书只是努力的途径,不是目的,前期看过一两本书会带给我们一种内心虚荣的满足感:“我今天看书了,感觉很充实”,但这种与书本的“蜜月期”的假像不会维持很久。别把途径当作目的。

02 积极探寻目标的线索  

回答我想要什么,其实是一个不容易的问题。因为我们往往对目标一点感知也没有。例如拿互联网兴起的运营来说,如果对于一个完全没有接触过运营的人来问话:“ 你喜欢运营吗?” 你这样问,他会一脸懵逼,因为没有“运营”这个概念,即使未来的他真的喜欢运营。因为感知一样东西是不是自己喜欢的,你起码要看到事物的部分面貌,哪怕是冰山一角。

推荐阅读:现代人需要的聚焦练习:把专注力留给自己

我们换个角度来看,许多大学生都没想过自己的职业可能性:摄影师或者营销策划?这些往往只能停留在口中,因为没有接触过,不知道具体是要做什么,所以永远只能保持着敬畏和不确定。这也是高校倡导大学生多接触外部活动的原因之一。多接触未知事物,或者感兴趣的事物,积极寻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另外,对于我们普通人,目标往往都是物质导向的(即兴趣为次要因素),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是应该看清楚自己的职业能力偏重,你的性格适合做什么,在做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长处,不断深耕,这也是一种寻对目标的方式。

2、分解目标(即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

明确了自己的长期目标,就像找到了一个支架支点,我们应该找来更多的支点,不然你的目标很快就会散架。换句话说,长期目标具有导向意义,但不具备现实的具体指导意义。所以要分解目标,找到合适的短期目标,指导我们的日常学习、工作。

下面我以“互联网产品运营总监”为例子简述一下。

 假设“成为一个牛逼的互联网运营总监”是我们的长期目标,那么我们就可以将目标进一步拆分,运营总监需要哪方面的能力呢?从某一个维度进行划分:用户运营、活动运营、内容运营、数据分析、统筹规划、其他⋯⋯

这些都是我们要涉及到的能力,再进行下一步划分。比如上述所说到的活动运营,那么它可能需要你懂得:活动策划、资源整合、渠道合作、活动推广⋯⋯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猎级的细分能力。

根据以上能力细分,用表格表现出来,然后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的着重点去考虑。比如:你一直接触公关活动的事,那么你可以从活动运营这个能力着手,去向你的最终目标迈出第一步;如果渠道拓展是你的能力优势所在,那么你就可以基于此去拓展其他的能力。

在详细考虑清楚、定位好之后,你的目标感就会变强。

3、合理规划任务分配

01 什么能力做什么事  

我们倡导学习者,从舒适区跳出,进入学习区。但这并不意味着一蹴而就地盲目提高。一个刚要一心学好英语的零基础学生,如果一开始就拿着雅思英语单词去背,那么他很快就会放弃;一个不会走路的小孩,不可能学会跑步。

同样地,在任务分配量的处理上,我们不能太高估一天能给我们空出的时间。有些人往往一天给自己布置了很多的学习任务,结果每天的任务都没有完成的,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挫败感。在这个时候,其实不是我们不够努力,而是定的任务太多了。

推荐阅读:为人生选择!Lupita N'yongo:实践你的信念,而不是满足别人的期待

02  什么时候做什么事

在能力训练的安排下面,我们需要尽量安排相关性比较大的能力放在同一段时间,那么就可以达到 1+1>2 的效果。这是加速成长的一条“捷径” 。

在相关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假设是 A 和 B,在两者交叉进行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你能从 A 的知识上带来 B 知识的新启发,反之亦然。

这也是学习的一种乐趣,别少看这细节,就是这些细节拼凑成我们的专注力。

4、建立学习的仪式感,为专注力的形成创造环境

在我们的生命中,很多场景都需要仪式感:结婚、生日庆祝,学习也是。

在你学习之前,整理好书桌前的一切杂物或关掉你的手机,两小时断绝一切外界信息或找一个宁静的地方、一张正经的学习桌椅,拿起笔,开始。

回想起我们日常的学习状况,就是缺少这样的仪式感。瘫坐在沙发上、喝着饮料、叼着食物、听着音乐,这一切都是需要我们正视的陋习。

5、奖励和督促

目标的成效往往是不容易在短期内看见的,或许是一个月,长则半年或以上。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相当于我们不断地摸黑,看不到自己想看到的;时间长了,就很容易放弃。

在这个时候,我们更应将注意力放在“做事”的“ 做”本身。只要我们做了、坚持了就应该得到奖励。

那么,你每天列出的 to do list 完成之后,是不是应该也适应地奖励一下自己呢?吃饭加鸡腿或出去偶尔 Rap 一下。

相反地​​,没有完成任务的时候也应该有惩罚。至于怎么惩罚?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许多人建立主题社群,像读书、早起⋯⋯每天在里面打卡,如果没完成就当天发红包,这不失为一种好的惩罚方法。

当然,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玩法。

6、最后要说的

当我们开始静下心思考,当我们学会专注于一件事,我们的生活会变得不一样。

有这么一句:当你真心想要一样东西的时候,你身上散发出来的就是那种能量的振动频率,然后全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后来,我终于明白,当你无比专注地去做某件事时,效果就会显而易见地好,那些你想要的、渴望的就会与你不期而遇。当你无比专注地去付出、去投入时,在不经意间,你也会邂逅那个更好的自己。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