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桌上面永远堆着十本等待阅读的书,清单里面总有超过十篇待念的论文,RSS里面总躺着上千封未读的讯息,我的许多朋友也像我般饥渴地啃食着这些知识。当我读着远古时代的历史时,我以为我仿佛经历了那段历史,但是,我没有;当我看着论文的推导时,我以为这是我自己也推导过了,但是,我没有;我以为我看着经典的设计范例时,我以为我已经跟着作者一起做了一次,但是,我没有;我以为我看着 Google Map 上面的虚拟导览,仿佛我也去过遥远的半球旅行过了,实际上,我还坐在我的位置上;当我阅读着世界各地的新闻时,我在我视线可及的三米内,虚构着三万米的世界。透过文字的力量,我们的知识的确开拓了,连六岁的小孩子都可以学连戏剧讲出过于老成的话。我们阅读着,啃食着,仿佛文字是通往智慧的桥梁。

 

透过文字这层虚拟化的机制,我们似乎也亲身经历着这一切。我们打造着我们的数位王国,让我们在电脑前面的时间逐渐加长,让我们有着跟全世界联结的幻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面,站在众人的知识上面,我们对于知识的撷取越加方便。数位化,让我们加速了获取的速度,也影响着我们获取知识的方式。我们越来越仰赖片段的讯息,因此,厚重的书本再也难以讨人喜欢了,当然,除了哈利波特以外;当我们不仰赖片段的讯息的时候,我们深深地投入那大堆头的书本里面,因为我们深信,那书中的文字代表着智慧的结晶。

 

这让我想起了小王子拜访了其中一个星球,上面住着一位地理学家。这位地理学家从来不出去探险,他只负责在他的书房里接见来自世界各地的探险家,对他们提出问题,并且记下他们的回忆。许多的时候,我也发现,人们如同地理学家一样,渴望得到一个立即马上的答案,听完之后,也如同地理学家一般地饱足了。这就好像,我去爬了一座山,人家问我,你觉得那座山如何?我回答着,风景还不错,空气也很好。但是这或许并不能满足他们,他们要一个明确的答案。所以,如果我说,空气闻起来就像香草一般芬芳,天空就像今天这般湛蓝,风吹来时,大概跟我们室内的冷气的温度差不多,或许,我再配上一些相片或是影片的解说之后,他们就心满意足了。因为,在他们的想象中,他们也认为他们爬过了那座山,而他们觉得没必要再去爬那座山了。但是,实际上,无论我怎么描述,这些的经验还是我自己的,一个独一无二的经验,一个不落于文字的经验;不是不愿意落于文字,而是中间的细腻的感触,是无法落于文字的,而这些东西,才是形成智慧真正的东西。

 

我们看了一百部日剧后,我们并不会真正地爱人了,除非我们真得爱上了一个人;我们阅读了各式各样的管理书籍后,并不代表着我们就会经营一家公司,除非我们真正地创业了;我们熟读了一百篇论文之后,并不代表我们就真得会做研究了,除非你真正开始做研究;我们看过了各种生死老病之后,并不代表我们就真得知道生死老病是甚么,除非我们经历了这一切。落于文字的知识,帮助我们可以快速预览智慧的本体,但是无论这些文字再怎么搭建,都不会形成通往智慧的桥梁。如果用譬喻来说,文字就像望远镜,但是望远镜再怎么望,也不会把你直接送到对岸。

 

我们在一个数位资讯泛滥的时代,我们以为当我们拥有了超过古人的知识之后,我们就有了超越了古人的智慧。我们可以嘲笑着古代人竟然不知道胃里有细菌这件事情;我们觉得头壳坏了才会相信地球是宇宙中心;我们不能理解古代的人怎么连加减乘除这么简单的东西也想不到。看着我们饱满的知识,我们或许真心地觉得盲目相信鬼神的古人甚至不可能拥有智慧。我们以为智慧是比较出来的,或者,智慧可以如同文字般地量化。或许我们还可以为这个东西附上一个叫做 IQ的单位。

 

不落于文字的智慧,是活在当下的智慧,是实践的智慧。脱离了情境的知识,就如同风干的标本一般; 你可以拍下当下的风景,但是你拍不下当下的微风。智慧是别人无法从你身上取走的东西,是你无法给予别人的东西,它是如此的独特,却又无所不在,只要你用心实践。

 

 

本文作者:Mr.Monday

本文转载自 Mr./Ms. Days (MMDays)

首图来源:来源